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幾大言過其實的「黑科技」

醬游瓶兒 發佈 2021-08-03T07:55:33.754250+00:00

樂世倒了,賈躍亭跑了,巴鐵黃了,特斯拉火了,「共享時代」剛剛到來無數廠商就開始下起了餃子,甚至連買個手機都不知道選什麼好了。

樂世倒了,賈躍亭跑了,巴鐵黃了,特斯拉火了,「共享時代」剛剛到來無數廠商就開始下起了餃子,甚至連買個手機都不知道選什麼好了。科技創新日新月異,但總有種跟生活節奏脫了節的感覺,以前都是供給服務於需求。而到了現在,諾大的市場竟然要像印度阿三一樣,拚命地追著火車才能讓自己不被大眾追求所拋棄。我們不禁要問,科技行業究竟是怎麼了?

的確,這些年的科技界並不太平,在依然保持高速增長,帶給普通大眾方便快捷的同時,也面臨著創新跑不過抄襲,同質化嚴重,疊代擠牙膏,低級惡性競爭,供給大於需求的現狀。以前在其他行業徘徊的諸如龐氏騙局,宣傳大於實質,概念炒作等等毒瘤,早已開始在以人為本的科技行業興起了風浪。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些年科技界幾大言過其實,雷聲大雨點小的「黑科技」。


1. 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的概念其實早在1956年就提出來了,科技工作者圍繞這一概念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理論研究。而近幾年,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智能機器人的迅猛發展,不少公司也隨之推出了自己的技術標準,而且毫無例外,紛紛冠以人工智慧的名號。難道我們人類的科技已經集成到了一個如此先進的範疇,終於打開了人工智慧的大門?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解讀何為人工智慧。國際上普遍的定義是這樣的: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

為此,「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來判定一部機器是否具有人工智慧,即如果一台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而不能被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麼這台機器具有智能。如果一台機器在五分鐘之內,騙過30%以上的評論者,不能辨別其機器的身份,就算通過圖靈測試。

那麼通過了這個測試就能說明我們真正掌握人工智慧了嗎?並非如此,因為這個測試本身就像一個荒唐的玩笑,許多人工智慧領域的從業人員都如此認為,即便通過測試,也不能說明機器或者程序有了人工智慧,更別說做到像人一樣獨立思考。

至於14年俄羅斯的古斯特曼程序通過圖靈測試根本上也只是一個笑談,因為其本身只是為了騙過評測人,通過測試而編制的一個聊天軟體,利用了評測人的心理因素,充滿了人為的投機取巧。比如測試過程中,隨意曲解標準規定,從模仿人類對話降低到模仿一位13歲的烏克蘭小孩的英文對話,從而使得不少胡言亂語得到合理解釋,其本身毫無智能可言。

再看現在這些鋪天蓋地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沒有一款具有真正的智能。其程序只是在原有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改進輸入輸出邏輯運作顯示方式。比如從鍵盤輸入升級到語音或者人體動作捕捉輸入,對程序存儲的資料庫容量大幅升級,加入更多的反應動作,顯示方式由傳統的顯示器變為跟人的語音動作互動。其運作原理仍然跟一個簡單的數字計算器沒有太大區別,依然是輸入「1+1」,檢索數據,輸出「=2」,何談獨立思考。

所以現行的人工智慧概念不過是把它的本質不斷壓縮,把它真正的定義和標準降低下來,其目的也不過是為了通過炒作概念吸收資本,為資本運作找一個概念緣由。即便是如谷歌,IBM,微軟這些科技巨頭,坐擁超級計算機,網羅全球科技精英,人工智慧也只是他們實驗室里正在研發的項目,距離真正實現人工智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要說真正的人工智慧,目前只有在電影中才能見到,比如《終結者》中的「天網」,《機械姬》中的美女機器人,《我,機器人》中的中樞電腦等等,它們具有和人一樣的思想,能夠獨立思考判斷問題,這才是人工智慧的最終形態。不過電影中這些人工智慧都是反派,也應了那句話,要具有人工智慧,必須同時具有人的思想。研發人工智慧的同時,我們真的要直面它一旦成功,人類所要面臨的威脅。


