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通過乾旱和升溫加速了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

2020-04-16T07:00:16+00:00

氣候變化通過乾旱和升溫加速了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

EMB發布《海洋與人類健康戰略研究議程(2020—2030)》

2020-04-20T18:07:40+00:00

EMB發布《海洋與人類健康戰略研究議程(2020—2030)》

澳大利亞和美國兩國正式合作開發關鍵礦產

2019-12-19T09:46:31+00:00

圖片來自原文2019年11月19日,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Geoscience Australia)和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簽署了項目合作協議,正式就發展兩國的關鍵礦產資源建立了夥伴關係。

科學界制定昆蟲保護和恢復的路線圖

2020-02-26T16:21:01+00:00

科學共識認為,昆蟲、其他節肢動物生物多樣性的下降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嚴重威脅,如果昆蟲數量繼續下降,生態系統將崩潰,對人類福祉產生深遠影響,全球社會必須採取緊急措施,保護和恢復昆蟲物種。

IEA發布《能源轉型中的石油和天然氣行業》

2020-02-28T13:04:45+00:00

報告提出,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現在需要明確清潔能源轉型對它意味著什麼,以及它可以如何促進清潔能源轉型。二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如何迎接挑戰行業的每一個部分都需要考慮如何應對清潔能源的轉型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格局是多樣化的,沒有任何一種戰略對所有人都有意義。

2019年海洋溫度又創新高

2020-03-06T00:36:25+00:00

③從溫度看,0.075℃是一個較小的增量,但由於海水的比熱容巨大,該增量意味著海洋吸收了228×1021 J熱量,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爆炸釋放出能量的36億倍。

麥肯錫分析氣候變化的自然風險和社會經濟影響

2020-03-05T13:17:46+00:00

報告還通過地理空間評估分析了105個國家/地區受到的潛在社會經濟影響。2氣候變化已經在世界各地區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自1880年以來,地球的溫度平均升高了約1.1 ℃。

新的滑坡預報系統在里約熱內盧首次亮相

2019-12-30T12:34:41+00:00

圖片來自網絡2019年11月19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發布文章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科學家開發出一款名為「基於態勢感知的滑坡災害評估模型」(LHASA)的滑坡預報系統,並在里約熱內盧耗資11000美元安裝了該系統,旨在實現滑坡災害「即時預報」。

GRID-Arendal發布首個全球尾礦壩資料庫

2020-02-29T02:50:46+00:00

GRID-Arendal主任ElaineBaker教授表示,由於開採的礦石品位越來越低,產生的廢物越來越多,有了這些信息,採礦業就可以努力減少將來發生的大壩事故,從而挽救生命。

全球變暖使預測全球多年際氣候變率更加困難

2020-01-29T18:22:56+00:00

PDO是太平洋氣候變化的年代際分布模式,對全球氣候和海洋狀況產生重大影響,在全球海洋生態系統、漁業和農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到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的可再生能源目標必須翻番

2020-01-29T06:48:19+00:00

只有85個國家將無條件可再生能源發電承諾納入了當前的NDCs,135個國家的NDCs沒有確定國內可再生能源發電目標。

海洋缺氧導致海洋生命及漁業威脅增加

2020-02-26T15:49:35+00:00

低氧濃度的海洋區域正在擴大,目前全世界約有700個地點受到低氧條件的影響,而上世紀60年代只有45個。

歐盟資助1260萬歐元用於海洋觀測

2020-02-11T16:04:03+00:00

該項目有55個合作夥伴參加,旨在顯著改善歐洲及其他地區的海洋觀測,聚焦收集數據的質量和可用性,更好地結合歐洲海洋觀測系統的現有能力,以填補現有的空白,並使結果數據和信息更容易提供給用戶或是將數據用於業務預測服務的系統。

東南亞國家解決塑料污染的機遇

2020-02-24T04:35:43+00:00

全球每年有超過800萬噸的塑料進入海洋,海洋塑料污染已成為當今世介面臨的最緊迫的環境問題之一。1減少塑料廢物現有解決方案存在的問題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是東南亞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塑料的生產和消費也同步增長。

非洲三分之一的熱帶植物面臨高度的滅絕風險

2019-12-31T09:13:48+00:00

儘管熱帶生物多樣性對陸地生態系統至關重要,但大多數熱帶植物物種都未進行過滅絕風險評估,這限制了我們確定並保護重點生物的能力。

大部分國家的氣候承諾不足以應對氣候變化

2020-01-04T05:19:26+00:00

要實現《巴黎協定》最具雄心的目標——將全球變暖控制在較工業革命前水平低1.5℃以內——就必須在2030年前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0%。報告分析了《巴黎協定》下184個國家做出的2020—2030年氣候承諾。

