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法師的教導:一位禪修大師的智慧傳承
紅日法師簡介
紅日法師(1938-2013)是臺灣當代極具影響力的佛教禪師,俗名李瑞烈,出生於臺灣南投縣,早年於臺北師範學院(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畢業後任教於小學。1968年,因緣際會下接觸佛法,深感人生無常,遂於1971年剃度出家,法號「慧日」,後因修行精進,被尊稱為「紅日法師」。
紅日法師的修行歷程充滿傳奇色彩。他曾於臺灣中部山區閉關多年,專精禪修,後因見眾生苦難,發願出關弘法。他的教法融合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精髓,尤其強調「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宗精神,同時也注重基礎佛理的建立與日常生活的實踐。
紅日法師的核心教導
1. 當下覺知:生活即修行
紅日法師最著名的教導之一便是強調「當下覺知」的重要性。他常說:「修行不在遠方,就在此刻此地。」法師認為,現代人生活忙碌,很難像古代修行者那樣長期閉關,但這不應成為不修行的藉口。
覺知的具體方法 包括: - 呼吸覺知 :隨時注意自己的呼吸,以一呼一吸為錨,安定身心 - 動作覺知 :吃飯時知道自己在吃飯,走路時知道自己在走路 - 情緒覺知 :觀察情緒的升起、持續與消失,不隨之起舞
紅日法師曾以「洗碗禪」開示:「有人問我如何修行,我說就從洗碗開始。洗碗時知道自己在洗碗,不去想待會兒要做什麼,這就是禪。」
2. 心性本淨:直指佛性
受到禪宗傳統的深刻影響,紅日法師特別強調「心性本淨」的觀點。他教導弟子,眾生本具佛性,只是被無明煩惱所遮蔽。修行不是要從外獲得什麼,而是要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
法師常用比喻說明: - 鏡子喻 :人心如鏡,本自清淨,灰塵(煩惱)只是暫時覆蓋 - 天空喻 :佛性如天空,雲霧(妄念)來去,天空始終不變 - 明珠喻 :人人懷中都有無價寶珠(佛性),只是不自知
他教導的參禪方法直接了當:「不思善,不思惡,當下那個是什麽?」鼓勵學人直接體認超越對立的本來心性。
3. 慈悲與智慧雙運
紅日法師雖然以禪修聞名,但他的教導絕非只重空性不重慈悲。相反地,他強調慈悲與智慧的平衡發展,認為這是成佛的兩大支柱。
慈悲的實踐 包括: - 慈心觀 :培養對一切眾生的善意 - 悲心觀 :體會眾生苦難,發願幫助 - 隨喜心 :見到他人善行心生歡喜 - 平等心 :超越親疏分別,視一切眾生如母
法師特別提醒,真正的慈悲要有智慧為基礎,否則容易變成「濫慈悲」或「感情用事」。他曾說:「看到有人殺生,你不僅要同情被殺的,也要憐憫殺生的,因為他正在造惡業,將來必受苦果。」
4. 中道思想:不落兩邊
紅日法師的教導處處體現佛教的「中道」思想,避免各種極端。他常告誡弟子:
- 不執空有 :既要明白緣起性空,也要積極行善利他
- 不放逸不壓抑 :修行要精進但不強迫,自然但不放縱
- 不厭世不貪世 :既看清世間無常,也認真負起責任
- 不自卑不自大 :知道自己有佛性,也承認尚在修行
法師幽默地說:「有人修行修到不想工作,我說那你吃飯嗎?吃飯就要工作啊!修行是讓我們工作得更開心,不是逃避工作。」
5. 老實修行:一步一腳印
雖然紅日法師談論高深的禪理,但他對初學者總是強調「老實修行」的重要性。他反對好高騖遠、追求神通或奇異體驗的修行態度。
老實修行的要點 : - 持戒為基 :基本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必須遵守 - 定課不輟 :每天固定時間打坐、誦經,養成習慣 - 解行並重 :既要聽聞佛法,也要實際練習 - 因果分明 :深信因果法則,謹言慎行
法師常說:「不要小看每天的十分鐘打坐,十年下來就是六百小時,足夠你見性了。」
紅日法師的修行方法
1. 禪坐指導
紅日法師教授的禪坐方法簡潔實用,適合現代人:
基本姿勢 : - 散盤或單盤即可,不強求雙盤 - 背部自然挺直,「如繩系頭頂」 - 手結定印(右手在上,拇指輕觸) - 眼睛微睜,視線自然下垂
呼吸方法 : - 自然呼吸,不刻意控制 - 可專注鼻端或腹部起伏 - 發現妄念,輕輕回到呼吸
心態調整 : - 不追憶過去,不幻想未來 - 妄念來時不排斥,去時不留戀 - 「如實知見」當下身心狀態
法師特別提醒初學者不要追求「空」或「無念」的境界,他說:「有念知道有念,無念知道無念,這個『知道』才是關鍵。」
2. 話頭禪
對於有一定基礎的學人,紅日法師會指導「話頭禪」,這是中國禪宗特有的修行方法。
常用話頭 : - 「念佛是誰?」 -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 「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 「拖著死屍的是誰?」
參究方法 : 1. 先將話頭在心中默念幾遍 2. 然後放下語言文字,直接「疑」 3. 不是用頭腦思考答案,而是讓疑問充滿全身 4. 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疑情」
法師形容參話頭就像「咬著一顆鐵酸梅,吞不下也吐不出」,這種「大疑」終將導向「大悟」。
3. 生活禪應用
紅日法師將禪修巧妙融入日常生活,提出許多實用方法:
工作禪 : - 將工作視為修行道場 - 全心投入當下任務 - 保持覺知,不分心雜念
人際禪 : - 聽別人說話時全神貫注 - 說話前先覺察動機 - 衝突時觀照自己情緒
家事禪 : - 掃地時觀想掃除內心塵垢 - 煮飯時思量「烹調智慧法食」 - 洗衣時比喻「滌淨心靈污垢」
法師說:「會用功的人,洗碗也能開悟;不會用功的人,坐在蒲團上也是打妄想。」
紅日法師的經典開示錄
1. 關於痛苦
「痛苦是最好的老師。沒有痛苦,你不會想修行;但若執著痛苦,又成了修行的障礙。聰明人把痛苦當成覺醒的契機,愚者則在痛苦中不斷輪迴。」
2. 關於欲望
「欲望就像海水,越喝越渴。但不要誤會佛教要你完全沒有欲望,那樣連修行解脫的欲望也沒了。關鍵是覺知欲望而不被它控制。」
3. 關於開悟
「有人整天追求開悟,卻不知道開悟不是得到什麼,而是放下你本來就不需要的。就像做夢時以為夢境真實,醒來才發現根本沒那回事。開悟就是這樣的大醒。」
4. 關於死亡
「怕死是因為把『我』當真。好好觀察這個『我』在哪裡?在身體嗎?身體每刻都在變化。在思想嗎?思想來來去去。認清無我,死亡就只是換件衣服。」
5. 關於慈悲
「真正的慈悲不是軟弱,而是看清一切眾生與自己一樣想離苦得樂,因而自然生起的平等心。這種慈悲才有力量,不會被境轉。」
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紅日法師的教導
1. 晨起修行
法師建議每日早晨起床後: - 靜坐10-15分鐘,觀察呼吸 - 發願今日保持覺知,利益眾生 - 誦念簡短經文或偈頌(如《心經》)
2. 日常覺察
隨時練習: - 情緒生起時暫停3秒,觀察不反應 - 每完成一項工作,深呼吸三次歸零 - 設定「覺知鬧鐘」(如每小時手機提醒)
3. 晚間反省
睡前花幾分鐘: - 回顧一日言行,不批判如實觀察 - 感恩三件美好事物 - 祈願眾生安樂,修行進步
4. 假日共修
參加: - 禪修營或佛法講座 - 寺院共修活動 - 讀書會(研讀法師開示錄)
結語:紅日法師教導的現代意義
紅日法師的教導在當代社會格外珍貴。在資訊爆炸、步調快速的現代生活中,他的「當下覺知」教法提供了一帖清涼劑;在物質豐富但精神空虛的時代,他的「心性本淨」指引幫助人們找回內在的富足;在價值觀混亂的社會中,他的「中道思想」提供了平衡的生活智慧。
法師雖然已圓寂多年,但他的教導透過著作、錄音和弟子們繼續流傳。最重要的是,他強調每個人都能透過老實修行親自驗證佛法,不是盲目信仰而是理性實踐的精神,正是佛教「自依止、法依止」的具體展現。
紅日法師常說:「佛法不是拿來研究的,是拿來用的。」願我們都能將他的教導落實於日常生活,讓智慧之光如同紅日,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