盤點古代五大弒君:為什麼說司馬昭開了一個弒君的壞頭?

愛沂南 發佈 2023-07-04T17:00:35.391367+00:00

在司馬昭之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人臣弒君事件有以下幾起:夏朝的大臣寒浞弒君當時,攝政的后羿陪同夏王帝相外出打獵時,將一應國事託付給大臣寒浞。寒浞卻趁機發動政變奪權,先是殺死后羿,後又逼死帝相。

在司馬昭之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人臣弒君事件有以下幾起:

夏朝的大臣寒浞弒君

當時,攝政的后羿陪同夏王帝相外出打獵時,將一應國事託付給大臣寒浞。寒浞卻趁機發動政變奪權,先是殺死后羿,後又逼死帝相。

▲后羿

誰知,寒浞還沒來得及得意一番,部下卻突然發動叛變,並趁機將寒浞及全家捉拿後送給帝相的遺腹子少康。

結果,寒浞被少康凌遲處死。

秦國的趙高弒君

公元前207年,趙高派心腹閻樂逼迫24歲的於望夷宮中自盡。

結果,不久趙高又被秦子嬰設計殺死,三族被誅。

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崔杼弒君

公元前548年,齊莊公多次悄悄到崔杼家中,與其妻東郭姜通姦。崔杼知道後非常氣憤,一怒之下,謊稱病重,將齊莊公誘至家中後殺死。

兩年後,崔杼的長子崔成、次子崔強、三子崔明卻因互相爭權而導致家族內訌,於是政敵左相慶封乘機攻滅崔氏。崔杼、崔成、崔強盡皆被殺,僅有崔明僥倖逃往魯國。甚至,崔杼的屍體還被齊景公命人拉出來鞭屍、暴曬。

東漢末年的董卓弒君

190年3月6日(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董卓派郎中令李儒給劉辯(漢少帝)去一杯毒酒,劉辯先是不肯喝,在李儒的強迫下,無奈接過酒杯,悲歌道:「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蕃。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歌畢,一飲而盡,倒地身亡,時年僅15歲。

▲董卓

總感覺,劉辯的死亡時期記載的如此清楚,在古代的歷史人物中應該也是十分少見。

結果,董卓被義子呂布派的李肅當場殺死,誅連三族,還成了中國歷史上總體評價極其負面的人物之一。據說,董卓死後被暴屍東市,守屍吏還把點燃的麻繩插入其肥胖脂厚的肚臍眼中,點起天燈,「光明達曙,如是積日」

從以上不難看出,這四次的弒君事件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全都是現世報,一個好下場的都沒有,而且結局都很慘。

三國時期的司馬昭弒君

但是,反觀司馬昭弒君,他爹司馬懿手指洛水為誓的聲音還未在自己耳邊消失,他卻在光天化日之下當街弒君曹髦。

▲司馬昭

可能有人會說,弒君的指使者是賈充,親手弒君的是成濟,而司馬昭並沒有明確表達出讓賈充弒君的話語。但是,也不想想,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能明言嗎?只需一個眼神,作為親信的賈充就能明白主子的心意吧。因此,「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詬病才會深入人心。

然而,司馬昭卻一點事都沒有,還成了西晉王朝的奠基者之一,甚至還被追封為晉文帝(晉太祖)。

也就是說,從司馬昭弒君開始,後人對弒君的行為就再也不會有太多的顧忌,反正不會有現世報,還怕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弒君就弒君吧

因此,有人認為司馬昭開了一個弒君的壞頭,這才對他的弒君行為評價最差。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發表不同看法。

來源:三國故事

編輯 | 黃夢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