人為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正導致極端事件發生改變

2020-02-06T21:42:34+00:00

該報告是2012年以來的第8份年度報告,介紹了21份關於2018年全球極端天氣經過同行評議的分析,來自13個國家的121位科學家通過分析歷史觀測和模式模擬結果,來確定氣候變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極端事件。

生物柴油產生的納米顆粒對人體健康危害更大

2020-02-04T16:34:51+00:00

根據印度TERI、芬蘭氣象研究所和芬蘭坦佩雷大學的一項合作研究,改變生物柴油的生產過程能夠減少納米顆粒的尾氣排放,有助於改善空氣品質。世界各地的研究報告稱,與傳統柴油相比,使用20%混合柴油的柴油車能夠顯著減少尾氣排放。

IRENA報告探討未來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發展潛力

2020-01-03T02:34:41+00:00

1太陽能光伏市場的演變與未來加速部署太陽能光伏就能夠在2050年顯著減少490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這一數值占能源部門減排潛力總量的21%。

水力發電對氣候的影響存在巨大差異

2020-01-04T09:47:30+00:00

目前全球水電發電量占可再生能源發電總量的2/3,預計到2040年水電發電量將至少增長45%。水電對環境更加友好,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水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遠高於預期,一些水電設施的排放量甚至可以與化石燃料相提並論。

《柳葉刀》發布2019年健康與氣候變化報告

2020-01-02T10:21:52+00:00

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已經對當今全球兒童的健康造成顯著影響,若不採取行動,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現在出生的孩子將面臨氣候變化對健康的終身影響。

NOAA致力於先進的海洋勘探和製圖新工具

2020-02-25T09:09:32+00:00

NOAA和OceanInfinity之間為期4年的合作研究與發展協議將重點推進遠程呈現或實時傳輸海洋視頻和信息,以及新的數據收集和處理方法,增加深海數據的價值和相關性。

牛津能源研究所:有關2019年中國石油需求的四個誤解

2020-01-07T06:47:54+00:00

圖片來自網絡2019年11月,英國牛津能源研究所(OIES)發布專家評論報告《有關2019中國石油需求的四個誤解》,報告就近期市場有關2019年中國石油需求的看法進行分析,認為存在四方面的誤解。本文就分析結論進行簡要介紹,以期對客觀認識當前中國石油需求形勢提供參考和借鑑。

南極臭氧洞恢復時間或將延遲十年以上

2020-01-16T19:21:03+00:00

在排放到平流層的源於人類活動的氯中,約有四分之一來自CFC-11,其產量也一直受到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的控制。

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的威脅、機遇與解決方案

2020-03-07T04:36:18+00:00

1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威脅與挑戰自然生態系統的變化威脅著世界範圍內的生物多樣性,並對全球糧食生產產生影響。

研究人員利用地下光纖捕捉到花車遊行產生的地震信號

2020-06-16T00:29:59+00:00

2020年5月6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在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發表論文稱,在一年一度的美國加州帕薩迪納「玫瑰花車大遊行」期間,研究人員利用城市地下光纖通信電纜成功監測到了花車遊行所產生的地震信號。

月球資源勘查與開採將成為下一個採礦業前沿

2020-06-16T07:32:25+00:00

2020年4月28日,採礦網報導,近年來,中國國家航天局在月球探測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截至2020年3月,中國玉兔2號月球車已經在月球表面行駛了近400米,同時也是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全球乾旱水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被低估

2020-06-23T07:46:15+00:00

2020年5月1日,《自然·通訊》發表題為《不同生態系統層面全球乾旱內陸水域二氧化碳排放的驅動因素相同》的文章指出,過去科學家在計算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時並沒有將乾旱內陸水域部分納入在內,實際上這些未被計算在內的區域釋放出了高濃度CO2,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由此增加的CO2排放不容忽視和低估。

地震數據分析表明地球內核正在旋轉

2020-06-28T07:32:29+00:00

2020年5月12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發布新聞稱,通過重複地震和新的數據處理方法所產生的詳盡的地震數據,該校研究人員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好的證據,該證據表明地球內核正在旋轉。

中國主導電池金屬供應鏈

2020-06-17T20:34:04+00:00

2020年5月7日,據基準礦物情報公司的新數據,中國通過提升金屬冶煉、電池級化學品生產、陰極和陽極製造等方面的能力,主導著電動汽車供應鏈的鋰離子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