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二戰德國最強坦克之蘇聯報告:沒有比遇上黑豹更糟的

稀星天外 發佈 2021-08-05T20:27:32.030096+00:00

前兩天@稀星天外寫了一篇關於電影《獵殺T34》的文章——《T-34打不了「黑豹」?別自以為是了,「虎王」來了一樣收拾》。此文一出,就「一石激起千尺浪」,引起了眾多「軍迷」的不滿。在他們眼裡「虎王」就是「神」一樣的存在,而T-34隻是那些咬死大象的「螻蟻」。

前兩天@稀星天外寫了一篇關於電影《獵殺T34》的文章——《T-34打不了「黑豹」?別自以為是了,「虎王」來了一樣收拾》。此文一出,就「一石激起千尺浪」,引起了眾多「軍迷」的不滿。在他們眼裡「虎王」就是「神」一樣的存在,而T-34只是那些咬死大象的「螻蟻」。@稀星天外歡迎有異議的討論,但是對那些置事實於不顧,一味「德吹」,那就除了鄙視還是鄙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只有三種裝甲車輛,對世界各國的坦克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首先是「虎」式重型坦克(注意不是「虎王」)的出現,讓盟軍所有在役坦克在一夜間變得過時;接著數量稀少的「斐迪南」坦克殲擊車對蘇聯的坦克發展計劃造成了重大變化;第三個就是本文也是《獵殺T34》的主角——「黑豹」坦克,它對於坦克武器演進的影響力,可以說比「虎」式坦克有過之而無不及

該坦克在庫爾斯克戰役中首次亮相時,對蘇聯紅軍來說是一個不令人愉快的「驚喜」。儘管有不足之處,「黑豹」坦克還是被認為是德國在二戰中生產的最好的坦克。「黑豹」在火力和正面保護力方面均優於「虎」式坦克,而產量也要大得多。因此,許多盟國坦克設計人員在設計生產下一代中型和重型坦克時,都毫無例外地將「黑豹」作為假想敵。儘管如此,蘇軍曾經對繳獲的「黑豹」坦克做過詳細的測試,並得出結論:只要戰術得當,不和「黑豹」正面對抗,包括T-34/76在內的蘇軍坦克都能夠從側面輕鬆摧毀「黑豹」,而不用「百步穿楊」般地射擊其雖然薄弱但卻較難擊中的觀察口。今天就讓@稀星天外來聊聊蘇聯對於「黑豹」坦克的測試反饋。

在東線南方戰場的首次亮相

「黑豹」坦克可以被認為是德國人對於T-34的回應。它的生產開始於1943年1月。但是,開發工作早在1938年就已經開始了,在首次遭遇T-34坦克之前。

一開始,德國只是想研製一款可以用來替代三號坦克的坦克,以應對未來戰場上可能遭遇的敵方先進坦克。由於對於性能要求的不斷提高,該坦克的設計車重不斷增長。最初,它被設計成一種20噸級的裝甲車輛。儘管受到了納粹軍備部長弗里茨·托德(Fritz Todd)的抵制,該重量上限在1941年秋天上升到了30噸。1942年3月,在對戴姆勒和MAN公司的兩個方案進行審查時,「黑豹」坦克的重量上限被再次提高到35噸。當正式開始建造時,MAN的原型甚至比該重量更重。

由於對車體和炮塔前部的防護要求不斷變化,到1942年12月,新坦克的重量估計為43.4噸。「黑豹」坦克的最後一個生產型號「黑豹G」的重量達到了44.8噸,差不多是三號坦克的兩倍,已經處於重型坦克的重量範疇之內。

儘管車重不斷增加,懸掛和傳動卻沒有任何調整,這給「黑豹」坦克日後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麻煩。MAN公司製造了一輛漸進式坦克,但它在設計上存在很多缺陷。這主要是因為對防護的要求不斷提高。黑豹的底盤甚至在量產之前就已經耗盡了進一步升級改造的餘量儲備。在1943年初,這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後來發現「黑豹」的底盤無法承受進一步增強防護或火力所帶來的車重增加。

