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有名的皇帝拓跋燾,卻死於侍臣宗愛之手,這是怎麼回事?

北疆同心聊歷史 發佈 2021-08-05T14:25:41.229904+00:00

魏太武帝拓拔燾雖然剛愎而又殘暴,但卻統一了北方。然而,這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居然死在了霄小之徒的手裡。

八王之亂後西晉王朝冰消瓦解,天下陷入了群雄逐鹿局面。值此之際,鮮卑人建立的魏國趁勢崛起。

魏太武帝拓跋燾雖然剛愎而又殘暴,但卻統一了北方。

可是,這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卻死在了霄小之徒的手裡。

這是怎麼回事呢?



公元423年,魏太武帝拓跋燾即皇帝位。

拓跋燾為人儉僕不尚奢華,常有混一天下之心。拓跋燾善於識人用人,因此在其執政期間頗有作為。然而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拓跋燾自然也會有缺陷。

魏太武帝拓跋燾殺伐決斷過猛,對手下大臣的過失零容忍,但常常在怒殺死大臣後,卻又往往會非常後悔。

拓跋燾即位時北方尚未完全統一,北有柔然屢屢叩邊,南有劉宋王朝為敵。而以北魏的實力,卻無法同時兼顧南北之敵。

因此,拓跋燾便決定採取先北後南之計。先佂服北方的柔然人,然後再對付南方的劉宋王朝。


魏太武帝拓跋燾很有魄力,一旦下定決心就絕不會拖泥帶水。

公元424年,拓跋燾親自指揮五路大軍討伐柔然。別看平日裡柔然氣焰囂張,可五路魏軍壓境,他們也抗不住!

因此,柔然可汗只得率領部眾遠遁避敵。

魏太武帝拓跋燾不僅擅長指揮作戰,而且每當戰爭發起後都會親臨前線鼓舞士氣。

甚至冒著敵人的箭雨帶頭衝鋒陷陣,雖屢遭兇險但卻從不畏懼。

兵為將膽,將是兵心。

貴為皇帝的拓跋燾都能如此勇敢無畏,魏軍將士還敢畏戰退縮嗎?

猶如公司老總親自指導員工業務一樣,必然大大激發員工的進取心。

老總都這樣玩命了,員工們又豈能落後,豈敢落後?

要怎麼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呢?

有了拓跋燾這個榜樣的激勵,那魏軍的戰鬥力簡直高的爆表!

所以,經過幾次興兵撻伐,終於降服桀驁不馴的柔然人,消除了北方邊患。

搞定了柔然之後,北魏的最大對手便是那偏安江南的劉宋王朝啦!


不過,這時的劉宋王朝在宋孝文帝劉義隆的治理下,也早已今非昔比。

而宋孝文帝劉義隆自恃國力強盛,也有北伐中原驅逐鮮卑之志。

宋孝文帝聽說魏太武帝平定了柔然,便決定先下手為強,絕不能給魏太武帝拓跋燾留下率軍南征的機會。

因此,公元430年宋孝文帝劉義隆派人出使北魏,要求魏太武帝拓跋燾歸還河南地。

拓跋燾一慣瞧不起劉義隆,又怎麼會接受劉義隆的「無禮」要求呢?

於是,兩國便戰火重燃。劉宋軍隊即將揮師北進,北魏的將領紛紛請戰,要求拓跋燾先發制敵,不能受制於人。

朝廷群臣大多也都認為應給劉宋軍隊迎頭痛擊,但魏太武帝的智囊崔浩卻不以為然。

崔浩認為應該採取誘敵深入的辦法,儘量將戰爭拖延下去。

把劉宋軍隊拖得疲憊不堪了,魏軍便能以逸待勞,以最小的代價換來最大的勝利。


起初,拓跋燾並不贊同崔浩的建議,因為這不符合拓拔燾勇往直前的性格。

向自己一慣瞧不起的劉義隆讓步,的確令拓跋燾覺得難堪。

然而,拓跋燾畢竟用兵多年,自然明白崔浩的建議不無道理。

而且,由於北魏在河南四鎮的兵力過少,就是想給他劉義隆迎頭痛擊也辦不到啊!

因此,魏太武帝拓跋燾在權衡利弊後,還是同意了崔浩的建議。

於是,便下令各路大軍儘快向北方撤退了。

這一邊,北魏大軍主動後撤誘敵深入。

那一邊,劉宋大軍則趁勢積極擴大戰果。

不久之後,劉宋大軍便接連攻克了滑台、洛陽和虎牢關。

勝利來之不易,但勝利更容易使人陶醉。

輕而易舉便擊退了強悍的北魏軍隊,令此次率軍北伐的劉宋諸將欣喜若狂。

他們認為北魏已經不堪一擊,將鮮卑人逐出中原指日可待。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劉宋將領中也不乏清醒的人。

就在眾將為勝利而歡呼雀躍之時,宋將王仲德卻察覺到了一絲怪異的味道。

王仲德不相信北魏軍隊不堪一擊,不相信這場勝利,會來得如此輕易!

