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深度調查報導刷屏了。6月29日,《中國新聞周刊》報導稱,山西代縣精誠礦業在十幾年中瞞報多起礦難事件,至少十餘名礦工的死亡未被上報,並在報導末尾附上了已經核實到的被瞞報的死亡名單,時間跨度從2007年一直到2022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他們「暴裂無聲」,如今得以「重見天日」。
正在停產整頓中的精誠鐵礦一角。本文圖片 中國新聞周刊
朋友圈一位好友說,「文末名單看得令人難受,每一個具體的姓名,都在這片天空下共同呼吸過。」他們曾經都是活生生的人,是艱苦環境裡的辛勤勞動者,是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當他們的生命因為安全事故戛然而止,消息卻被封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這讓人難以接受,也是法律所不容的。
這些逝去的生命沒有被記載,沒有進入應有的處置程序,納入事故統計,就不會產生相應的問責和反思,也就難以建立查漏補缺的機制和敬畏生命的認知。這也是為什麼,礦難事故在這十幾年裡會不斷發生:不斷地瞞報持續滋生著新的事故,新的事故又不斷地產生著瞞報,這就陷入了一個生態性的惡性循環。
據報導,僅2018年,就有至少7名礦工在精誠礦業礦洞裡死亡,這些死亡事故均被瞞報,都以「私了」解決。然而,安全事故意味著責任,被帶走的每一條生命也意味著責任,甚至是刑事責任,它並不是錢能夠解決的,也不應該是「私了」能夠完成的。
精誠鐵礦一角,一個礦洞洞口被封。
報導中有一個細節,2021年6月10日,代縣大紅才礦業有限公司因違規開採,導致發生透水事故,造成13名工人遇難。事故發生後,山西有關部門曾下達文件,要求代縣全縣範圍鐵礦停工停建,進行整頓。然而,精誠鐵礦「9·1」滑塌事故正是發生在代縣全縣鐵礦整頓期間。其膽大妄為,可見一斑。
而他們瞞報的,只是死亡數字嗎?沒有公開的真相和徹底的追責,也就沒有公平和正義。瞞報不僅是在逃避責任,也是在漠視生命。在他們眼裡,生命只是可以用錢償還的「債務」,而不是在道義和良知上無法撫平的虧欠。
事實上,這類瞞報行為並不是個案。今年3月,國家礦山安監局山西分局公布兩起事故調查報告,一家煤礦在三天內發生兩起亡人事故,均存在瞞報行為;今年5月,國家礦山安監局雲南局公布兩起礦難遲報瞞報,76人被追責。當類似的瞞報事件頻發,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解決堵在「第一公里」的問題?
細看報導,這些被瞞報死亡案例,礦廠知道,死者家屬知道,包工頭知道,工友知道,但是當地有關管理部門不知道,外界更無從得知。這也提醒,對於礦企眾多、以資源開採產業為主的地方來說,要增強監管尤其是日常監管的主動性和靈敏度,不能等到家屬拒絕私了打了市長熱線,或者媒體報導之後才發現問題。
礦井不該成為隱秘的角落。一條條有名有姓死於礦難的生命,最後豈能只是被「兌換」成賠償數字而沒有反思,沒有追責?有些傷疤,只有揭開了,才能擠出膿液,然後逐漸走向癒合。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新聞周刊》接到的舉報稱,自開始開採至2022年「9·1」滑塌事故發生,除「9·1」滑塌事故中瞞報死亡的三人外,還有30多名礦山工作人員在精誠鐵礦因安全生產事故死亡而被瞞報。這一數據,還遠多於記者已經核實到的。
目前,山西忻州市已經成立聯合調查組,表示對媒體反映的相關情況立即進行深入調查,嚴肅認真逐一核實。每一篇刷屏的嚴肅調查報導,都必然有著深重的社會意義。每一個生命都不該被瞞著離去,最後的調查結果,要對得起這篇報導,也要對得起這波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