超載的底盤對於坦克的可靠性影響很大。頻繁發生故障對於德國工程師和坦克兵來說是一個頭痛的問題。到1943年秋,可靠性終於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但此後各種問題依然層出不窮。

「黑豹」坦克的首次亮相發生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南部戰場。「黑豹」坦克的可靠性問題與紅軍組織良好的防禦給德軍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在德軍進攻開始時,第10坦克旅擁有200輛早期的「黑豹D」坦克。在進攻發起日(7月5日)上午8點,就已經有16輛發生故障。經過兩天的戰鬥,剩下能夠繼續作戰的坦克還不到四分之一。到7月7日晚,該旅只有7輛可以參戰的坦克。在後來的戰鬥中,參戰「黑豹」坦克的數量介於25到45輛之間。

損失慘重的部分原因是使用坦克的戰術不當。「黑豹」坦克的正面防護非常強,它薄弱的側面可以被任何口徑在76毫米或以上的(反)坦克炮穿透。因此,許多「黑豹」坦克都因為側面中彈而損失。在一些特別案例中,它們甚至被更輕的武器擊毀。例如,在7月5日晚間的一場戰鬥中,蘇軍7輛通過《租借法案》得到的M3輕型坦克成功地擊毀了5輛「黑豹」,而自身僅損失了2輛。由於技術故障,許多全新的坦克被遺棄在戰場上。發動機和懸掛故障是最普遍的問題。7月21日,第10坦克旅最初擁有的200輛坦克中,只有41輛可以作戰。需要維修的有85輛,另有16輛被運回工廠大修,有58輛坦克無法挽回地損失在了戰場上。

儘管遭受了重大的損失,特別是蘇軍工兵布下的地雷和其他防禦障礙對懸掛系統造成的損傷,「黑豹」坦克依然成功地給蘇軍卡圖科夫(M.E. Katukov)中將指揮的第1近衛坦克集團軍造成了重大傷亡。因此,很難說黑豹的首次亮相是失敗的。儘管沒有完成任務,但「黑豹」依然證明它可以在有利的條件下對敵人給予沉重的打擊。

重型坦克重量的中型坦克

庫爾斯克戰役之前,蘇軍情報部門獲悉,德國人已於1943年5月接收了一種新型坦克。但是,最初的情報含糊不清。1943年5月的一則情報摘要提到了「一種超級強大的『熊貓-S(Panda S)』型坦克,具有比『虎』式坦克更高的速度和更強大的裝甲和武器」。

1943年7月9日,蘇聯從英國人那裡得到了關於「黑豹」坦克的第一則比較靠譜的情報,當時庫爾斯克戰役已經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但是,還沒有任何「黑豹」坦克的信息從前線傳回。在1943年7月20日撰寫的前線情報摘要中,「斐迪南」坦克殲擊車已經存在,但關於「黑豹」的信息仍不見蹤影。

紅軍在反攻發起後僅一周,就開始研究在德軍在「城堡」行動中使用的坦克。在31輛接受檢查的「黑豹」坦克中,有22輛曾經中彈。擊穿的部位全在側面或後方,沒有發現正面穿透。這對蘇軍來說是個不幸的消息。蘇軍使用一輛炮塔編號為441的「黑豹」坦克在戰場上進行了射擊試驗。結果仍然是:T-34/76坦克的76毫米口徑F-34坦克炮無法穿透其前裝甲

由於其超過40噸的車重,蘇聯的文件在一開始就將「黑豹」歸類為重型坦克。為了感謝英國人提供的情報,蘇聯將一輛俘獲的「黑豹」(炮塔編號433)送給了他們。

至少有兩輛完好無損的「黑豹」坦克(炮塔編號824和732)被送去進行全面測試。另外三輛被擊毀的坦克(炮塔編號R01的指揮坦克和炮塔編號445和535的普通坦克)被用於穿透試驗。至少還有兩輛坦克(炮塔編號 521和745)被送往莫斯科文化休閒公園進行勝利展覽。蘇聯的坦克工廠也收到了一批俘獲的「黑豹」。

