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自主通用認知大模型 「中國能做,也必須做」

經濟觀察報 發佈 2024-05-15T08:59:03.282060+00:00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錢玉娟 因為宣布「要在大模型領域創業,做中國的OpenAI」,出門問問創始人兼CEO李志飛在近幾天也成為科技圈關注的對象之一。「看到了一個通用認知模型的希望。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錢玉娟 因為宣布「要在大模型領域創業,做中國的OpenAI」,出門問問創始人兼CEO李志飛在近幾天也成為科技圈關注的對象之一。

「看到了一個通用認知模型的希望。」2月19日,李志飛道出了自己「對大模型如此狂熱」的原因所在,「語言、知識、邏輯、規劃等問題,都看到了迎刃而解的可能。」

三年前早有籌謀

在中國涌動的人工智慧產業浪潮里,出門問問雖是弄潮兒之一,卻在近幾年裡鮮少被提及。加之在ChatGPT火爆的大背景下,李志飛創業,不免有觀點認為他在跟風。

曾是Google總部科學家隊列一員的李志飛,在人工智慧語音語義技術領域擁有近二十年的科研及產業經驗。2012年,他回國創立了人工智慧公司出門問問,該公司主要通過智能手錶、車載智能後視鏡等軟硬結合的產品,落地在可穿戴、車載以及家居等生活場景中,以打造下一代的人機互動方式。

「出門問問和我過去幾年,確實很沉默。」李志飛坦言,「本人厭倦了創投圈總體成王敗寇的氛圍」,於是選擇「躺平」以真正花時間在內部解決一些問題。在他看來,出門問問面臨著過去探索帶來的包袱問題,以及AI行業的長期商業模式問題。

李志飛談及出門問問的傳統智能硬體和TO B業務的狀況,「在AI公司里算是不錯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合理的毛利率,不追求高速增長,更多是優化各項成本費用以及最終的利潤率。

「絕望激發了更強的求生欲。」在2022年最後一天, 李志飛如此寫到,他覺得過去一年的疫情狀況「令人窒息」,當然,令他感到開心的事是,讀了很多關於AI的最新論文,花了很多時間做AIGC(AI Generated Content,是指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來生成內容)產品。

談到當前熱門的AIGC技術,李志飛表示,出門問問早自2019年底便開始研發,如今成熟的產品有「魔音工坊」,趨近成熟的產品有數字形象平台「奇妙元」,以及AI寫作和圖片生成產品「魔撰」、「言之畫」。

李志飛透露,魔音工坊有接近200萬註冊創作者,商業化初具規模。他認為,無論用戶量還是營收規模指標,出門問問在中國AIGC領域都屬於領頭羊。

曾與李志飛並肩作戰多年的葉順平,曾在出門問問負責技術側。「志飛對大模型情有獨鍾。」葉順平透露,早些時候,李志飛就在出門問問內部提出,「想統一各個任務的模型結構」,彼時討論最多的是ChatGPT用的底層架構Transformer。

「志飛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拉公司的核心技術人定期討論大模型相關技術。」葉順平的話也得到了一位現役出門問問員工的佐證。後者告訴記者,三年前GPT-3剛發布後,李志飛總會和一群核心工程師在辦公室探討技術,「每周一次,討論的都是大語言模型相關算法。」

創新中國自主大模型

當國內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紛紛展開類ChatGPT相關AI技術產品的布局,上述出門問問人士告訴記者,這也是他們「一直想做,能做」的事,且早已聚焦其中,「做了不少前沿探索的事情,在國內公司中也走在了前面」。

三年前,看到OpenAI推出的GPT-3模型的驚艷表現後,李志飛便將AI大模型視為了「新時代的蒸汽機」,他還是大模型「暴力美學」這一概念的提出者。

在李志飛看來,GPT模型經歷三代演變,訓練數據、模型參數、任務數量都有迭進式增長,GPT-3的參數更是擴展至1750億。尤其站在工業界視角來看,他認為,GPT-3的「暴力美學」讓人看到了通往「更加通用的人工智慧」的希望。

當然,李志飛並不覺得只有大公司才具備挖掘AI大模型的潛力,他看到很多創業團隊開始利用GPT-3模型展開研究和創新拓展,出門問問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我們也在對新的技術加以梳理。」上述出門問問人士說。實際上,出門問問能較早在AIGC技術方面突圍,葉順平認為要歸功於李志飛,「(他的)技術判斷力和對趨勢的判斷,確實讓人佩服。」

2022年10月,一位投資人就曾對李志飛說,「你的時代到了。」彼時的李志飛沒想到,等他今年春節過後,再次飛到矽谷「朝聖」時,像ChatGPT這樣的AI大模型興起,仿佛2010年移動網際網路剛起步之時,微軟、Google這樣的大公司都在「醒過來」,「爭取拿到下一個時代的船票」。

李志飛深切地感受到,AI大模型為科技圈打開了一扇「新的天窗」,創新機會無處不在。得知他再創業的消息後,一位科技公司CEO評價到,「志飛的本壘打,萬眾矚目。」

李志飛十分篤定,「這場世界的AI大變局,我們也不能缺席。」對於做大模型,他覺得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過程中會有無窮的風浪。

在李志飛看來,中國在海量數據方面具有優勢,但自主研發通用認知大模型,還存在人才少這一劣勢,「缺少訓練超強大模型的經驗。」身處當前技術變革的時間窗口,他分析認為,假若有公司在人才、數據及資金等方面建立起了壁壘,「更小的團隊就沒有機會了」。

李志飛深知,當下全球科技企業都在爭分奪秒,以拿到新一輪產業競賽的參賽資格,「自主通用認知大模型,中國能做,也必須做。」但他建議,在AI產業深耕的國內科技企業,應該先把骨架造得足夠穩定,尤其是做垂直於某一場景的大模型或應用,更要「慢慢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