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與其他國家家長不同,對於孩子的學業總是過於關注,甚至還有人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古老思想。但是孩子也是分很多種的,有的孩子怎樣努力都不得其法,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是一塊學習的料,在學習方面從不費力但是卻能獲得很好的成績。
還有一種孩子,由於特殊的童年經歷和另類的教育經歷,在年少時就有了不俗的成就,但是卻無法延續自己為家族帶來的榮耀。
謝彥波就是這第三類孩子,他從小孤僻傲慢不善言辭,但是在父親嚴厲的教育方法中,在小學期間就進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學習,一路高歌猛進18歲讀博士,但由於他「令人生畏」的性格,斷送了更美好的前途。他的故事在雞娃圈內流傳,知道的人紛紛表示遺憾又令人惋惜。
留守兒童變身「神童」
謝彥波的父母是中國第一批知識分子,父親在任物理教師,但是由於工作繁忙和侷促的生活條件,謝彥波的父親不得不在兒子剛滿1歲時,將他送回了鄉下奶奶家生活。
謝彥波的爺爺奶奶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看到遠道而來的大孫子稀罕的不行,有好吃的好喝的都會先給謝彥波享受。但是在生活和身體上的照料並不是一個幼兒時期的孩子需要的全部,最重要的啟蒙教育在謝彥波身上是缺失的。
經常看顧謝彥波的奶奶本身並不太懂教育也不愛說話,爺爺也是個很安靜的老實農民,家裡經常一天也沒人說上幾句話,所以謝彥波在語言啟蒙上就比別人遲了一大截,導致他已經到了四五歲了竟然還不能說一些完整的句子。
直到與鄰居和村裡的其他孩子們成為朋友,打成一片之後,在同伴的影響和引導下,他才能用簡單的話語陳述事情和表達自己的感受,但是比起同齡的孩子,他顯得總有些格格不入,第一次接觸他的人,甚至會以為這是一位有聾啞疾病或者智力殘疾的小朋友。
謝彥波的爺爺奶奶並沒有意識到孫子已經與同齡的孩子拉開了差距,只知道一味地用食物和細心的照料疼愛這個離開父母的小孫子。直到謝彥波到了入學年齡,才被父母接回了湖南的家裡。
謝彥波的母親第一眼看到自己的兒子真是喜歡的不得了,長的虎頭虎腦的身體很強壯,根本不像從農村回來的孩子,長的甚至比城裡孩子還稍微高一些。但是一跟謝彥波對話,他的母親就發現了不對。
小謝彥波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玩兒自己的玩具,有時候母親問幾句話他就用最簡短的話語回復,不像其他孩子一樣侃侃而談調皮搗蛋,這可急壞了母親。母親帶著謝彥波到醫院去檢查,醫生說謝彥波的身體什麼問題都沒有,但是看著磕磕巴巴說不完整話的謝彥波,總是有一團陰雲籠罩在她心上。
而謝彥波的父親卻對孩子的現狀有不一樣的看法。在與兒子的接觸中,他發現孩子雖然語言表達能力不行,但是他並不傻。謝彥波很早就表現出了比同齡人更多的專注能力,這是培養優秀的學習能力的前提。
等到謝彥波上了小學,在老師和家長的引導下,通過與小朋友們增加了接觸機會,在一個活潑的環境裡浸染著,謝彥波的語言天賦開始慢慢顯現出來了,很快就追上了同齡孩子的表達能力,謝彥波母親心中的一塊兒石頭也總算落地了,她想著謝彥波是一個正常孩子就行了,出人頭地不敢想。
謝彥波的父親看到孩子能正常與他人交流,學習成績不錯也很知足,並沒有妄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上人。但是有一天,謝彥波回家後跟父親聊起天說的一件事情,讓謝彥波父親起瞭望子成龍的心。
當時還是低年級學生的謝彥波,在老師的安排下,組織他和一些同學到五年級的班級旁聽一節數學課,學習高年級同學的學習狀態。而聰明的謝彥波回來跟父親說,他們的知識我聽了一節課就會了,言語中透露著一點點的自豪和驕傲。
謝彥波的父親看到了兒子的閃光點,發現謝彥波在數學方面特別有興趣,而且還有一定的天賦,隨即也顧不上做兒子的思想工作,就制定了嚴苛的教育計劃。除了在學校完成學業以外,父親還要求謝彥波在上學前和放學後,完成作業的基礎上學習高年級的數學課程內容。謝彥波越學越起勁,竟然在五年級就自學完了高中的課程。
學習成果不僅讓父親驚喜,也讓謝彥波自我感覺更加良好了。趁著謝彥波正在學習的興頭上,父親給謝彥波報名了大大小小的數學競賽。在小學沒畢業時,謝彥波就取得了湖南醫學院子弟中學高二年級數學競賽第二名的好成績,在長沙市高中生數理化競賽也獲得了讓人眼前一亮的比賽成果。
這樣的好成績,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學生成為了長沙人盡皆知的小神童,也引來了中國科技大學的注意,當時中國科技大學正在籌備第一屆少年班,謝彥波在經過層層考試之後,成為了這個少年班中的一員。
求學之路 崎嶇不平
謝彥波到中科大求學的時候,還是一個小毛孩,家裡人都擔心謝彥波到了大學照顧不好自己。他從小的飲食起居都是由爺爺奶奶和父母照料,在剛入大學的第一年,他不但要學習基礎知識還要學習自理能力,幸好在大學老師的細心指導下,謝彥波能夠很好的照顧自己了。
在少年班的時候,謝彥波的個性缺陷越來越明顯。他在家的時候,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同學父母眼中「別人家的孩子」,是老師眼中的明日之星,即使他孤僻高傲有時還會狂妄自大,都沒有受到過任何挫折,在「分數就是正義」的環境裡,謝彥波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性格已經產生了嚴重的缺陷。
謝彥波每次遇到自己的意見與老師和同學不同的時候,他的表現就顯得特別的孩子氣,無法正常客觀理性的對待問題,這讓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頭疼。但是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謝彥波還是在1982年提前一年完成了他的本科學業,在15歲的時候跟隨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於淥院士讀碩士,也順利畢業,直到讀博的時候,求學之路變的不那麼順暢了。
18歲時,謝彥波跟隨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院士開始讀博士,周院士對謝彥波的表現也表示很頭疼。已經是一名成年人的謝彥波,性格並沒有跟隨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完備,缺陷反而更加明顯了。
