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artmed
當合成生物學遇上類器官培養
編譯 | 雪月有機體的發育由祖細胞的內在遺傳程序以及複雜的時空環境決定的。將祖細胞離體培養成類器官為探索機體發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工具。目前類器官的培養主要使用可溶性因子或者生物材料來調控發育環境。
段小濤課題組開發活細胞線性泛素化修飾生物正交分析技術
蛋白質線性泛素化是一種特殊的泛素化修飾方式,其多聚泛素鏈以首尾方式連接。細胞內的線性泛素化穩態受到線性泛素催化複合物LUBAC (由HOIP, HOIL-1L、SHARPIN組成) 和特異性去線性泛素化酶OTULIN (又稱FAM105B或Gumby) 嚴格調控。
癌細胞基因組中的「不易丟失」突變可驅動持續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撰文 | Qi腫瘤突變負荷(TMB)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抗腫瘤免疫反應強度,理論上TMB越高,能別免疫系統識別的新抗原(neoantigens)就越多,抗腫瘤免疫療效就越好,但TMB並不能始終如一地預測癌症免疫療法的臨床效用。
磷酸化RB表達及調控新機制
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 RB)蛋白是一種被廣泛熟知和認可的腫瘤抑制蛋白,它通過結合E2F-DP蛋白複合物抑制細胞的周期進程。
揭示Akt分子活性調控新機制
近日,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李楓教授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科張蔚教授課題組合作,在Cell Reports發表了題為 The deubiquitinase OTUD1 noncanonically suppresses Akt activation through its N-terminal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 的研究論文。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中工程T細胞療法抗性的決定因素
近日,來自史丹福大學醫學系腫瘤科的Ash A. Alizadeh團隊在Cancer Cell上發表了題為Determinants of resistance to engineered T cell therapies targeting CD19 in large B cell lymphomas的文章,研究通過雜交捕獲策略拓展CAPP-seq,利用游離DNA同時進行腫瘤和CAR T細胞效應器的表徵,作者發現了復發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病人中存在兩個獨立群體,進一步地,作者鑑定了與抗性相關的基因組異常,分子閾值調控及微環境改變。
賴仞團隊揭示脊椎動物鹼感知和響應分子機制
合適的環境感知與響應是物種生存適應的前提。生命體經過長期的進化以適應複雜多變的物理、化學刺激。
TOXRIC: 全面的毒理學數據與基準資料庫
近日,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的伯曉晨、何松課題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發表了題為TOXRIC: a comprehensive database of toxicological data and benchmarks的文章,開發了一個全面且實用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