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制定昆蟲保護和恢復的路線圖

環境與發展智庫 發佈 2020-02-26T16:21:01+00:00

科學共識認為,昆蟲、其他節肢動物生物多樣性的下降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嚴重威脅,如果昆蟲數量繼續下降,生態系統將崩潰,對人類福祉產生深遠影響,全球社會必須採取緊急措施,保護和恢復昆蟲物種。

2020年1月6日,《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期刊(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發表題為《國際科學家制定昆蟲保護和恢復的路線圖》(International Scientists Formulate a Roadmap for Insect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的文章,93名國際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制定了一份昆蟲保護和恢復的全球路線圖,列出需要在短期、中期和長期內採取的行動措施,以減緩或阻止昆蟲下降。

文章指出,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人為壓力正在嚴重減少生物圈內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的豐度、多樣性和生物量。1970年以來,全球昆蟲的數量可能下降了50%或更多,並影響到所有的功能群,包括食草動物、寄生蟲、食肉動物和授粉者。科學共識認為,昆蟲、其他節肢動物生物多樣性的下降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嚴重威脅,如果昆蟲數量繼續下降,生態系統將崩潰,對人類福祉產生深遠影響,全球社會必須採取緊急措施,保護和恢復昆蟲物種。路線圖內容包括:

(1)短期行動。第一,制定無悔方案,包括:①採取積極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②扭轉農業集約化的最新趨勢,包括減少合成農藥和化肥的使用並尋求以農業生態措施替代;③促進適應當地情況的土地利用技術的多樣化和維護;④通過維護景觀矩陣中的自然區域並確保在棲息地內保留和創造微生境來增加景觀異質性;⑤減少已識別的當地威脅,例如光、水或噪聲污染,以及入侵物種等;⑥優先考慮進口那些不以健康、物種豐富的生態系統為代價生產的商品;⑦設計和部署政策(例如補貼和稅收),以誘導創新和採用昆蟲友好技術;⑧採取更嚴格的措施來減少外來物種的引進,在此過程中優先考慮基於自然的長期策略;⑨為脆弱、受到威脅或瀕臨滅絕的物種編制和實施保護戰略;⑩為教育和宣傳計劃提供資金,包括針對廣大公眾、農民、土地管理人員、決策者和保護專業人員的需求量身定製的計劃;⑪增強「公民科學」或「社區科學」,以獲取有關昆蟲多樣性和豐富度的更多數據並吸引公眾參與,特別是在缺乏學術或專業基礎設施的地區;⑫在有利於昆蟲友好農業的食品價值鏈上設計和部署措施,包括跟蹤、標籤、認證和保險計劃或基於行為的激勵措施。第二,針對昆蟲群體的保護現狀開展大規模評估,以確定需要優先保護的物種與區域。

(2)中期行動。加強以下領域的研究:①通過從現有昆蟲的資料中提取長期數據集,以對新的昆蟲群體普查提供信息,並量化昆蟲豐度、多樣性和生物量的時間趨勢;②探索在不同分類群內和不同種類間,不同的人為壓力源對昆蟲減少的相對作用;③開展長期研究,比較不同生境和生態系統中沿管理強度梯度以及農業生境與自然生境交匯處的昆蟲豐度和多樣性;④設計和驗證對昆蟲無害的技術,這些技術應在農業、受管理的棲息地和城市環境中有效且在經濟上合理。

(3)長期行動。第一,成立公-私合作夥伴關係,啟動可持續的融資計劃,以期恢復、保護和創造新的關鍵昆蟲棲息地,並管理重要的威脅。第二,依託現有的國際管理機構在全球層面啟動和應用標準化的監測方法,在長期開展監測的位置建立標準化的觀測站點,確保對現有的監測努力進行持續支持。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資源環境科學動態監測快報》2020年第02期,裴慧娟 編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