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勾踐用西施稱霸,那西施完成任務後去哪裡?真的善終了嗎?

易國學 發佈 2021-08-05T15:34:06.590536+00:00

越王勾踐估計讀過春秋歷史的人都應該清楚,勾踐的臥薪嘗膽故事人盡皆知。而越王勾踐「飛鳥盡,良弓藏」的性格也被人所鄙夷。那麼,在滅吳計劃中立了大功的西施怎樣了?都說范蠡與西施最後隱居江湖,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越王勾踐估計讀過春秋歷史的人都應該清楚,勾踐的臥薪嘗膽故事人盡皆知。而越王勾踐「飛鳥盡,良弓藏」的性格也被人所鄙夷。那麼,在滅吳計劃中立了大功的西施怎樣了?都說范蠡與西施最後隱居江湖,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其實不盡然,文種的死已經告訴了我們,像勾踐這樣的人,是不會允許一個有如此能力的人留在世上的。我們先從吳越爭霸開始說起。

吳越世仇

說起越國的歷史,可能就沒有吳國和楚國那麼真實。為什麼說那麼不真實的呢?我們可以看看《史記》的記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記載的相當模糊。我們看《史記》關於吳國的記載,很是詳細。從吳國開國太伯開始,每一代君王都有名字。而且,吳太伯的來歷也相當明了,是周太王的兒子,姬昌的叔叔輩。到了越國,就簡單的二十多代到了允常。為啥允常有記載了?因為允常是勾踐的父親,也就是說之前的記錄基本就是沒有。而最有記載的基本也都是神話,說是大禹的後代。我們知道,連大禹都基本處於神話階段,那這個越國的來歷基本也都比較牽強了。就好比司馬遷說朝鮮是箕子的後代一樣,作為華夏圈的國家,怎麼樣也得給他找個祖先。

關於祖先的事,我們先不做研究。因為百越遠離中原,所以這裡說跟華夏不是一個部落出來的也很正常。我們接著說吳越世仇。為什麼有世仇?其實也可以想到。兩個國家相鄰,且又基本屬於同一民族。我們可以腦補一下,基本就是周文化在太伯以及其後代的努力下將一部分百越部落同化成了吳國,而沒有同化的最後整合成了一個越國。當然,之後在楚國的打擊下又分裂成了百越的一個過程。

而允常一代也是一樣會跟吳國產生摩擦。但是,隨著闔閭將吳國帶來興盛以來,越國就越來越不是吳國的對手了。在闔閭破楚之後,吳國班師回國。此時,吳國要開始集中精力教訓這個常常騷擾邊境的越國了。不過事與願違,此時剛剛當上國王的勾踐,利用死士在吳軍陣前自殺這種極端的方式,讓吳軍有點震驚的找不到所以然,最後乘其不備射傷了闔閭。更不幸的是,闔閭還死了。這樣,吳越兩國就算是槓上了。

之後,痛定思痛的夫差暗暗努力,最後終於擊敗吳國,使得越國變成了吳國的附庸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勾踐的特點。那就是能抗壓,但是比較自滿。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看看當越國擊敗吳國之後,勾踐的狀態。當夫差率軍報仇的時候,大家都勸他固守城池暫避鋒芒。而勾踐絕對打敗一次,就能打敗第二次。最後,滅國了。而之後,臥薪嘗膽再次證明了勾踐抗壓能力確實強。下面就是臥薪嘗膽的故事。

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這個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詳,所以就簡要介紹。當夫差將越王勾踐圍在會稽山,眼看勾踐這個殘血就要被收割的時候,勾踐開始讓文種賄賂伯嚭。這個伯嚭此時已經黑化了。曾經的伯嚭也算是有志青年。在楚國,整個家族都被誅滅的時候,他跑到吳國來復仇。現在大仇得報,自己也成為了吳國的高官,然後就志得意滿,變成了個貪贓枉法,諂媚君王的奸臣。其實,縱觀整個吳越爭霸會發現,這才是真實的人性。當年高考前,奮發圖強,為了搏得一個好名次好學校的你,是不是在考上大學後變得墮落了呢?曾經視遊戲為糞土,現在天天蹲在宿舍上王者。當年視早戀為禁果,現在估計都不知談幾個女朋友了。不過,不管怎樣,人的意志就是這樣的脆弱,畢竟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們言歸正傳,繼續說這個伯嚭。因為得了文種的好處,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伯嚭同志的職業素養我們還是要給予表揚的。在伯嚭的努力下,勾踐三年為夫差奴,越國成了吳國的附庸國。

