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十年後,我才看懂陳建斌飾演的皇帝究竟好在哪裡

十二朵女王的生活筆記 發佈 2024-05-15T06:02:34.700733+00:00

如今年紀漸長,生活職場閱歷增加,尤其是讀了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對「皇帝」這一職位的描述,才領悟到陳建斌和導演對人物把握的精準用意。

還記得十年前《甄嬛傳》剛播出的時候,陳建斌飾演的四郎因為老氣橫秋被嫌棄到不行。


當時無法理解,擁有傾國權力的皇帝為啥會如此老態,且眉宇間還夾雜著疲憊之感。即便和滿宮的嬪妃在一起宴飲,他也是一副疏離淡然之態。



如今年紀漸長,生活職場閱歷增加,尤其是讀了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對「皇帝」這一職位的描述,才領悟到陳建斌和導演對人物把握的精準用意。


書里有幾段是這樣寫萬曆皇帝的:


「身為天子的萬力,在另一種意義上講,他不過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權力大多帶有被動性。


……皇位是一種社會制度,他朱翊鈞卻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他雖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在實質上卻既柔且弱,也沒有人給他同情和保障。即使是他的母親,也常常有意無意地把他看成一具執行任務的機械,而忽視了他畢竟是一個有血有肉、既會衝動又會感傷的『人』。」



身居高位的皇帝,作為處於權力頂端的管理者,心機謀略之深,眼界格局之廣,都是耗費心力的事。


別說是皇帝了,就是小團隊負責人,或者帶娃的媽媽,忙活一天後,內心已經被疲憊和倦怠填滿,怎麼可能還活泛地陽光明媚喜氣洋洋?


皇帝忙完前朝之事,進到後宮,無非就是尋個寬慰。遇到稱心如意的,比如甄嬛這種,還能笑逐顏開;碰上皇后這種不解風情的,三言兩語不對付,不給好臉也是正常事。



基於這一點,我們便對皇帝和甄嬛的感情關係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


十年前看皇帝接甄嬛回宮這段,覺得皇帝是真的愛上了甄嬛。


然而,撥開表象的迷霧,才看到事情的真相:皇帝不是愛甄嬛,他是需要甄嬛。


逼太后殺掉隆科多、和太后的關係緊張、被安陵容用迷情香算計……甚至,他還生了一場大病:去凌雲峰見甄嬛之前,皇帝的厭倦和疲憊已經暴露無遺。


所以,接甄嬛回宮不僅是他的政治利益需求,也是他的個人需要。


他需要甄嬛排遣他內心的孤獨和寂寞:


他需要甄嬛消解他的疲憊和厭倦:


他需要甄嬛給他提供情感價值和情緒價值,需要甄嬛在「皇帝」這個位置之外給他一個緩衝。


需要,不是愛。


怪不得社會學家沈奕斐老師會說:「很多人在清宮戲裡找愛情,那真是愚蠢,你要知道清宮戲裡是沒有平等關係的,也沒有兩個獨立個體,這種邏輯體系下是非常難產生愛情的。」


然而,疲憊的皇帝讓我們看到了「機制對人的消耗和損傷」,即便他身處高位也無法避免。何況我們普通人,身處職場、家庭這兩種機制中,兢兢業業、營營役役,日復一日,是一個身體受錘、精神受損的過程。


更重要的事,「皇帝」的疲憊還暴露一個生活真相:不管處在什麼位置,過著怎樣的人生,成年人的世界充滿了無奈,不存在輕鬆感。


就連皇帝這個高高在上的人也不能倖免,他每天都在努力地尋求平衡,有方方面面的利益要顧及,所以,所謂的擁有權力後的縱情恣意的狀態是壓根不存在的。


就像端妃,笑起來也總是透著一絲清苦,她受過生活磨難、在低谷中逆襲走出來的人,遭遇過最凜冽糟糕的境遇,就很難再有天真和熱忱了,所以她的整個氣質也是疏離淡然,眉宇間透著疲憊和蕭索的。



說白了,在人生道路上壓過深深車轍的人,一定會留下些不一樣的感覺在眉宇間和氣質里,生活就是這樣無形中改變一個人的。


我想,這就是《甄嬛傳》比其他瑪麗蘇大女主劇更經得起時間更耐看的原因,因為人物和細節都經得起琢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