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技術依然處於起步階段,研究和應用依然任重道遠

2020-05-24T05:45:52+00:00

通用人工智慧技術依然處於起步階段,研究和應用依然任重道遠。人類的大腦是一個通用智能系統,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與其相比,現有的人工智慧差距還比較遠,如沒有智慧、沒有情商等。目前,人工智慧可分為三個層次:1)計算智能。

人臉識別技術,正在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你體驗到了嗎?

2020-06-11T14:18:07+00:00

人臉識別技術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對輸入的人臉圖像或者視頻流 . 首先判斷其是否存在人臉 , 如果存在人臉,則進一步的給出每個臉的位置、大小和各個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並依據這些信息,進一步提取每個人臉中所蘊含的身份特徵,並將其與已知的人臉進行對比,從而識別每個人臉的身份。

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你體驗到了嗎?

2020-06-07T13:22:13+00:00

比如說谷歌已經把下一個目標放在醫療領域,人們可以暢想,已經具有自我識別和判斷能力的機器完全可以代替醫生就診,培養一個有豐富經驗的大夫很難,而複製這樣的機器完全可行;

人工智慧發展,面臨突破的動力——並行計算

2020-05-30T06:22:24+00:00

計算能力是人工智慧的基礎,大規模並行計算技術的突破,導致人工智慧發展出現了向上的拐點。並行計算又稱為平行計算(是相對於串行計算來說的),並行計算是一種一次可執行多個指令的算法,目的是提高計算速度,即通過擴大問題求解規模,解決大型而複雜的計算問題。

城市綠色出行高地,規劃和運營,電動計程車充電設施

2020-06-11T09:25:21+00:00

1.雙班制計程車充電解決方案計程車充電設施通常設置快充充電終端,電動計程車在1個小時內即能充滿電,計程車充電設施應用方案如圖1-10所示,適用於雙班制計程車運行的集中充電場站。

人工智慧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已突顯,對社會經濟起到賦能的作用

2020-05-08T05:47:30+00:00

不要以為人工智慧離人類很遠,它已經融入了人類的生活,在模糊控制、決策支持等方面都有人工智慧的影子。人工智慧的目的是讓計算機代替人類進行簡單的智力活動,把人類解放出來從事其他更有益的工作。

人工智慧的目標是什麼?是使機器勝任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工作

2020-05-07T04:58:58+00:00

人工智慧學科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由於計算機的誕生與發展,人們開始了具有真正意義人工智慧的研究。「人工智慧」一詞最初是在1956年達特茅斯(Dartmouth)學會上提出的。從那以後,研究者們發展了眾多理論和原理,人工智慧的概念也隨之擴展。

人工智慧暫時還未達到人類水平,未來會有可能嗎!

2020-05-04T05:07:33+00:00

以至於智能機器人的出現,讓我們對它嗤之以鼻,懷疑它,否定它,認為它在未來可能會取代人類——這就是顛覆。

建設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是電動汽車應用市場的需求

2020-06-07T13:21:57+00:00

電網企業將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納入智能電網有機組成部分,既可利用儲能技術,又可促進清潔能源發展,實現電力資源的節約和高效利用。

人工智慧,6大應用場景,有你正在應用的嗎?

2020-06-08T10:35:33+00:00

在未來的5年之內,人工智慧將變有足夠智能,可以幫助我們進行一些思考。也就是說,它們能處理信息,及時做出判斷,例如,決定到底要派多少人去救援。

充電樁,最貼近老百姓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

2020-05-30T06:24:56+00:00

充電樁只配備獨立充電平台,可廣泛建在電動汽車密集度大的商業區、住宅小區、停車場附近。適用於小型內帶充電器的車輛使用。獨立式小型充電樁的充電電源插口易操作,基於智能手動觸摸屏顯示方式,操作方便快捷,充電後及時列印消費單據。

人工智慧,對當今人類社會的影響,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2020-05-09T05:37:56+00:00

近10多年來,社會結構正在發生一種變化,即人與機器的社會結構將會被人與機器人的社會結構所取代,很多本來是由人承擔的工作將由機器人來擔任,因此,人們將不得不學怎樣與機器人相處,以適應這種變化的社會結構。

人工智慧無論發展如何,永遠是在模仿人類,是不可能能取代人類的

2020-05-03T04:34:31+00:00

毫無疑問,人類世界在未來二三十年里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快速發展,人們將會迎來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巨大的人工智慧成就,並享受其帶來的發展成果。

對於人類來說,人工智慧孕育著巨大機遇,並非威脅

2020-05-24T05:44:28+00:00

人工智慧已經讓人們折服於它不斷演進的強大和超出想像的創造力,一個智能製造時代已經來臨。比爾·蓋茨曾預言:機器人將重複個人電腦崛起的道路,成為下一個改變世界的技術。近年來機器人的迅猛發展似乎正印證著這一預言。同時,機器人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爭相發展的高新技術。

