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被《紅色中華》報譽為「最勇敢堅決的革命戰士」,「黨章守護人」張人亞為敘事核心的電影《力量密碼》,將於今年7月1日公映。影片由高峰執導,汪天雲、段越豪編劇,陳三俊任總製片人,張桐和陳都靈領銜主演。
《力量密碼》以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籠罩時期為背景,講述了「黨章守護人」——寧波籍中共早期工人黨員張人亞(原名張靜泉)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先後在浙江、上海、安徽、江西等地開展驚心動魄又卓有成效的工作的英雄革命故事。
6月29日下午,影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了首映禮。兩天前,來自影視行業和評論界的專家學者也對這部視角新穎的主旋律影片進行了研討。
《力量密碼》主創人員合影
電影《力量密碼》展現了張人亞忠於信念、敢於鬥爭、勇於犧牲的偉大精神,以槍戰、智斗及諜戰片的雜糅,父子、兄弟和兒女情的交織,還原了一個熱血而又生動的革命戰士,以其立意深度、歷史厚度、文藝高度和人性溫度獲得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可。
《力量密碼》海報
早在立項之初,《力量密碼》主創團隊就樹立了創作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電影作品的堅定目標,並從劇本、攝影、燈光、美置道、服化、表演等環節予以不折不扣的落實。
導演高峰在首映禮現場表示,張人亞是一個了不起的小人物,有著堅定的信仰,而他的執著勇敢,有情有義的這一面,我們用了很多鏡頭來展現。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副會長趙寧宇認為,影片塑造的工人黨員張人亞的形象,填補了軍史黨史題材電影的空白。「在我黨我軍奮鬥歷史上,很多年來我們在影視劇創作中,實際情況是忽略了工人力量和工人形象的塑造。我們忽略了我黨建立和軍事鬥爭中,工人是一支實打實的先鋒隊,它依舊是第一力量。張人亞同志的事跡既是史實,他能夠代表多年來在影視劇形象當中的工人黨員作用,同時他在技術、生產、金融業發揮的作用都是比較冷門的表現,以往展現不多的層面,可以說這部電影一次完成了多個功能。」
《力量密碼》觀摩研討會現場
從黨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張人亞貢獻最大的是保存二大黨章刊印和創建早期金庫。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副主任唐科談到,「早期共產黨人素材少,創作難度大。影片前半段『藏寶』,後半段『奪寶』,從編劇到導演的整體創作遵循了商業類型片的情節架構,後半段金庫爭奪這場戲比較搶眼,場景用了港台或歐美商業大片終極決鬥慣常使用的廢棄工廠,高峰導演的場面調度也很到位。」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張宏在觀影后談到,影片在角度、感情和敘事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片中我們看到了黨的財政事業,看到如何通過大量財政資金運轉去支持黨的事業,以金庫角度書寫黨史故事、革命故事,這個角度特別好特別新。 」
《力量密碼》劇照
除了對歷史的挖掘,影片中對人物情感的編排也感動了看電影的人。片中革命浪漫主義的情感表達,以及兄弟情、父子情等線索也為早期共產黨人堅定信仰的形象之外賦予了更豐富的人性色彩。
張人亞父子接力守護二十多年的珍貴文獻的段落成為影片重要的看點和淚點。「這是電影的視覺情節和情感共同的核心,這個厚度非常重。同時影片又表現了中國封建宗族和農民向現代工人和革命先鋒隊兩代人遞進轉變的過程,它的主題又進一步擴大深化。」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趙寧宇說。
原明振江在看片後表示,「《力量密碼》是一部給人以力量的電影。」他認為,這部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在類型化的追求上有創新,有豐富的故事情節,塑造了一個「有情有義、有理想、有信仰、俠肝義膽的英雄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史詩性」。
文藝評論家、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仲呈祥認為,「影片表現的張人亞的精神氣質,是當下稀缺的,罕見的,是一種獨到的思想發現和獨到的審美發現。張人亞這樣一個銀幕形象給我們的啟示,就在於告訴我們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的當今,全民族面臨著一個問題:怎麼樣把追求高遠的精神境界,堅守理想和信仰深入民心,提高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今天的我們太需要這樣的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