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論
攻入柏林後,史達林放棄黃金賠償,卻把幾百車皮「廢鐵」拉回蘇聯
蘇聯的軍隊攻入柏林後,將國旗插上德國國會大廈,隨著德國向蘇聯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持續燃燒了7年之久的戰火徹底熄滅。
乾隆讓道士求雨,道士作法後果然下雨,乾隆:拉出去砍了吧
時至今日依然流傳著與求雨有關的故事,上至神話傳說中的雨伯、龍王,下到和尚、道士、各種術士,還有各種大小官員乃至皇帝。
朝鮮為何要親自指揮志願軍?他們怎麼想的!但最終的結局讓人放心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在中朝友誼的歷史中,韓戰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兩國的默契合作讓美國及聯合國軍節節敗退,最終簽下了停戰協議。
吞武里王朝是怎麼滅亡的?鄭信又是怎麼死的
吞武里王朝僅僅存在了15年就被曼谷王朝所替代,其中也包含了很多歷史的必然原因,而它的國王鄭信也在新的混亂中落得個身亡的下場。
「黑船」衝擊與幕末日本的社會: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
1853年6月發生在江戶灣的「黑船來航」事件讓全日本都為之震驚,更是引發了日本社會的連鎖反應,位處中心的幕府可謂舉棋不定,而西南諸藩的反應程度極為明顯,最終,這件事也加速了日本向近代國家轉型。
江戶時代「粹」的追求: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識
在江戶時代,由於德川幕府為了鞏固政權而創立的「參覲交代制」,就是幕府規定各藩地的大名必須在江戶設立官邸,原則上大名的妻子要長期居住在江戶,大名自己每年都必須帶著一隊人馬,從藩國前往江戶參見幕府將軍。
江戶時代:日本人的世界意識是怎麼樣的?
江戶時代除了有聞名世界的浮世繪和藝伎文化以外,還有很多值得人們關注和研究。比如說在江戶時代,雖然德川幕府主張鎖國,但是日本與世界的貿易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幕末時期:日本人的中國觀有哪些轉變?
自日本侵華戰爭之後,中日兩國的關係一直是國內史學家研究的焦點所在,日本從「仰慕」學習中華文化再到「蔑視」甚至是侵略中國領土,這種思想方式上的轉變與日本人中國觀上的轉變密不可分。
列寧演講途中遭刺殺,看到子彈里藏的東西,讓人瞬間心驚肉跳
如果有人看過電影《列寧在1918》,一定會記得,電影中開槍射擊了列寧的女人,是社會革命黨人,卡普蘭。
幕府末期:日本農村經濟為何發展迅速?
在16世紀初,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取得勝利,結束了日本150多年的動盪時期,開啟了由德川幕府所領導的長達260多年太平盛世——江戶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