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國考申論備考之「綜合概括」題型判斷及技巧點撥

中公教育汕尾分校 發佈 2021-08-05T18:08:26.710694+00:00

「歸納概括題」在各類申論考試中一直是重點題型,而作為對於「閱讀理解能力」的最直接考察題型,這類題目也是備受命題人的關注與青睞。從「問法」的靈活到「作答對象」的靈活,近幾年的申論試題一直在試圖對「歸納概括題」進行創新性地考察。

「歸納概括題」在各類申論考試中一直是重點題型,而作為對於「閱讀理解能力」的最直接考察題型,這類題目也是備受命題人的關注與青睞。從「問法」的靈活到「作答對象」的靈活,近幾年的申論試題一直在試圖對「歸納概括題」進行創新性地考察。如今,無論是在國考還是各地方省考的題目中,出現了一種難度較高的題型,即「綜合概括」。

「綜合概括」題型不同以往「歸納概括題」的 「準確」——即儘量使用材料中的原詞原句;而是需要考生結合材料內容自行提煉要點關鍵詞。如2018年江蘇省考A類卷第一題:「概括材料中體現的優良品質及其具體體現」,就是需要考生自己結合材料中的具體事例,用自己的話概括材料中人物身上所具備的精神品質,而這些品質的關鍵詞在材料中並無「原詞原句」的明確表述。總而言之,這類題型難度較大,且對考生的積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引起廣泛關注。那麼,如何才能判斷一道題究竟是常規的歸納概括還是綜合概括呢?

一、看作答對象

首先需要根據題乾的提示:看一看題干中的「作答對象」與材料中所找的「要點內容」在表述上是否一致;若是不一致,則可能是需要考生自行結合「要點內容」提煉關鍵詞。如2014國考(副省級)第一題要求「概括社會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而材料中所找出的其中一個要點為「心理壓力大,且沒有宣洩和排解的渠道」。「缺失」一詞的本意是「缺少了某些東西」,而「心理壓力大」則是意味「有很多的壓力」,兩者在表述上是完全相反的。因此,需要考生自己根據要點內容提煉出如「放鬆感缺失」或「輕鬆感缺失」等關鍵詞,既能體現出材料內容,也能與「作答對象」保持一致。這就要求考生在審題過程中對於一些「特殊作答對象」要尤為關注,需多加思考。

二、看材料提示

看材料中是否有相關提示:如2017年國考(市地)第一題「簡述城市水系的功能」。這道題雖是一個「特殊作答對象」,但是材料中對於「要點內容」的表述與「作答對象」一致,從題干中無法明確判斷;可若是梳理材料則會發現,材料中對於部分要點則給出了如「美學功能」、「生態功能」等關鍵詞,這也是告訴考生需要將其他要點也以此形式概括,如「疏通古代運河以供城市間輸送遊客和農產品所需」則需要提煉出「運輸功能」這類關鍵詞。

三、自行提煉關鍵詞

另外,有些題目則是需要自行根據「作答對象」,並結合材料提煉出關鍵詞。如2019年國考(市地)第三題需要概括「小吳的變化」,則是要求考生自己將從材料中找到的「具體變化內容」自行提煉概括。如材料中提出的「從以往的不分配活兒,到如今的能夠幫村民們解決各種問題困難」這一答案要點,就要求考生根據自己的積累,結合對材料內容的理解,提煉出如「工作內容變化」這一關鍵詞。而這也是「綜合概括」中最難的一類題型,需要考生勤加練習。

總而言之,「綜合概括」作為一種考察題型,反映出申論考試對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而這一趨勢不出意外也會逐漸與其他題型的作答相結合,所以必須要多加練習,跳出原先的思維框架,不再完全依賴材料,而是需要有更多自己的理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