在國內外,小分子OLED技術處於領先地位,已經達到商業化生產水平

2020-06-26T21:07:47+00:00

小分子及高分子OLED在材料特性上可說是各有千秋,但以現有技術發展來看,如從OLED顯示器的可靠性、電氣特性、生產安定性上來看,小分子OLED現在是處於領先地位,當前投入量產的OLED器件,以使用小分子有機發光材料居多。

OLED顯示技術具有色彩艷麗、輕薄、省電、可塑性高等,多元化特性

2020-06-28T06:05:32+00:00

英國劍橋大學的J.Burroughes及Richard Friend等人,成功的開發出以旋轉塗布方式將高分子應用在OLED上,即高分子發光二極體,對OLED的發展有推波助瀾之效,也使得OLED的未來發展與市場更寬廣,由於小分子材料發明得較早,而且最早被應用到OLED平面顯示器上,所以目前一般OLED多半是指小分子型。

OLED被譽為未來的顯示之星,是顯示技術的革命,其市場商機龐大

2020-06-29T05:53:54+00:00

在OLED開發的歷程上,各公司主要還是針對全彩顯示面板研發較有興趣,大面積面板可應用在較大市場的電視或監視器上,台灣奇美和日本IBM合資的IDT公司率先發布了20英寸的主動式OLED面板,曾轟動一時,之後不久日本的Sony公司就發布了用四枚12吋OLED面板貼合的24英寸主動

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很強的電致發光性能,應用於OLED仍有待突破

2020-06-29T09:00:25+00:00

目前,PPV(聚對苯乙炔)仍然是最受關注的一類發光聚合物,並且最有希望商業化。它具有很強的電致發光性能,由於有較高分子量可形成高質量的薄膜。目前已開發出許多PPV衍生物,沒有取代基的完全共軛聚合物呈不可溶的,一旦形成很難加工。

有機發光材料,可產生不同的顏色的光,已被成功的用於OLED器件

2020-07-01T06:04:17+00:00

而吸收和發射特性是由分子的軌域來決定,根據Pauli理論,每一個分子軌域最多只可填滿兩個電子,而從最低能階開始填完後可以得到一最低能量的電子組態,當電子只填滿最高占有軌域時,此分子處於所謂的基態,激發態則是指將電子激發到反鍵結軌域的狀態。

5G智慧型手機的續航時間,可能成它應用的最大短板

2020-08-09T11:50:16+00:00

隨著人們對智慧型手機使用性能的需求越來越高,智慧型手機對信號、處理器、攝像頭、螢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這些元件幾乎都是耗電大戶,它們性能越高也就越費電,產熱量也越大。

現代住宅電氣主幹線路設計

2020-08-23T06:52:00+00:00

例如空調已步入普通百姓家庭,一戶擁有兩、三部空調的現象已很普遍。諸如電灶、電熱水系統、電取暖系統,它們具有安全、方便、節能、衛生、經濟、環保和功率大等特點。

智能家居系統瞬態干擾防護的必要性

2020-08-25T08:31:27+00:00

瞬態干擾指交流電網上出現的浪涌電壓、振鈴電壓、火花放電等瞬間干擾信號,其特點是作用時間極短,但電壓幅度高、瞬態能量大。

智能可穿戴技術,引發了人們的種種憂慮

2020-08-29T20:13:41+00:00

可穿戴技術可能是當今科技產業里最為潮流的,從健身腕帶,到谷歌眼鏡,再到OculusRift,許多業界知名的廠商都紛紛加入到了這個曾經非常小眾的領域。

人工智慧賦予可穿戴設備智慧

2020-08-30T04:15:34+00:00

智能可穿戴設備不僅實現了設計與科技完美融合,模糊時尚與科技的界限,還需要通過人工智慧來思考未來可穿戴智能設備出路,人工智慧是所有智能硬體最高層級應用,以達到科技與人體的完美融合。

人工智慧支撐可穿戴設備不斷創新

2020-08-31T05:24:58+00:00

可穿戴設備是物聯網最大消費類產品,作為物聯網領域一部分,聯網、交互是可穿戴設備最基本功能,對於智能可穿戴設備後端支撐的人工智慧、雲端運算是可穿戴設備實現科技體驗最大的核心支撐技術。

鋰動力電池高低溫特性及鋰動力電池模組溫度採集方法

2020-09-04T06:42:20+00:00

鋰動力電池在不同低溫下的放電容量曲線如圖1所示,與室溫20攝氏度相比,低溫-20攝氏度下容量衰減已經比較明顯,到-30攝氏度是容量損失更多,-40攝氏度下容量連一半都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