在三年的侍奉中,越王勾踐憑藉嘗夫差大便這樣極端的手法回國了。回國後,就開始勵精圖治準備干到夫差。畢竟勾踐也算是君主,當年闔閭都敢動的人,一個夫差怎能忍。這個時候,我們西施該上場了。說到西施,那就要提到范蠡。因為據說,西施和范蠡兩個人是戀人關係。不過也算正常。人家西施也算是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之一,而范蠡也是人中龍鳳。為啥說這個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之一呢?因為真的是之一,這個沉魚真的就是西施。話說西施,超級漂亮,這個女神一詞都不足形容。

而小時候在溪邊洗紗布,魚看他都呆了忘記遊動最後沉了下去,這種基本就是車見爆胎的節奏。這樣的人,范蠡肯定是喜歡的,而西施呢?也一樣喜歡范蠡的才華,所以兩人就戀愛了。雖然戀愛了,但是人家西施是有任務的。因為文種出了一個惡毒的美人計,基本就是妲己禍國這種。文種得到西施後,在經過一番訓練,西施基本就是韓國女團加特工的實力了。這樣的人,獻給夫差基本就是網紅給了王公子一樣的效果。西施很好的完成了消耗夫差精力以及刺探情報的工作。當然了,除了西施,還有一個就是鄭旦,有這麼多美女,又有伯嚭天天說天下太平,吳國真的就別想好了。

果不其然,在西施和伯嚭的努力下,吳王夫差基本就沒怎麼用心國事。這還沒有結束,越國又收購吳國糧食,進獻木材,讓吳國耗費民力,一番操作,基本就是搞垮吳國。在吳國北上爭霸之際,勾踐趁機偷襲,擊敗吳國。之後,又經過幾年,越國滅了吳國,越王稱霸。有一句話總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西施去向

既然吳國已經滅了,下面就是這些個功臣的結局。范蠡,在滅了吳國後就走了。這一點在《史記》中是有明確記載的。而越王勾踐,就是典型的可以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人。因為就像之前我們所說的,就是他比較容易自滿且心機很重。范蠡看清了他,不過文種沒有看清。文種在滅吳過程中,是出了大力的,而他的滅國才華,也是被勾踐懼怕的。既然可以滅吳,誰知道哪天不能滅越。所以,就把文種給弄死了。還說:「愛卿教了我七種方法滅吳,現在我用了三種就滅了吳國,剩下四中就留給教先王吧。」既然勾踐是這樣的性格,那同樣滅吳的功臣西施,越王勾踐怎麼能留著?而最後結果,相關史料也說明了結果,就是西施最後沉江而死。

《墨子•親士》記載:「西施之沉,其美也。」就是說,西施最後因為太美被沉江了。而還有一個就是《吳越春秋》:「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就是說西施在西施在用皮革製成的袋子中被沉江了。既然兩種文案的說法如此像,我們有理由相信西施被沉江的機率大。在《東周列國志》中,也有馮夢龍這個小說家腦補西施死亡的片段。就是說西施在完成任務回國後,到了勾踐那裡。畢竟美女誰都想享用,而勾踐在得到西施後,由於勾踐夫人知道西施的技術與能力,怎敢讓其留在越國?最後,就是找個機會讓他沉江而死,還說紅顏禍水怎敢留。雖然是小說家腦補,但是從最終結果也可以看出,可能西施確實的被淹死的。

而最後說的西施與范蠡隱秘江湖,范蠡成為了陶朱公。這多見於民間傳說,《史記》中確實有范蠡到了齊國的說法,不過卻並沒有說西施也去了齊國。根據越王勾踐的性格,我們更應該相信,西施最後跟文種一樣被殺才是最正確的解釋。而西施隨范蠡而去,更可能是民間的一種美好願望。


參考資料:

  • 《東周列國志》
  • 《吳越春秋》
  • 《史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