824號坦克被用於機動性試驗。1943年8月後,蘇軍在NIBT試驗場對這輛車進行了研究。該坦克是克里沃申(S.M.Krivoshein)少將指揮的第3機械化軍在7月17日於Novoseletsky附近俘獲的。當時,坦克的行駛里程表讀數為452公里。對於一種可靠性極低的坦克來說,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距離。

事實證明,「黑豹」坦克可以使用蘇聯B-70汽油。機動性試驗從1943年8月8日開始,至10月5日結束。在此期間,該坦克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了58公里,在土路上行駛了162公里。它的引擎運轉了13.9小時。行駛距離如此短的原因就是坦克的可靠性問題。在此期間,坦克因故障不得不被拖車拖回試驗場三次。所有這些測試都是在不帶彈藥的乾燥天氣下進行的。

測試人員設法將坦克加速至50公里/小時。他們談到了帶有伺服驅動器的行星轉向機構的良好可操縱性和設計。坦克在高速公路上的平均速度為35公里/小時,問題出現在坦克更易損壞的土路上。在野外的平均行駛速度只有15.8公里/小時。

在整個測試過程中「黑豹」坦克發生了12個故障。最不可靠的部件是發動機,蘇聯人甚至認為發動機都沒有研發完畢。德國人自己也承認了這一缺點。時任德國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承認,「黑豹」坦克的引擎直到1943年秋天才能無故障連續行駛1000公里。蘇聯的測試人員認為「黑豹」的可靠性不及三號和四號坦克。

NIBT試驗場的工作人員將「黑豹」坦克歸類為重型坦克,因此將其與IS-2重型坦克進行了比較。IS-2比「黑豹」重一噸。但是,它只在算上炮管的車長上超過了「黑豹」。單看車身,「黑豹」比IS-2長130毫米,寬360毫米,高180毫米。而且,德國坦克的地面壓強較高

儘管「黑豹」動力系統的推重比超過了IS-2,但也有它自己的缺點。「黑豹」在土路上行駛時,每100公里需要595升汽油;作為比較,IS-2即使是在積雪的土路上,每100公里也僅需要440升燃料。

蘇聯測試人員提到,IS-2和「黑豹」坦克在速度上沒有顯著的差異。繳獲的德國文件也證實了這一點。德國人自己的對比測試結果發現,「黑豹」的平均越野速度為20公里/小時,而IS-2為18公里/小時;高速公路上的差異更加明顯,IS-2的平均速度為27公里/小時,比「黑豹」低8公里/小時。

口徑75毫米長身管(70倍徑)KwK42 L/70火炮獲得了一致的好評。該炮的炮口速度達到了1000米/秒,能對IS-2坦克構成威脅。試驗表明,它比「虎」式坦克使用的88毫米KwK36炮還要強。「黑豹」坦克還裝備了具有更高穿甲能力的次口徑穿甲彈。測試人員估計,德國的次口徑彈藥在老式火炮上對IS-2坦克的有效擊穿距離為500-600米,但使用KwK42該距離可以增加到2000米。由於瞄準機構,觀察鏡和電擊發機構的射擊得當,「黑豹」坦克主炮的射速可以達到6-8發/分鐘。

測試人員高度讚賞炮手在炮塔內的位置,因為他在那裡可以順利地完成所有工作。當然,「黑豹」在這方面也沒有達到滿分,因為炮手只擁有帶放大功能的瞄準裝備,需要依賴車長的指示來轉移火力。車長位置的評價並不高:好的方面是「黑豹」坦克的車長擁有獨立的觀察塔,可提供全方位的視野;壞的一面是,與三號坦克相比,車長座位的觀察盲區增加了,特別是在車體前方和右方有高達16-18米的死角。另外,車長的位置非常狹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活動。實際上,除了觀察戰鬥並指揮車組人員外,他做不了其他任何事。