2.裸眼3D

相較於人工智慧的科幻性,裸眼3D更為現實一些,因為幾年前它就已經從概念中走了出來,變成了實體。這個概念很好理解,就是把原本在平面顯示設備中的圖像變成了3D立體圖像,能夠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視覺呈現,讓人沉浸其中,更有真實感。

在裸眼3D概念大熱的前幾年,科技廠商紛紛發力,加大科研力度,建立起自己的技術標準,一系列該技術加持的手機遊戲機橫空出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夏普的3D手機和任天堂的N3DS遊戲機。一時間裸眼3D成了科技界的箇中翹楚,國內外廠商跟風而起,兩大派別光屏障式技術和柱狀透鏡技術相繼研發完成,標誌著裸眼3D的技術創新已經進入成熟階段。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大量裝備裸眼3D技術的設備,剛剛進入民用市場沒多久便慘遭滑鐵盧。最有代表性的任天堂自80年代以來先後三次想將這一黑科技帶進消費市場,均以失敗告終。其他廠商大同小異,以其他先進技術為賣點的手機廠商在行業中紛紛站住了腳,只有裸眼3D每戰必敗。

究其原因,首先是裸眼3D雖然顛覆了傳統的視覺體驗方式,但大多數人的觀看直覺並沒有因此改變,從而造成不少人在觀看時產生眩暈嘔吐,這也讓它在民用市場後繼無力;其次是這種技術並未真正完善成型,其展示方式依然過多依賴於硬體支撐,自身占用過多空間,而且裸眼3D的視覺資源有限,技術層面要求較高,短時間內無法跟上硬體的步伐;然後是大多數人只把這種技術當成一時的玩具,只是從追求時尚的角度感覺非常酷炫,並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需求;還有一點就是從技術的積累到成熟,再到投放市場,周期太短,並沒有被大眾吸收消化,這些也就成了裸眼3D的致命短板。

這股概念的熱潮消退以後,大多數理性的技術廠商終於痛定思痛,從民用領域的大戰場上急流勇退,轉而把方向指向了商用廣告市場。筆者也覺得隨著大眾對科技的理解進一步深化,裸眼3D還會再次回到潮流中心,引領一股新的概念浪潮,而這一道浪的源頭必定是商用級別的裸眼3D廣告技術。


3.VR全景

VR即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是一種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換言之,VR也是3D顯示技術的一種,只不過相比裸眼3D旁觀者的視角,它變成了沉浸式的第一人稱視角,讓人的自然視角成為顯示的中心。

當下,全景VR技術熱意正濃,同以上兩項黑科技一樣的套路,概念一經提出,資本便不斷入場,概念股瘋漲,科技廠商雖然沒有明確這波颶風的風向,但都不約而同地紛紛站出來布局自己的線下市場,索尼,HTC,微軟,谷歌等碩果僅存的科技大佬也不惜身家,搶進場充當了排頭兵,不敢再走諸如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等這些昔日的對手故步自封的老路。

其他的小企業聞風而動,把整個VR市場攪動起來。硬體廠商紛紛推出自己的VR眼鏡,廣告視頻提供商繼而跟進,推出大量的VR全景視頻,國內外幾大視頻網站紛紛開通VR頻道,新聞報導鋪天蓋地,各大線下虛擬現實體驗店紛紛開張。因為技術要求相對降低,其熱度甚至蓋過了人工智慧和裸眼3D的光環。

但VR行業看似熱意方興,實則存在著很大的隱憂。裸眼3D的失敗教訓還懸在頭頂,而VR概念的套路並沒有任何收斂,反而愈演愈烈。這樣的熱鬧過度似乎成了VR勢敗的前戲。概念普及了,資本到手了,技術成熟了,然而等到吆喝完了,科技界的沸騰並卻沒有引發市場太大的共鳴,只不過成就了少數幾家小公司的銷量,秋意一涼,如此蓬勃的長勢就會像霜打的茄子一樣蔫下去。

