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叮囑「水至清則無魚」,羅瑞卿為何與2位元帥不和?

兵說 發佈 2023-07-04T19:22:28.043809+00:00

博古通今的主席在和「大保鏢」羅瑞卿談話時,送給他兩句古人的名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隨後,主席還叮囑羅瑞卿好好讀一讀《後漢書·班超傳》。

作者:相忘於江湖

1938年,延安鳳凰山下的一座普通窯洞。

博古通今的主席在和「大保鏢」羅瑞卿談話時,送給他兩句古人的名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隨後,主席還叮囑羅瑞卿好好讀一讀《後漢書·班超傳》。

《漢書·班超傳》和「水至清則無魚」,有什麼關係呢?

主席為什麼對「大保鏢」羅瑞卿如此關照,不但提供書目還寄予厚望?

《漢書·東方朔傳》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書中還對處理人際關係提出建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在《後漢書·班超傳》裡,則提到了一個非常鮮活的案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兩次出使西域,以夷制夷31年。

在此期間,班超不但讓鄯善、于闐、疏勒等國臣服於遙遠的東漢王朝,還派大將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讓當時地球上最強大的兩個王朝建立了直接聯繫。

但是,人都有年邁的一天。班超晚年上書,請求告老還鄉。

繼任的西域鎮守大將名叫任尚,他在班超臨行前,特地討教治理西域36國的「錦囊妙計」。班超毫不保留地傾囊相授,留給任尚和後世下面一段話:

「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罪過徙補邊屯。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易收。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宜盪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

班超指出治理西域要「兼容並包」,任尚務必力戒「性嚴急」。所謂性嚴急,就是眼裡揉不進沙子、不大能容人,這對一個管理邊疆的大吏來說,是一個致命的短板。

主席和羅瑞卿相知已久,為什麼要特意點撥「水至清則無魚」?

眾所周知,我軍從1927年南昌首義、秋收暴動,再到廣州起義,揭開了武裝起義的蓋子,從此一發而不可收。1933年,全國建立了十幾塊根據地,紅軍發展到30餘萬人。

來自四川南充的羅瑞卿,在蘇區和主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南昌起義,羅瑞卿不巧錯過了。後來到大上海做了一段時間的地下工作;進入蘇區後,先後在閩西和朱毛的紅4軍工作,曾任紅4軍政委、紅一軍團保衛局局長。

此後,中央蘇區、川陝和湘鄂西反「圍剿」失利,先後開始長征。

長征中,羅瑞卿和保衛局參加了大渡河、強渡烏江、四渡赤水、回師遵義、直羅鎮等戰鬥戰役,到達陝北後,出任抗大教育長、副校長,協助林總、劉帥的工作。

西安事變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陸續開赴前線參加抗日戰爭。延安作為無數熱血青年心馳神往的聖地,以博大的胸襟張開懷抱,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志士。

羅瑞卿被主席譽為「羅長子」「閻王不要的人」,還在主席指導下寫出了《抗日軍隊中的政治工作》一書,展現出了政工方面的才華,主席對羅瑞卿提出了新的要求。

革命形勢的發展,對很多延安幹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主席「水至清則無魚」的點撥,實際上是對長期跟隨自己的「大保鏢」羅瑞卿的一種期望,是為長期從事保衛工作的羅瑞卿日後轉型為更加全面的幹部,提前埋下了伏筆,

主席清楚羅瑞卿「嚴急」的性格,所以特意叮囑交待。

抗戰中期以後,羅瑞卿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在百團大戰和敵後抗戰中,他的政工天賦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還在機關反「掃蕩」戰鬥中,多次受到總部表揚。

抗戰勝利後,羅瑞卿協助葉劍英參加北平軍調部的工作。

華北軍區野戰部隊組建後,羅瑞卿作為政委,和司令員楊得志、參謀長耿飈配合默契,很快就扭轉了華北開戰不利的局面,並率領19兵團解放新保安和閻錫山的老巢太原。

羅瑞卿表現出色,實現了華麗轉身。

新中國成立以後,主席點將羅瑞卿組建公安部隊。回到熟悉的保衛領域,性格「嚴急」的羅瑞卿,先後和兩位元帥不和。時移事易,此時的羅瑞卿是否會想起主席當年「水至清則無魚」的叮囑?

第一位和羅瑞卿產生衝突的,是的葉劍英。

讓葉帥和羅瑞卿產生摩擦的,是建國初期轟動一時的「二陳案」。所謂「二陳」,就是被主席譽為延安「紅色福爾摩斯」的陳泊,以及港島情報負責人陳坤。

林總揮師南下解放廣州後,主席調北平市軍管會主任葉劍英南下。

葉劍英擔任廣州軍區司令員兼廣州市軍管會主任。當時的廣州魚龍混雜,既有由來已久的三教九流,還有大量潛伏的敵特,如何迅速扭轉廣州的治安成為當務之急。

老道的葉劍英從江西調來諳熟敵特活動規律的陳泊,又給他搭配情報系統的老資格陳坤,還把公安部隊大量轉為便衣,通過秘密偵緝、高效破案,很快讓廣州治安好轉。

葉帥對陳泊的努力頗為讚賞,還給羅瑞卿寫信稱讚「二陳」。

但是,「二陳」藉助舊社會警員治理黑道的做法,卻讓羅瑞卿不容。

很快,「二陳」以「間諜罪」被逮捕,並株連好幾百人。「二陳」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和8年。廣州方面幾次溝通,羅瑞卿都不給面子,葉劍英自責「主帥無能,累及三軍」。

第二位和羅瑞卿發生衝突的,是廬山會議之後的林總。

廬山會議之後,彭總遠離了軍隊,林總以此為轉折點登上了權力頂峰,賀老總、羅瑞卿也承擔了更加艱巨的職責任務。

總長黃克誠受彭總牽連,羅瑞卿上位。

羅瑞卿除了擔任總長,還在林總推薦下任軍委秘書長,林總不在時主持日常工作。不久後又出任副防長。早在紅軍時期,羅瑞卿就在林總麾下,兩人性格互補,關係莫逆。

但是僅僅一年,羅瑞卿和林總的關係急轉直下,發生了衝突。

1961年4月20日,林總和羅瑞卿在委會上發生衝突,原因是學習主席著作是「不折不扣」還是「辯證分析」。林總被羅瑞卿當面頂撞,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第二年,羅瑞卿和賀老總走得很近,林總明顯察覺被疏遠了,非常不滿。

隨後,在郭興福教學法的全軍大比武中,羅瑞卿被認為「搶了林總的風頭」,兩人的關係愈加破裂。1965年,林總乾脆向主席建議,由楊成武替代昔日的愛將羅瑞卿。

性格剛烈的羅瑞卿從此遠離了軍隊,直到多年後才復出。

主席說的「水至清則無魚」,到底該如何把握?這或許只有主席最清楚。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