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唯一直通大海的步行街,與廈門鼓浪嶼相望,小眾散步路線推薦

私享世界 發佈 2021-08-05T15:18:59.957329+00:00

每個城市都有一條標誌性的路,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廣州有北京路,西安有回民街......而人們一提及廈門,就必言中山路。在全中國,有中山路的城市不在少數,有人曾經做過統計,全國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路約有300多條,其中叫「中山」的道路就占了一半以上。

每個城市都有一條標誌性的路,北京有王府井,上海有南京路,廣州有北京路,西安有回民街......而人們一提及廈門,就必言中山路。



在全中國,有中山路的城市不在少數,有人曾經做過統計,全國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路約有300多條,其中叫「中山」的道路就占了一半以上。它們大多處在城市的繁華地帶,擁有濃厚的歷史底蘊。


廈門的中山路之所以成為標誌性景點,既不是因為它最早,也不是因為最長,而是極具海洋風情,且是全國唯一直通大海的商業街。一頭連著賓館大廈,一頭連著碧波大海,與「海上花園」鼓浪嶼遙遙相望,自然風景與熱鬧街景並存。



廈門中山路始建於1925年,全長約1.2公里,東西走向。西起輪渡鷺江道,東達新華路,與公園南路相連。自開街以來,一直是廈門的經濟中心,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遷。漫步於中山路,可以感受南洋騎樓風格的建築,觀摩名人故居與人文古蹟,吃到各種閩南特色美食。



此次整理了一份廈門中山路散步攻略,始於鷺江道,也終於鷺江道,沿途經過永安堂鐘樓—天一樓—威震殿—思明電影院—有年雜淘—陳化成故居—新街禮拜堂—江夏堂—廈門各界抗敵後援會舊址。這段旅途的主旨在於「訪古」,不同於走馬觀花,在動靜中體驗中山路之美,很多景點可能連廈門本地人都不曾去過。


想要感受中山路的清晨,早茶一定不能錯過。那麼首站就從鷺江道的鷺江賓館開始吧。已有60多個年頭的廈門鷺江賓館,一向享受「食在鷺江」的經典美譽,不僅遊客喜歡去,也是廈門人記憶里的古早味道。



老廈門人兒時的家庭聚會,最常就是去鷺江賓館吃早餐,價格略微,卻勝在點心造型精緻,味道可口。晶瑩剔透的蝦皇餃、甜而不膩的榴槤雪媚娘、味道獨特的鴨粥等都是招牌小吃。就餐位置分為室內和室外,室外臨近輪渡,可以遙望海景和鼓浪嶼。早起過去占個座,一次美妙的早茶之旅就在舌尖綻放開來。




吃過早茶,先到永安堂鐘樓看一眼。這座5層樓黃白相間的建築,頂層有個鐘錶座,曾是中山路最高的樓。鼎盛時期虎標萬金油、《星光日報》、《廈門日報》等都在這裡入駐過,可謂風光一時。如今經過粉刷裝飾過的永安堂仍然生機勃勃,在藍天的掩映下彰顯著廈門的新與舊。



接著向北走,經大中路拐入思明西路,寫著「天一樓巷」的門樓映入眼帘:紅磚構成的邊門,門樓上布滿了花朵、人像等精緻浮雕,還有一個巨大的皇冠刻在門樓頂部,顯得富麗堂皇。繼而可以看見門樓內一座恢弘的建築,這邊是天一樓慶讓堂,廈門島內保存最完好的中西合璧建築。



慶讓堂已有近百年歷史,精美木雕、石雕、浮雕頂棚,建築設計奢華至極,可謂傳世瑰寶。而它的驚奇不僅在於建築本身,更在於背後令人稱道的歷史故事。當年建造者吳氏兄弟靠勤勞善良,從貧窮變富貴,即使發達後,仍保留謙讓美德。現在大門口依然掛著「勤儉孝悌,詩禮傳家」八個大字,體驗了閩南人愛拼搏和誠實的精神。



另外威震殿也是一座奇特建築,屋頂飛檐翹起、邊上帶有顏色雕花,立在路底大石上面,歷史成謎,最早記載出現於同治年間的廈門地圖上。最有特色的是支撐屋頂的石柱上的掛飾,有些像路燈,裡面還放了些許類似薰衣草的植物,不知是何功用。



返回思明西路向東,思明北路交叉口那棟高懸思明電影院招牌的建築十分惹眼,作為廈門首家設備完善、既放無聲電影又演出歌舞戲曲的戲院,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老廈門華僑與民眾鍾愛的交際場所,亦從建成以來一直是廈門的標誌性建築。


雖不曾見證過它的過去,但已逾九旬的電影院仍散發著濃濃的民國餘韻,依稀有著那時的味道,有機會在裡面看一部最新上線的影片,感覺也許會不同。



繼續向前,於古城西路右轉,到有年雜貨可以淘淘老閩南物件。接著轉回中山路,走過兩個巷口後根據指示能找到陳化成故居。陳化成是清代水師提督,1842年在吳淞要塞對抗英國侵略者時,身受七處傷而英勇犧牲。


走進故居,難免大吃一驚,這只是一座典型閩南風格的土木平房,由主廳四室、後廳兩室及庭院組成,樸實無華。很難想像這是一品大員的府邸。唯有大門豎著的旗杆石座隱約透露出主人的不凡。




出了故居走不遠,重新回到繁華的商業街。向北走兩步,依次經過新街堂和江夏堂。這兩次風格大相逕庭的建築,皆為當地民眾的精神信仰地。前者建於1847年,由美國牧師籌款修建,為中國第一座華人基督教徒。後來舊堂年久失修,上世紀30年代在原址重建羅馬式風格的新堂,如今已成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僅在周日禮拜時開放。



江夏堂則為一座古老的宮殿式宗祠,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欽點武狀元黃培松御賜建立的黃氏宗親總祠堂,而前身是清朝初年閩粵江浙四地的海關所在地。


這裡平時很少有人踏至,聽偶然遇到得一位黃氏老人說,裡面擺放的都是先人的牌位,儘管名字不曾認識,但自己的根就在這裡。遇到清明等節日,海內外的宗親們都會來此虔誠祭拜。而對於遊人來說,這兩處更像是這座城市的人文脈絡吧。



繼續往前走幾步,就進入了定安路,71號的古老別墅為廈門各界抗敵後援會舊址。這座4層磚混結構的西式樓房,坐北朝南,原來為台灣籍黃姓醫生私人住宅,又叫保生堂。



雖然如今看來,與周圍建築並無較大差異,但當年就是在此地,工作團成為抗敵後援會的核心,發揮了我黨在抗日救亡鬥爭中的領導作用。現在這處舊址亦為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民居在使用。有幸跟樓下的商戶攀談,聊到過去的光榮歷史都能說個道一二。


最後由此地一直朝海的方向走,便會回到臨海的鷺江道。除去中山路網紅景點的外衣,避開繁華熱鬧的商業街景,這麼一圈走下來,能夠感受到的,即是廈門安靜和懷舊的一面。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