科技創新與大眾市場的原因分析跟裸眼3D大同小異,不多贅述。唯一多出來的便是這些追本逐利的小公司的行徑,他們可以說是破壞整個市場的螞蟻。先來看幾家大公司,索尼和HTC推出的產品完全基於VR虛擬現實,微軟和谷歌推出的眼鏡是基於VR的一個變種,也叫AR,即增強現實技術,不管是VR還是AR,技術含量都是相當高端的。

反觀那些同樣推出眼鏡的小公司,只是聚合一下塑料,調整一下角度,預留出放手機的空間,他們所謂的VR眼鏡完全只是個手機的拓展顯示,毫無技術含量可言。這樣的設備一經推出,誤導了大眾對於VR概念的理解,不僅讓這些小公司在競爭中爭得頭破血流,真正的VR概念也隨著大眾的誤解失去了熱度,成了空有皮囊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4.手機黑科技

近幾年,趕上各大手機廠商雨後春筍般的新機發布會,小米,蘋果,三星,VIVO,華為各大品牌的新機潮集中到本月同時爆發。充斥在科技新聞版面中的新詞完全被全面屏,雙攝等等這些新奇的概念刷屏了。

其實不光是全面屏,回想最近這些年手機行業的發展,好像每年都會有一兩個新詞被擺上檯面,諸如雙攝,窄邊框,曲面屏,裸眼3D螢幕,指紋識別等等這些。賣手機好像成了賣概念,從手機設備上隨便找出一個概念,加上點誇張渲染,公關宣傳,將其打造成賣點,就會有無數人山呼海嘯,忘己跟風,而沒有人再去關注手機整體本身到底適不適合自己。

其實再早幾年,自從蘋果和HTC在市場上推出大屏直板手機樣式以來,推翻了之前諾基亞和摩托羅拉開創的滑蓋,翻蓋的傳統手機造型,手機行業開始進入大板磚時代。從那個時候起,我們所用的智慧型手機就已經定型了,之後的這些概念詞完全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細節變動,本質上根本沒有大的改變。

為什麼這麼說呢?先來看看這些概念放到手機上是個什麼樣子。先來說全面屏,無非是在原有螢幕的基礎上,手機框架所占比重降低,螢幕面積加大;曲面屏,只是把原有的平面螢幕換成稍微帶弧度的螢幕;雙攝就更簡單了,一個攝像頭不夠再加一個;裸眼3D,上面已經說了,跟曲面屏大同小異,不過換了個螢幕;指紋識別,沒有的時候也不會解不開手機。凡此種種,再加上硬體上的擠牙膏,稍微有什麼參數可以提升30%恨不得拿出來在廣告上播一年。用來用去,翻來翻去,你會發現拿現在的手機跟十年前的手機相比,並沒有什麼質的改變,打電話發簡訊同樣都能,該卡的還是會卡。

之前有人曾經分析過,智慧型手機市場基本飽和,如果是社會學家來看,他們會說人類科技的進步滿足了人的基本需求,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但在手機廠商以至於其他科技類硬體廠商看來這是可怕的,不能接受的,市場飽和了哪裡來的資本?哪裡來的利潤?因此他們頂著市場飽和的風向,既然沒有市場那麼我就生生造一個市場出來,我把自己那些賣點,概念通通擇出來,通過不停地誇大宣傳,海量信息洗腦,營造出這樣一個市場需求。

科技的進步要始終緊跟人類發展的步伐,一旦為了追逐資本利益強行超車,必然會迷失方向。我們應該多向國產軍工行業和基建行業看齊,以人的福祉為出發點,才不負科技以人為本的理念。而消費者面對這樣的聲色犬馬,更應該從理性出發,從自身需求出發,切不能偏聽偏信,曲解盲從,著了概念忽悠的道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