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的猶太民族?解構歷史敘事與當代認同的複雜性
引言:關於「猶太民族虛構論」的爭議
近年來,「虛構的猶太民族」這一說法在學術圈與公共討論中引發廣泛爭議。以色列歷史學家施羅默·桑德(Shlomo Sand)在其著作《虛構的猶太民族》中提出,現代猶太民族的概念是19世紀民族主義運動的產物,而非連續兩千年的歷史實體。這一觀點挑戰了傳統的猶太歷史敘事,也引發了關於民族認同、歷史建構與政治權利的複雜討論。
對於這一說法,該如何理性回應?本文將從歷史學、人類學和當代認同政治的角度,分析「猶太民族虛構論」的立論基礎、學術爭議,以及如何在尊重歷史複雜性的同時,回應這一敏感議題。
一、什麼是「虛構的猶太民族」說法?
1. 桑德的核心論點
桑德的《虛構的猶太民族》主要基於以下幾個主張:
-
猶太人並非古代以色列人的直系後裔
:桑德認為,羅馬帝國時期並未發生大規模的猶太人流散(Diaspora),現代猶太人更多是各地改信猶太教的族群後代(如北非的柏柏爾人、高加索的卡扎爾人等)。
-
民族主義的發明
:現代「猶太民族」的概念是19世紀歐洲民族主義興起後的產物,猶太復國主義者借此建構了一個連續的歷史敘事,以支持建立以色列國的正當性。
-
聖經歷史的政治化
:桑德批評將《聖經》作為歷史文獻的過度依賴,認為這是一種政治神話的建構。
2. 支持與反對的學術聲音
桑德的觀點並非全新,早前已有學者(如阿瑟·庫斯勒)提出類似理論,但桑德的系統性論述使其成為公共辯論的焦點。
-
支持者
:認為桑德揭示了民族建構的普遍性,所有現代民族都是某種程度的「想像共同體」(如班納迪克·安德森理論)。
-
反對者
:批評桑德選擇性忽略基因研究(如猶太人群體的遺傳相似性)和史料證據,且其論述常被反猶太主義者挪用。
二、如何回應「猶太民族虛構論」?
1. 承認民族建構的普遍性,但不否定認同真實性
幾乎所有現代民族認同都包含建構成分(例如臺灣的「中華民族」或「臺灣民族」論述)。關鍵在於:
-
民族是「想像的」,但認同是真實的
:猶太人的宗教、文化與苦難歷史(如大屠殺)塑造了強烈的群體認同,這種認同不容輕易否定。
-
歷史的連續性與斷裂性並存
:猶太人的起源可能多元,但長期的宗教實踐與 diaspora 經驗創造了獨特的跨國文化共同體。
2. 區分學術討論與政治工具化
桑德的原意是批判以色列的民族主義敘事,但其理論可能被兩種極端立場濫用:
-
反猶太主義者
:藉此否定猶太人的集體權利,甚至質疑大屠殺的歷史。
-
反錫安主義者
:以此質疑以色列國的合法性,忽略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的複雜歷史。
回應策略
:強調學術批判應與政治主張脫鉤,避免將歷史研究簡化為立場工具。
3. 關注當代猶太認同的多元性
現代猶太人本身對「民族」定義就有分歧:
-
宗教猶太人
:以信仰和律法(Halakha)為核心,未必認同民族主義。
-
世俗猶太人
:可能以文化或家族記憶為認同基礎。
-
以色列國籍與猶太身份的糾葛
:以色列的《回歸法》將猶太人定義為民族宗教群體,但這與散居猶太人的自我認知未必一致。
回應建議
:尊重猶太群體內部的多樣性,避免將「猶太民族」視為單一實體。
三、歷史證據的再檢視:基因、考古與文獻
1. 基因研究的發現
近年基因分析顯示:
-
阿什肯納茲猶太人
:有中東起源的遺傳標記,但混入歐洲基因(約50%)。
-
塞法迪與米茲拉希猶太人
:與中東族群基因更接近。
-
卡扎爾假說的局限性
:東歐猶太人與高加索族群的直接關聯較弱。
解讀
:猶太人群體有部分共同祖先,但也包含大量在地融合,不宜簡單二分。
2. 考古與文獻的挑戰
- 聖經敘事的歷史性 :考古顯示古代以色列王國存在,但《聖經》文本寫作年代較晚,帶有政治目的。
-
流散規模的爭議
:羅馬時期確有猶太人遷徙,但「全體驅散」可能是後世敘事誇大。
關鍵點 :歷史真相往往介於「完全虛構」與「官方敘事」之間。
四、從理論到現實:對臺灣的啟示
臺灣同樣面臨民族認同的建構與解構問題(如「臺灣人」與「中國人」的認同爭議)。「虛構的猶太民族」辯論提醒我們:
-
所有認同都有建構性
,但這不減損其政治與情感意義。
-
歷史研究應超越非黑即白的敘事
,容許模糊性與多元解釋。
-
批判性思考需避免淪為政治武器
,尤其在族群衝突敏感議題上。
結語:擁抱複雜性,拒絕簡單答案
「虛構的猶太民族」這一說法的價值,在於它迫使我們反思歷史如何被敘述、認同如何被塑造。回應時,我們應:
1.
區分學術批判與政治口號
,避免將桑德的理論簡化為「猶太人不存在」。
2.
尊重猶太人的自我認同
,同時承認民族建構的普遍性。
3.
關注當下猶太群體的多元現實
,而非僅糾結於起源爭論。
最終,歷史的真相或許不如敘事那般純粹,但正是這種複雜性,讓我們更能理解人類認同的深刻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