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發病率高,危害大,做到這些可以預防或推遲糖尿病發生

劉藥師話用藥 發佈 2021-08-05T18:43:41.961480+00:00

2013年按體質指數分層顯示,BMI<25 kg/m2者糖尿病患病率為7.8%、25 kg/m2≤BMI<30 kg/m2者患病率為15.4%,BMI≥30 kg/m2者患病率為21.2%。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生活方式的變化,糖尿病從少見病變成一個流行病,糖尿病患病率從1980 年的0.67%飆升至2013年的10.4%。10.4%,男性高於女性(11.1%比9.6%)。各民族間的糖尿病患病率存在較大差異:滿族15.0%、漢族14.7%、維吾爾族12.2%、壯族12.0%、回族10.6%、藏族4.3%。經濟發達地區的糖尿病患病率明顯高於不發達地區,城市高於農村(12.0%比8.9%)。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增加,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2013年按體質指數(BMI)分層顯示,BMI<25 kg/m2者糖尿病患病率為7.8%、25 kg/m2≤BMI<30 kg/m2者患病率為15.4%,BMI≥30 kg/m2者患病率為21.2%。


目前認為糖尿病的發病機制主要為胰島素分泌受損和胰島素抵抗。因為糖尿病前期轉變為糖尿病(以及一旦發展為糖尿病後血糖控制的惡化)的主要基礎是胰島β細胞衰竭,所以保存β細胞功能這一治療目標可能尤為重要。積極進行糖尿病的預防,可以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預防或推遲糖尿病發生,減少心血管事件,節約衛生資源。



2型糖尿病的預防包括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目標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生;

二級預防的目標是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在已診斷的患者中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三級預防的目標是延緩已發生的糖尿病併發症的進展、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並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糖尿病一級預防的非藥物干預


糖尿病前期患者應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生風險,並定期隨訪及給予社會心理支持,以確保患者的生活方式改變能夠長期堅持下來;定期檢查血糖;同時密切關注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如吸菸、高血壓、血脂異常等),並給予適當的干預措施。具體目標為:

(1)使超重或肥胖者BMI達到或接近24 kg/m2,或體重至少下降7%;

(2)每日飲食總熱量至少減少400~500 kcal(1 kcal=4.184 kJ);

(3)飽和脂肪酸攝入占總脂肪酸攝入的30%以下;

(4)中等強度體力活動至少保持在150 min/周。


糖尿病一級預防的藥物治療

對於生活方式干預失敗或者不能承受生活方式干預的高風險患者,藥物治療對預防2型糖尿病可能有幫助。然而尚不明確藥物對心血管事件的長期影響。而且,與發生糖尿病後再治療相比,早期藥物治療的長期獲益和成本-效果尚未得到證實。所以我國糖尿病指南並未推薦。


對於存在糖尿病前期的某些患者(年齡<60歲和/或BMI≥35kg/m2的患者,或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女性),如果生活方式干預不能改善血糖指標,UpToDate建議使用二甲雙胍預防糖尿病。國際上已有幾個國家批准二甲雙胍用於預防糖尿病,但在我國該用法仍屬於超適應證使用。


除二甲雙胍外,噻唑烷二酮類(羅格列酮、吡格列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奧利司他和利拉魯肽也證實有預防效果。儘管這些藥物可推遲糖尿病發作,從而縮短高血糖時長,但這些藥物的某些利弊獨立於其對高血糖的影響,也必須予以考慮。例如,噻唑烷二酮類受限於一些不良反應(液體瀦留、體重增加、心力衰竭、骨丟失、羅格列酮可能引起心肌梗死、吡格列酮可能引起膀胱癌),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則受限於胃腸道副作用和長期依從性差。使用噻唑烷二酮類,特別是對於預防糖尿病,可能實際上弊大於利。相比而言,二甲雙胍相對便宜和安全,對較年輕、較肥胖的個體特別有效。


總之,糖尿病的一級預防非常重要,提倡所有糖尿病高危人群改變生活方式,包括健康膳食和定期運動,鼓勵戒菸。對於生活方式干預失敗的高風險人群,如果考慮藥物治療,鑒於治療獲益及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可以選擇二甲雙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