在讀博的過程中,遇到周院士與謝彥波的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周院士會向對待一個成年人一樣與謝彥波探討,但是謝彥波卻並不具備和平溝通的能力,不管周院士說什麼,他只是一味的固執己見,即使說服不了周院士,他也不願意後退一步。
周院士與領導溝通過,也與謝彥波的父母溝通過,他覺得謝彥波這個狀態沒辦法完成博士學業,自己也不可能讓這樣的謝彥波成為一名博士,周院士甚至說了一句重話——他並不具備成為博士的基本素質。這成為博士的基本素質就是與人溝通的能力和良好的性格。
於是在中科院的求學經歷戛然而止了,謝彥波眼看在國內無法取得博士文憑,決定出國去闖一闖。
經過多番聯繫,遠在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向謝彥波投來了橄欖枝,希望他到美國留學。在美國謝彥波的博士生導師是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他因在凝聚態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在199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有很多準備備考博士的學生都很羨慕謝彥波能遇到這麼優秀的博士生導師。
但是在學習過程中,安德森教授發現自己越來越無法忍受謝彥波了,他認為謝彥波是一個比他本人更加狂傲的人。兩個人的矛盾慢慢顯現而且變得越來越嚴重。除了經常在學校為了一個課題爭論,年輕氣盛的謝彥波還為了讓安德森教授承認他的理論是對的而在夜晚跑到安德森教授家跟他理論。
這讓安德森教授不僅不能忍受還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他沒有想到謝彥波就像個瘋子一樣,根本分不清學術討論和現實生活的界限。在那個時候還有一個社會新聞,給了安德森更深的恐怖暗示,那就是「盧剛事件」。
盧剛事件是1991年一位在美國愛荷華州留學的學生盧剛強殺幾位老師以及一起來美國的留學生同學後自殺的事情。這個社會新聞讓安德森教授愈發聯想起謝彥波的狀態,於是他向普林斯頓大學管理層反饋了自己的感受,不想再與謝彥波共同進行學科研究,不想再擔任謝彥波的博士生導師職務。
最後大學認為安德森教授的反饋很重要,為了保護安德森教授的安全,普林斯頓大學將謝彥波列為了「潛在危險」,並聯繫了中國科技大學將他遣返回了中國。
幡然醒悟 改變自己
謝彥波在美國遭遇了與在國內一樣的失敗經歷,回國後中科大考慮到謝彥波確實是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的,決定再次邀請他回母校讀博。但是此時的謝彥波經歷了兩次讀博的失敗經歷,對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新的感悟。
謝彥波回到中國後在家裡住了一段時間,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去20多年的經歷。同時謝彥波得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經歷了兩次重大的失敗,不僅心疼也後悔不已。
父親覺得自己不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只知道交給他知識,卻沒有給他一個完整的童年,隔絕了他與同齡人交往的過程,導致他的性格不好,也不會溝通。
父母的自責也讓謝彥波深表愧疚,經過對自我深刻的剖析,他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性格缺陷。他認識到自己雖然有優秀的頭腦,但是卻不懂得如何與人溝通,遇到問題就只會與別人爭論而不是探討,這幾乎是他求學之路戛然而止的全部問題,如果沒有這些問題,也許自己能為國家和自己的父母創造更大的成就。
發現問題之後,謝彥波決心要改變自己。他雖然拒絕了中科大讓他再次回去讀博士的邀請,但是卻很誠懇地與中科大的領導溝通,希望能在自己的母校任教。
中科大的領導在於謝彥波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他在與人溝通的時候少了曾經狂妄自大的感覺,更多的是平易近人的感覺,他能夠客觀具體的描述自己的體會和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咄咄逼人的強迫別人接受他的想法。這讓領導們很欣慰,於是經過領導開會討論,決定接納謝彥波,讓他在自己的母校成為了一名物理老師。
在中科大任教的過程中,謝彥波一開始也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成為一名好老師,畢竟自己以前可不是什麼好學生。但是在無數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中,在朝氣蓬勃的大學生的影響下,他的心門打開了,願意與他人交流了,信心也增強了不少。
謝彥波與朋友們的交往也更密切了,他將自己投入到了健康的社會交往活動中,積極參加各類運動,不但鞏固了與老朋友的友情,還認識了很多新朋友。在一切都往好的方面發展的時候,他遇到了自己的愛人,並在交往一段時間後順利成婚有了自己的小家。
有了家庭之後的謝彥波變得更加溫和,他踏實努力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後來經過努力,成為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副教授,學校也為他分了房子,就在大學校區內,他終於過上了平淡又溫馨的幸福生活。
謝彥波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官方認證的「神童」,本來會擁有一個年少成才壯年成名的光明未來,但是由於自己的性格缺陷和情商缺陷,不管在中國還是在美國都沒能讀完自己的博士學業,最終不得不放棄求學。
在步入社會後才漸漸轉變了自己的性格,成為了一個踏實肯干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如果謝彥波從小有一個完整的童年,塑造一個優秀的性格,是不是就會一路讀完博士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