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入鄉創業帶動鄉村振興

宣城檢察 發佈 2021-08-05T16:26:19.297256+00:00

打造公平、高效、透明、開放的營商環境,是返鄉入鄉創業最有力的保障。河北等地借勢發力,通過出台財稅政策扶持、金融服務創新、創業用地保障等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舉措,多策發力,鼓勵各方能人、資本返鄉入鄉,從而讓產業在鄉村落地,讓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來源:人民日報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村的天地更加廣闊,就業創業的關鍵在於盤活資源,激發活力

  打造公平、高效、透明、開放的營商環境,是返鄉入鄉創業最有力的保障

  

  設立返鄉入鄉創業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者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等實現就業的,給予社會保險補貼、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為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河北省日前出台20條舉措,支持返鄉入鄉創業,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擺在第一位的都是就業。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陝西考察時強調,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解決好貧困群眾就業問題非常重要。此前,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出台《關於進一步做好返鄉入鄉創業工作的意見》,推動返鄉入鄉創業,以創新帶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河北等地借勢發力,通過出台財稅政策扶持、金融服務創新、創業用地保障等一系列富有含金量的舉措,多策發力,鼓勵各方能人、資本返鄉入鄉,從而讓產業在鄉村落地,讓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多渠道促進就業創業,至關重要,刻不容緩。一方面,要幫助農民外出返崗就業,穩住就業存量;另一方面,也要挖掘本地潛力,通過創業來開發就業增量,方便農民就近上崗,這正是鼓勵返鄉入鄉創業的著眼點。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村的天地更加廣闊,就業創業的關鍵在於盤活資源,激發活力。鄉村的投資空間相對較大,目前的投資力度相對較小,還有比較充裕、靈活的勞動力,鄉村的「富礦」有待開掘。守家就業,不再候鳥式遷徙,也是許多農民的心愿。挖掘發展潛力、實現農民心愿,就要把有效投資與扶貧項目相結合,帶動更多農民就近就地上班,在家門口實現脫貧增收。

  回鄉創業,選好項目很關鍵。鼓勵能人、技術和資金下鄉,首先要選對選准產業。上項目不能隨意決定,不能盲目複製外地經驗。扶持一個好項目,就像栽下一棵「搖錢樹」。以當地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產銷對路,鄉村創業之樹才能「根深葉茂」。例如,筆者在河北各地採訪中了解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阜平縣駱駝灣,依託綠水青山發展生態旅遊,農戶出租小院,由企業開發民宿旅遊,旺了人氣,帶來財氣;張北規模化發展馬鈴薯種薯產業,小土豆變成「金豆豆」;等等。這些地方的經驗說明,充分考慮本地資源稟賦,依託資源優勢,才能因地制宜培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扶持創業,政策要不折不扣落實,同時要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各類企業說到底要面向市場,在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最需要的是良好的營商環境。就此而言,打造公平、高效、透明、開放的營商環境,是返鄉入鄉創業最有力的保障。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助推鄉村高質量發展。鼓勵能人、資本下鄉,不能撿到籃里都是菜,門檻不可降、標準不能低。項目不能湊合,水平不能將就。要列出負面清單,嚴把准入關口,尤其警惕落後過剩產能乘虛而入。

  面對疫情影響,返鄉入鄉創業也要危中尋機,發展新業態、新產業和新商業模式。比如,電商在城市已經普及,農村還有較大市場潛力。疫情防控期間,基層幹部帶頭直播,為家鄉特產代言,為老鄉們帶貨。危中尋機,化壓力為動力,才能抓住機遇、借勢發力,帶動鄉親們一起發展、一起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內生動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