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門外為什麼有那麼多斜街?

北京西單傳統文化聯盟 發佈 2021-08-05T14:28:39.392061+00:00

這條「三海大河」從石景山、衙門口往東,走田村、紫竹院,打德勝門西邊進城,經後三海前三海,再往南過石碑胡同、高碑胡同,從人大會堂西南奔正陽門,過馬路順孝順胡同、長巷頭條一帶南下,經蘆草園、北橋灣,接三里河、後池,向東過紅橋、跳傘塔,繞龍潭湖,自賈家花園出城。

北京舊城的街巷,自元代奠定基礎,到了明代算是基本定局了。由清代至今,雖然時有拆改修建,可也沒動了大模樣。朱一新在《京師坊巷志稿》中所說「京師坊巷,大抵襲元明之舊」,此話至今仍不為錯。

元明兩代所建坊巷,由於規劃嚴格,因而劃線整齊,「有如棋盤」。只要你打開北京地圖,無論是《乾隆京師全圖》,還是最新的北京交通圖,都會看到由幾條橫平豎直的大街構成了整個城市的骨架,絕大部分的小街和胡同亦隨之或經或緯,組成了方方正正的棋盤格。老北京人走路從來都是直來直去,再也不會轉向。

北京也有斜街,雖然不多,卻相對集中。出正陽門往南,大街兩側,凈是斜街。路東的斜街由西北斜向東南,路西的斜街由東北斜向西南,打開地圖一看,像是魚骨

這路東路西的兩組斜街,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形成的呢?


先說路東。

路東的斜街是叫永定河水「沖」出來的。永定河的歷史可比北京城早得多。古代永定河在北京小平原上滾來滾去,留下了幾十條故道。離北京城最近的有三條,一條在城北(走海淀匯潮白河),一條在城南(古漯水),還有一條就是斜穿現在北京城的這條故道。由於這條故道穿過了城裡的幾個海子,所以後來有人管它叫「三海大河」。

這條「三海大河」從石景山、衙門口往東,走田村、紫竹院,打德勝門西邊進城,經後三海前三海,再往南過石碑胡同、高碑胡同,從人大會堂西南奔正陽門,過馬路順孝順胡同(今曉順胡同)、長巷頭條一帶南下,經蘆草園、北橋灣,接三里河、後池,向東過紅橋、跳傘塔,繞龍潭湖,自賈家花園出城。

這條河道與北京城的關係十分密切。早在北魏時期,鎮北將軍劉靖就利用這條舊河道修起了當時北京地區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道修起了當時北京地區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車箱渠, 在此後的數百年間,對北京地區的農業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女真人在北京地區建立中都城之後,為解決漕運問題,開鑿了金水河閘河,利用「三海大河」引永定河水連接大運河。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金人無法解決穩定、充沛的水源問題,這項工程也就未能發揮多大的效益。

直至元代,由我國傑出的水利專家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水,經瓮山泊、高梁河注入大都,才解決了這個問題。「三海大河」 上的積水潭成了南北大運河的終點碼頭。

前門大街東側屬崇文區,是北京舊城中建城最晚的一個區域。城市生活離不開給排水設施,除了人工開鑿的明溝暗溝以及城壕外,古河道地勢低洼,自然地形成了天然的給排水通道

未有城市之先,為了給水、排水以至航運的方便,在這條河道兩側首先形成了居民點。沿河的居民點達到一定密度以後,隨之產生的街巷與河道或平行或垂直,隨著河道「一溜歪斜」起來。這與天津等沿水城市的街巷成因是一致的。

如今水道雖已不存,卻留下了大量可資考證的地名,像三里河、蘆草園、薛家灣、南北橋灣、後池、紅橋以及附近的河泊廠、西湖營、欖杆市、金魚池和龍鬚溝等等,使人得以想像早年間這一帶水道縱橫的景象。

再說路西。

路西的斜街,誠如魯迅先生所說,是人走出來的。從燕都薊城直到金中都,城址一直沒離開宣武和豐臺這一塊地方。直到在舊城的東北方向築起了那座舉世矚目的大都城,飽受戰火摧殘的舊中都,城市活動一直存在。蒙古人最初只是改中都為燕京,並沒有建大都城的打算,大部分衙署都設在燕京城內。1276年大都城建成後舊城也沒有放棄。當時稱新城為北城,舊城為南城。

新舊兩城,近在咫尺,往來頻繁,自不必說。自1260年忽必烈駐蹕大寧宮(今北海瓊華島)以後,南北之間人馬往還不斷。大都建城後,兩城都有城牆城濠,通過城門來往,最近的路該怎麼走?

一條路是出南城北垣東端的崇智門,進大都南垣西端的順承門。久而久之,在南城的廢墟間形成了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側斜的捷徑,這便是後來的下斜街與上斜街。

另一條路是出南城東牆的三座城門,進大都南垣正中的麗正門(今天安門前)。

從地圖上看,前門大街路西的街巷不像路東那樣,經緯線都隨著水道擺動,路西的南北街巷一般比較平直,而東西街巷的排列卻很有意思,它們從不同的方位分別向幾個點集中。

像北邊的茶食胡同、海柏胡同、前青廠等胡同向著北柳巷和琉璃廠西門集中;南邊從老牆根、定居胡同起,稍東的棉花二條到棉花七條都向著魏染胡同集中。而南北柳巷、魏染胡同一線正是金中都東垣故址。

出城後,這幾條路就像百川歸海似的,由西南向東北,一徑奔向麗正門,形成了一派斜街的「大川」-鐵樹斜街(原李鐵拐斜街)、觀音寺、櫻桃斜街、楊梅竹斜街、棕樹斜街 (原王廣福斜街)等,其餘像炭兒胡同、笤帚胡同、取燈胡同,也都按這個方向接到廊房頭二三條,一齊匯向都門。

在這條斜街的「大川」之外的街巷,卻規規矩矩的不受影響

前門大街以西屬宣武區。這塊地方,自元代以來,從廢墟、荒野逐步演為城市,先有大路,後有街坊,到了明代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北京外城的時候,此地的街巷布局早已然形成了。這在嘉靖三十九年成書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反映的非常清楚。


南城斜街多,道路縱橫交錯,特別容易迷路

​關於南城的這些斜街,您有什麼難忘的故事嗎?

​歡迎在下方留言區留言分享~

感興趣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傳統文化聯盟」

後台回復「老故事

進入西城老故事群~

· end ·

致謝和聲明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本文轉自《燕都》雜誌,

原題《南城兩翼斜街多》,作者韓朴。

老北京胡同里的門聯越來越少了

西單堂子胡同 是怎麼從花街柳巷變成城中鬧市的?

​西單和二龍坑中間的大木倉 王爺府變教育部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傳統文化聯盟」了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