可是,王仲德向諸將說出了自己的憂慮,其他宋軍將領卻不以為然。


不過,宋軍大將雖不相信王仲德說的:「北魏軍隊並不是不能打,也不是不敢打,而更像是在有計劃地主動後撤誘敵深入,以便拖延時間積聚反擊的力量。」

但宋軍已將作戰能力發揮到了極致,很難再取得更大的突破。

所以,主帥到彥之便決定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

於是,到彥之便命令朱修之負責鎮守滑台,杜驥負責鎮守金墉,尹沖負責鎮守虎牢關,做出了一些應變準備。

然而,畢竟劉宋軍隊已經成為強弩之未,因此便很難應對北魏軍隊的反撲。

公元430年的十一月,北魏軍隊果然捲土重來,而宋軍卻已經應對乏力。很快,洛陽和虎牢關便被魏軍奪了去。

魏軍趁勢揮兵直取濟南。

如果濟南失守,劉宋王朝將很難保住他的山東地盤。

幸虧,濟南太守蕭承之有勇有謀。蕭承之利用空城計嚇退了氣勢洶洶的北魏大軍,保全了濟南。

宋孝文帝劉義隆此次出兵北伐,竟然落了個無功而返的結局。

但是,宋孝文帝卻並不甘心失敗。

公元450年再次興兵北伐,結果又以慘敗收場。


這次失敗使劉宋王朝元氣大傷,不僅元嘉之治的成果付之東流,而且魏太武帝拓跋燾一直打到了長江北岸,差一點就渡江南下兵困建康城了。

由於北魏軍隊也已精疲力竭,儘管魏太武帝不依不饒,但卻因心有餘力不足,一時也難以突破劉宋王朝的長江防線。

因此,雙方只得停戰議和。

經此一役,宋魏雙方皆元氣大傷。

一時間,北魏軍隊無力南進,而劉宋王朝也再難以輕易北伐。

至此,北魏便基本解除了來自劉宋王朝或柔然人的威脅,而魏太武帝拓跋燾的聲望也達到了極致。

國無外患,必生內憂。

否極泰來千古事,盛極而衰歷代憂。

在形勢一派大好之下,潛伏在北魏內部的危機隨即爆發。

由於每當魏太武帝拓跋燾率軍出佂時,都是由太子拓跋晃負責監國。

久之久之,太子拓跋晃便威望日高,在朝廷中形成了一股「太子黨」勢力。

魏太武帝拓跋燾最害怕有人心懷不軌,搶了他的皇帝寶座。因此,太子拓跋晃也難免受到皇帝的猜忌。


不怕沒好事兒,就怕沒好人。

太子爺拓跋晃雖說精明能幹,但卻並非那無懈可擊之人。拓跋晃既寵信佞幸,又廣營田園與民爭利。

大臣高允認為這對太子非常不利,但無奈屢次苦諫而拓跋晃卻執意不聽。

這倒也還罷了,這太子爺拓跋晃,偏偏又與那深受魏太武帝拓跋燾寵信的中常侍宗愛不和。

而宗愛這廝雖僅是個中常侍,但卻在朝廷里形成了一股可怕的勢力。

久而久之,那積怨成恨的宗愛便生出了構陷太子之心。

要想害太子,就必須先剪除太子的羽翼。

於是,宗愛便在皇帝拓跋燾面前誣陷太子的親信仇尼道盛和任平城有罪。

而魏太武帝拓跋燾,卻又犯了煩躁易怒的脾氣。不分青紅皂白,便殺了仇尼道盛和任平城。

不僅如此,就連其他東宮屬官也因遭受牽連而被誅殺。

可見,這次魏太武帝拓跋燾真是氣壞啦!

羽翼盡被剪除,屬官慘遭株連,那太子爺拓跋晃又怎麼可能居之若素呢?

不久之後,拓跋晃便憂懼成疾一命歸天了。

烏雲遮不住太陽,陰謀遲早會暴露。

魏太武帝拓跋燾終於察覺了太子的冤枉,為此懊惱不迭!

令人奇怪的是,拓跋燾非但沒有處置佞臣宗愛,反而任由其逍遙法外。

然而,就算太武帝不處置佞臣宗愛,但宗愛卻終究還是心懷忐忑。

宗愛害怕太武帝追究其構陷太子屬官,嚇死太子爺拓拔晃之事,居然生了謀逆之心。

公元452年,中常侍宗愛尋機刺殺了魏太武帝。

可嘆這拓跋燾一世英雄,沒想到臨了兒卻命喪小小的中常侍宗愛之手!


其實這事兒又怪得了誰呢?

魏太武帝拓跋燾明知宗愛奸佞,但卻不去追究他的罪責。

結果,養虎遺患竟遭反噬!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