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武漢
江城夜話 | 漢口最早的機製冰與汽水
漢口或者說武漢最早出現機製冰與汽水,這些舶來品,當然是出現在租界。這些新潮的飲品一經問世英文報紙就報導了,時間分別是1891年與1903年,為我們這座城市留下了難得的卻不為研究者重視的真實的歷史記錄。
三鎮留影 |《老照片上的武漢》新書發布 堪稱「圖像史學」之著
2022年7月9日上午,《老照片上的武漢》新書發布會在漢口澳門路卓爾書店3樓小劇場舉行。《老照片上的武漢》是在江漢大學武漢研究院和武漢出版社的支持、幫助下,經江漢大學武漢研究院院長、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塗文學,武漢市地方志辦公室原副巡視員、湖北大學研究生導師王汗吾的策劃、指導,由侯紅志主編,由田聯申、孫慶力、劉建林、侯紅志、向虎雛、袁厚翔、劉漢橋、李新橋、萬學工、王汗吾、韓少斌、朱漢昌、劉寶森、葉先培、昌慶旭、張友海、巴忠人、劉天喜、胡全志、胡晉鄂等20位作者參與完成的一本書。
三鎮留影 | 1945年的漢口大智門火車站天橋
據《武漢市志·大事記》記載:「1983年1月11日,市內第一座人行天橋在漢口武聖路南側道口建成,投入使用。」
江城夜話 | 武漢最早的華人照相館 跨越3個世紀的「顯真樓」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武漢長江大橋開工之前,顯真樓照相館遷至武昌中華路與解放路交匯處繼續經營,企業變為公私合營,該店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顯正街記憶》| 老街流影——東門河
東門應指漢陽古城的朝宗門,朝宗門拆後,東門成了個方位概念。顯正街 67 號,是清末漢陽郵局舊址。第一次出國研修,又是從長江口的上海飛往國外,那一年我 37 歲,比現在的青年人出國學習的年齡要遲 20 年左右。
江城夜話 | 民生路那時的美食圈 熱乾麵燒梅糊米酒
拜讀田老師文章「洗反了的老照片」,撥動了我的思緒,讓我穿越時空,回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在民生路江邊上班,但是我經常坐二路電車,到江漢路下車。
話說武漢 |「六棉」(國棉六廠)當工人
題記:「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鬱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間,一切都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變成親切的懷念。」
話說武漢 | 五十年前在蒲圻趙李橋的武漢市「五七」幹校
在這個指示中,毛澤東要求全國各行各業都要辦成一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和與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同時也要批判資產階級。
校園生活 | 從武漢四中校友身上讀出一種文明:感恩
《武漢四中史話》共11萬餘字,編者在封底介紹:「本書是在查閱大量原始檔案資料,並進行大量走訪調研的基礎上整理完成的,史料真實,表達樸素,內容豐富,深入淺出。
話說武漢 | 消失了的武昌東嶽廟 天奇會與甘蔗節
今天是農曆三月二十八,清末及民國時期武昌東嶽廟要舉行「天奇會」給泰山山神東嶽大帝過生日,因為這一天要吃甘蔗,「可免目疾」又稱「甘蔗會」,今天你吃了甘蔗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