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一個「三體迷」

2022-04-09T02:11:58.794962+00:00

朱熹,當我們提起這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時,聯想到的人物形象大概就是一名嚴肅的道學家、儒學的集大成者。許多人未必知道,朱熹還是一位對宇宙充滿了好奇、並保持著終生思考的天文學家。

黑洞版亂紀元!35億光年外上演離奇現象,科學家作出準確預測

2020-05-04T16:13:38+00:00

在距離地球約35億光年的星系OJ287中心,潛伏著一個質量超過太陽180億倍的超大質量黑洞,這是人類已知的宇宙最大黑洞之一。

歐航局衛星監測到異常現象!北極上空破了個巨大的洞

2020-04-14T11:14:23+00:00

近日,科學家通過分析歐洲航天局的哥白尼哨兵-5P衛星的探測數據發現,2020年3月北極上空臭氧濃度大大下降,出現一個巨大的臭氧空洞。

300光年外新發現一顆行星,大小和溫度與地球相近!

2020-04-16T16:31:49+00:00

據美國宇航局NASA報導,一支科學小組通過重新審查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探測數據,新發現一顆大小與地球相近且處於宜居帶的系外行星。

25光年外,一顆行星從哈勃太空望遠鏡視野中離奇消失了!

2020-04-21T08:48:22+00:00

北落師門b是位於南魚座方向,距離我們大約25光年的一顆系外行星,最初發現於2008年。然而,戲劇性的是,在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最新觀測中,北落師門b離奇消失了。

恆星環繞銀心黑洞跳著奇妙舞步!愛因斯坦又對了

2020-04-17T17:27:01+00:00

銀河系中心距離我們約26000光年,這裡潛伏著一個質量超過太陽400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名曰人馬座A*。

廟王山~三體迷的「紅岸基地」

2021-09-20T15:15:10+00:00

「一切都寂靜下來,只有天線在風中發出的混響依舊。葉文潔看著夜空中的鳥群紛紛落回森林中。她再次仰望天線,感覺它像一隻向蒼穹張開的巨大手掌,擁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力量。

宇宙中已知最熱行星,表面溫度超過4300℃!連分子都被融毀

2020-01-25T21:50:59+00:00

KELT-9b是宇宙中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熱行星,表面溫度超過4300℃,比很多恆星都要熱。這顆奇特的氣態巨行星的質量高達木星3倍,距離地球約670光年,緊密環繞著一顆表面溫度將近10000℃的A型主序星運轉,在分類上屬於熱木星。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遙遠的星系群

2020-01-07T12:05:44+00:00

據NASA報導,由NASA資助的一支國際天文小組發現了迄今為止最遙遠的星系群。在近期舉辦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35次會議上,NASA哥達德航天飛行中心的天文學家詹姆斯·霍茲介紹了相關發現。

天文系學生一口氣新發現17顆行星!其中一顆可能宜居

2020-02-29T14:17:40+00:00

據報導,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天文學系學生米歇爾·庫尼莫托一口氣新發現了17顆系外行星,其中包括一個大小與地球相近且可能宜居的世界。

地球又捕獲一個迷你月亮!這顆神秘小行星三年來一直沒被察覺

2020-02-27T00:28:18+00:00

值得一提的是,迷你月亮是臨時性的,它們要麼會一頭扎進地球大氣層焚毀,要麼會脫離地球引力束縛,重獲自由。

1500光年外,一顆恆星被嚴重扭曲變形!產生奇怪現象

2020-03-11T16:51:21+00:00

恆星脈動是種普遍現象,會發生在年輕恆星中,也會發生在古老恆星中,而且周期有長有短,幅度有強有弱。研究結果表明,HD74423之所以表現出單側脈動,是因為它處在一個雙星系統中,周圍還緊密環繞著一顆紅矮星,軌道周期居然不到兩天。

木星兩大風暴發生合併!美國探測器拍攝到罕見一幕

2020-03-03T03:27:55+00:00

在宇宙中,同類合併似乎是一種常態,可見於不同尺度。比如,星系團之間會發生合併,星系之間會發生合併,黑洞之間也會發生合併...

野蠻生長後突然死去!天文學家在早期宇宙發現一個離奇星系

2020-02-09T11:24:19+00:00

這個被稱為XMM-2599的星系大約存在於120億年前,當時宇宙才18億歲,它曾一度野蠻生長,以極高的速率形成恆星,但隨後突然死去,原因成謎。

在神秘的獵戶座分子雲中,天文學家完成一項非凡觀測

2020-02-25T06:02:20+00:00

在宇宙中,恆星誕生於塵埃氣體的坍縮,新生的嬰兒恆星被稱為原恆星,周圍通常環繞著盤狀的塵埃氣體,即所謂的原行星盤。

歐航局公布詳細記錄,太陽正處在活動周期最低水平!這意味著什麼

2020-01-29T12:42:06+00:00

這份圖像一共由365張太陽照組成,其中每一張照片由歐航局的普羅巴2號衛星拍攝於2019年的每一天,進而將2019全年的太陽活動變化情況完整呈現在我們面前。

半人馬座的兩顆恆星殊死大亂斗,歐南台拍攝到驚人圖像

2020-02-06T20:33:18+00:00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在半人馬座方向上,一顆垂死恆星與一顆低質量恆星緊密環繞,組成雙星系統HD101584。

