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如今靠父母接濟

小小羅說教育 發佈 2021-08-03T09:39:23.059388+00:00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

如今,「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言論甚囂塵上,寒門能走出一位大學生,已實屬不易,寒門大學生能考取北大博士,更是十分珍貴難得。本來,寒門貴子應該肩負起帶領家人脫貧,跳出貧困階層的任務,而今天介紹的這位寒門走出的大學生叫張進生,北大博士肄業,失業18年,依靠接濟生活,不僅沒有成為全家的光榮,反而成為沉重負擔。

張進生出生於湖南省一個普通村莊,父母都是地道農民。從小,天資聰穎的張進生身上寄託著全家人,甚至是全鄉父老鄉親的希望。他也十分爭氣,高考時一舉考上湖南醫科大學,並且選擇當時最有前途的醫學專業。

出身貧寒的張進生深知「知識改變命運」,大學五年里時刻不敢鬆懈。畢業時,成績名列前茅的張進生被分配到天津一所醫院工作。在醫院工作三年後,張進生看到太多病人的生離死別,對於很多病人產生深深的無力感。同時,由於他暈血,不敢做手術,一直是一名普通醫師。同期進入醫院工作的同事,有人已經高升,有人成為業務骨幹,他內心也產生了極大不平衡 。

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辭掉工作,回到校園深造,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考取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後,不願離開校園的張進生選擇攻讀博士。博士最後一年,張進生成功收到一所皇家學院的錄取通知。但是,該來的問題總是要面對的,張進生在醫院工作時偏執的性格沒有改變,他對於未來的設想讓他焦慮不安,就這樣,他患上嚴重的抑鬱症,不得不休學。

休學期滿,他的狀況沒有改變,32歲的張進生被北京大學做退學處理。退學後,年紀偏大的張進生,又不具備外科醫生的做手術能力,找工作屢屢碰壁。後來,張進生找過幾份醫院的工作,但是由於性格問題都做不長久。就這樣,心灰意冷的張進生便不再找工作,開始了長達18年的無業生涯,全靠父母和姐姐的救濟生活。

如今,政府為張進生辦理低保,渾渾噩噩的他已經忘記了專業知識,忘記了自己曾經要救死扶傷的理想。如果當初他能及時調整自己,如今也許早已成為一方名醫。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學校的學霸,走到社會上未必能夠成功。學生畢業後,一定要及時轉變學生思維,要將理論知識放到實踐中運用,不斷積累社會經驗。學校和社會畢竟有不同,有心理落差是正常的,關鍵是要不斷適應社會,只有這樣才能在工作崗位上實現自己的價值。對此,大家怎樣認為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