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點心從哪裡來?

光明網 發佈 2023-07-04T17:14:19.396473+00:00

細細一算,在我童年的點心宇宙里,洋式點心的比重並不多,我毫不掩飾自己對中式點心的偏好:中秋節的月餅;端午節的粽子、五毒餅;連清明節這樣「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日子,都可以咬一口帶著草香的青團……這些點心,恰恰是幾百年前的古人流傳下來的。

細細一算,在我童年的點心宇宙里,洋式點心的比重並不多,我毫不掩飾自己對中式點心的偏好:中秋節的月餅;端午節的粽子、五毒餅;連清明節這樣「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日子,都可以咬一口帶著草香的青團……

這些點心,恰恰是幾百年前的古人流傳下來的。從這個角度看,點心也是另一種唐詩,另一種宋詞,另一種元曲,在那些香甜的碎屑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傳承千年的文化。

中式點心從哪裡來?關於「點心」二字,目前能查到的最早記載在唐代。

季羨林老先生在 《唐太宗與摩揭陀——唐代印度製糖術傳入中國問題》一文中曾經考證,印度最早製造出了砂糖 (sarkara),傳到了全世界;中國提高了製糖術,並在唐太宗年間重新輸入印度。因此,印度印地語中稱白糖為 cīnī(意

思為「中國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白糖」的顏色並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純白色。一直到明晚期,中國人發明了「黃泥水淋法」,我們才獲得了接近純白色的白糖,而在這之前,市面上流通的「白糖」實際上都是黃色的。

如果我們一定要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上畫一個點,那麼明代一定是中式點心最蓬勃發展的時期。首先,我們獲得了各種雜糧,如藕粉、山藥粉、蓮子粉、葛粉、芡實粉、栗子粉等,這些雜糧粉使得點心的種類大大增加,宋詡的 《宋氏養生部》中就有山藥糕、蓮藥糕、芡糕、栗糕、雜果糕、綠豆粉糕、雪花餅等。除了直接用雜糧粉配製成點心,人們也學會將雜糧經過烹飪壓成泥蓉調製成點心。如「 雜果糕」的做法便是「炒熟栗去殼,斤半柿餅,去蒂核,煮熟紅棗,胡桃仁去皮核各一斤,蓮菂末半斤,一處舂碓糜爛揉勻,刀裁片子,日中曬乾。有加荔枝龍眼肉各四兩」。

也是在明代,糕點形狀開始越發豐富:元寶形的定勝糕、葉子形的芙蓉葉、菱角形的玉菱白……這些造型各異的面點,有的小巧,有的玲瓏。宋元時期的糕餅,基本上包餡後直接進行水煮、油炸或籠蒸;進入明代,市面上出現了大量可以壓製成型的「印模」,這大大加速了糕點的傳播流通。《宋氏養生部》和《遵生八箋》 中記載了大量的印模面點,比如蜜和餅、蜜酥餅、松黃餅、蒲黃餅、雪花餅等,都有「入脫脫之」(放入模子中壓一下再脫出)和「范為餅」(在木模上製成餅)的字樣。所以,流傳至今的中秋節特供月餅,是在明代被發明出來的。

來源: 《光明少年》雜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