NASA探測器傳回非凡圖像,揭示火星上錯綜複雜的砂岩層

2020-01-31T00:02:59+00:00

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是美國宇航局2005年8月發射的一個火星探測器,在太空飛行七個多月後,於2006年3月進入火星軌道,已經環繞火星探測近14年,至今仍在正常運行。

第三批60顆星鏈衛星發射升空!馬斯克的衛星艦隊繼續壯大

2020-01-07T10:16:28+00:00

剛剛,北京時間2020年1月7日10:19,SpaceX進行了新年的第一次發射任務,用一枚獵鷹9號火箭將第三批60顆星鏈衛星送上太空,並成功完成部署。現如今,SpaceX的發射似乎就像例行公事一般,變得越來越索然無味,不來場爆炸都快算不上新聞了。

這個23隻眼睛的怪物要到火星幹什麼?NASA公布更多任務細節

2019-12-30T09:13:54+00:00

令人最為印象深刻的是,根據公開資料披露,火星2020探測器是一台擁有23隻眼睛的怪物——共計安裝了23個相機,其中工程相機9個、科學相機7個以及降落著陸時用的輔助相機7個。

震撼!世界最大太陽望遠鏡公布首張照片,記錄到太陽表面驚人細節

2020-01-30T16:24:03+00:00

就在上個月,世界最大太陽望遠鏡——丹尼爾·伊努耶太陽望遠鏡拍攝了它的首張太陽照,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記錄到太陽表面的驚人細節。

又一顆小行星從地球身邊高速掠過!雷達圖像出人意料

2020-02-12T15:52:00+00:00

幸運的是,千米級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小機率事件,但只要存在機率,就一定會發生。2020BX12屬於阿波羅型小行星,會來回穿梭火星和地球軌道,它將在2022和2024年繼續飛掠地球,但距離都比這次遠。

BBC評選2019年最佳太空照!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上榜

2019-12-30T22:24:38+00:00

BBC今天發表了一篇文章,評選出2019年最佳太空照。原來,2014MU69是一對接觸雙星,由兩個大小不一的小天體組成,總長約39公里,活似一個大雪人。

超過99%光速!5500萬光年外,這個超級黑洞爆發的噴流太驚人

2020-01-13T02:12:08+00:00

M87*之所以有幸成為首個被人類拍攝成像的黑洞,主要是因為以下三點:其一,M87*極其龐大,質量高達太陽65億倍;其二,M87*距離我們相對較近,大約在5500萬光年之外;其三,M87*非常活躍,正在不斷吞噬周圍物質,爆發驚人噴流。

在銀河系中心黑洞附近,天文學家發現一些奇怪的東西

2020-01-16T01:29:46+00:00

不像地球所在的郊區,銀河系中心區域的環境要極端得多,也要熱鬧得多。據近日發布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介紹,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文學家在人馬座A*周圍發現一些奇怪的東西。

隔壁的三體星系可能存在第二顆行星!而且是個超級地球

2020-01-17T18:24:36+00:00

據近日發布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介紹,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附近可能環繞著第二顆行星。實際上,在去年四月的突破性討論會上,義大利都靈大學的天文學家馬里奧·達馬索就介紹過相關發現,只是直到近日他們的成果才通過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發表。

天文學家利用「宇宙回聲」給黑洞畫像

2020-01-22T21:13:45+00:00

之前曾向大家介紹過,M87*之所以有幸成為首個被人類拍攝成像的黑洞,主要因為三點:其一,M87*極其龐大,質量高達太陽65億倍;其二,M87*距離我們相對較近,大約在5500萬光年之外;其三,M87*非常活躍,正在不斷吞噬周圍物質,爆發驚人噴流。

宇宙吸血鬼驚現超級爆發,亮度激增1600倍!NASA記錄到全過程

2020-01-28T14:16:39+00:00

雖然美國宇航局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已於2018年10月退役,但是它在將近10年的探測生涯中收集的海量數據猶如一座寶庫,仍藏著大量寶貴發現,有待天文學家們繼續挖掘。

人類將首次對太陽展開極地考察

2020-02-04T06:38:05+00:00

​一架新的太空飛行器正準備前往太陽,拍攝太陽南北兩極的首張照片。在進入太空後,太陽軌道飛行器將利用金星和地球的引力脫離黃道面,以鳥瞰視角對太陽兩極展開首次探測。

科學家公布新研究,揭開關於火星的一大謎團

2020-02-03T20:13:29+00:00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向火星發射了大量探測器,取得諸多發現的同時也帶來不少謎團。現在,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通過模擬模型支持了這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