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對當今人類社會的影響,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大話百科天地 發佈 2020-05-09T05:37:56+00:00

近10多年來,社會結構正在發生一種變化,即人與機器的社會結構將會被人與機器人的社會結構所取代,很多本來是由人承擔的工作將由機器人來擔任,因此,人們將不得不學怎樣與機器人相處,以適應這種變化的社會結構。

人工智慧促進了計算機工業網絡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勞動就業問題。由於人工智慧能夠代替人類進行各種技術工作和腦力勞動,將會使一部分人不得不改變工種,甚至造成失業。人類一方面希望人工智慧能夠代替人類從事各種勞動,另一方面又擔心人工智慧的發展會引起新的社會問題。近10多年來,社會結構正在發生一種變化,即人與機器的社會結構將會被人與機器人的社會結構所取代,很多本來是由人承擔的工作將由機器人來擔任,因此,人們將不得不學怎樣與機器人相處,以適應這種變化的社會結構。

人工智慧技術的崛起將導致「失業潮」的發生已基本成為行業的共識,在「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年會上,基於對全球企業戰略高管和個人的調查發布的報告稱,未來五年,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崛起,將導致全球15個主要國家的就業崗位減少710萬個,2/3將屬於辦公和行政人員。萊斯大學計算機工程教授摩西·瓦迪近日同樣表示,今後30年,電腦可以從事人類的所有工作,他預計,2045年的人類失業率將超過50%。

人工智慧的發展與推廣應用將影響到人類的思維方式和傳統觀念,並使其發生改變。例如,傳統知識一般印在書本、報刊或雜誌上,因而是固定不變的,而人工智慧系統知識庫中的知識卻是可以不斷修改、擴充和更新的。一旦「專家系統」的消費者開始相信系統(智能機器)的判斷和決定,那麼消費者就可能不願多動腦筋,變得懶惰,並失去對許多問題及其求解任務的責任感和敏感性。那些過分依賴計算器的學生,他們的主動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也會明顯下降。過分地依賴人工智慧的建議而不加分析地接受,將會使消費者的認知能力下降,並增加誤解。因此在設計和研製人工智慧系統時,應考慮到上述問題,儘量鼓勵消費者在問題求解中的主動性,讓消費者積極參與問題的求解過程中。

Microsoft數據集團公司副總裁Joseph Sirosh說,使用數據智能能夠創造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而對於人工智慧更是如此。人工智慧已經在深深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如果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下去,又會對人類造成何種影響呢?是正面還是負面?是增強還是毀滅?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和「機器智能」的實際應用將繼續取得進展,這種變化標誌著一種真正的顛覆,可以創造財富,而這也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應。

人類會有機器人同事,甚至是機器人女朋友。足夠智能的機器人可以為人類處理任何事情,包括以前那些只有依靠人類智慧才能完成的任務。但同時,機器人也會搶奪人類的工作。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報告表明,在美國大約47%的工作因為機器認知技術自動化而變得岌岌可危。人工智慧帶來巨大積極改變的時代已經到來,但是隨之而來的也有引發大量失業等負面效應。

一般認為,只有人類才具有感知精神,如果有一天開始相信機器也能夠思維和創作了,那麼人們可能會感到失望,甚至感到威脅,擔心有朝一日,機器人會超過人類的自然智能,會使人類淪為人工智慧系統的奴隸。有人擔心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其他製品會威脅人類的安全,科學家Daniel Dewey甚至把人工智慧看作是可能毀滅人類「存在風險」,好在人類已經認識到了這種風險,並開始採取了行動:

1)史丹福大學邀請來自各個機構的頂尖學者開展一項為期100年的人工智慧研究計劃,其主要工作是分析和預測人工智慧將如何影響人們的工作、生活及娛樂的方方面面。斯坦福校長John Hennessy說,「我們感到有責任和義務去舉行一場對話」,討論一下人工智慧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

2)包括Musk、霍金、弗里曼在內的科學家、企業家及人工智慧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在生命未來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簡稱FLI)發表公開信,號召人類應該在發展人工智慧的同時,尋求如何將人工智慧的社會化效益最大化,並宣稱:「我們的人工智慧系統,必須按照我們的意願工作」。

3)紐約倫斯勒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Selmer Brinosjord認為,在出台關於限制人工智慧的公共政策之前,應該先從優秀的工程設計入手對人工智慧潛在的社會弊病進行規範。這不僅是因為人工智慧剛剛起步,更是因為嚴謹的設計過程能夠緩解電腦程式中出現的弊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