裝填手是最糟糕的。他根本沒有觀察裝置,只能從彈藥架上拿取炮彈重新裝填。當炮塔向前時,他只能夠直接拿取不到1/3的彈藥:其中裝有三發炮彈的1號彈藥架,放置在裝填手的身後;裝有三發炮彈的10號彈藥架安裝在戰鬥室的地板上;裝有15發炮彈的8號彈藥架位於機槍手身後。使用任何其他備彈架時都很不方便,分布在戰鬥室周邊和車身中的主要備彈架只有在炮塔轉動到某個角度時才能使用。有些彈藥y能在其他車組人員的協助下才能獲取。

總的來說,戰鬥室空間比三號坦克要差。儘管炮塔體積增加了,但很窄,還必須安裝占地更大的炮塔吊籃和火炮。因此,儘管「黑豹」坦克比其前輩在身材上要大得多,卻更擁擠。

視野也受到了影響,只有車長才能觀察整個戰場,炮手和裝填手甚至沒有自己的潛望鏡。該坦克的視場甚至明顯小於蘇聯坦克。這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情況下「黑豹」會被從側面擊毀,因為觀察戰場的只有一雙而不是三雙眼睛。

懸掛獲得了很高的評價。測試人員指出懸掛部件的設計良好。其中集中潤滑系統比蘇聯的坦克設計更理想,每個負重輪帶有兩個平行扭杆的扭杆式懸掛也受到了推崇。根據測試人員的說法,只要扭杆足夠堅固,這種懸架可以使車輛行駛得更平穩。

「黑豹」獲得了很高的整體評分。蘇聯測試人員認為該車是一輛非常好的坦克殲擊車,能夠與遠距離的裝甲目標作戰。得出此結論的主要理由是良好的正面防護和觀瞄裝置的位置。動力系統的高功率重量比,平穩的懸掛和強大的火力也被列為該坦克的優勢。

車體防護

蘇聯坦克專家一直密切關注德國坦克的車體設計。裝甲板的厚度和傾斜度使其不同於其前身。儘管「黑豹」的布局與T-34中型坦克有很大不同,但很明顯,它的部分設計靈感來源於後者

由於變速箱放置在車體的前部,使車體變得即高又長。「黑豹」的車體比T-34高了20厘米,長了一米。

自坦克誕生以來,坦克的正面總是比其側面和後部受到更好的保護。1941年後,德國坦克的側裝甲厚度不再增加,標準為30毫米。當時,三號坦克的前裝甲厚度為50毫米。到了1942年秋天,四號坦克的前裝甲厚度增加到80毫米,而炮塔裝甲的厚度仍僅為50毫米。

新的德國坦克在防護上有很大的不同。首上裝甲的厚度為80毫米,首下裝甲的厚度為60毫米,兩者的傾角均為35度。這從根本上增加了對車體的防護力。側裝甲的厚度微不足道地增加到了40毫米。但是,它們在「黑豹」坦克上以50度傾角安裝。從理論上講,這樣足以防住蘇聯45毫米反坦克炮的射擊。但是,69倍徑45毫米反坦克炮從1942年開始生產。盟軍反坦克炮的主要口徑是57-76毫米。在這種口徑下,無論40毫米的側裝甲以什麼角度安裝,都會被輕鬆擊穿。

「黑豹」裝甲板之間使用的互鎖接頭也引起了蘇聯專家的極大興趣。以前,德國坦克的鋼板是通過對接焊接連接的。「黑豹」裝甲板由互鎖的接頭連接在一起,再行焊接。這不是革命性的,一些T-34坦克工廠也使用了這種接頭。但是,T-34坦克僅在某些地方小規模使用了一種不同形式的接頭,「黑豹」則在車體和炮塔的大多數連接處都有接頭。這種接頭連接增加了焊接連接的強度。在研究了德國的方法之後,許多後續的蘇聯坦克,如帶有平直前裝甲的IS-2坦克以及T-44坦克,都開始大規模使用這種接頭。


當然,蘇聯人在測試中最關心的事還是可以用來摧毀德國新野獸的武器。1943年12月1日至14日,在NIBT試驗場上對數輛繳獲的「黑豹」坦克進行了射擊測試。第一輛射擊的坦克是T-70。測試人員甚至沒有嘗試朝前裝甲射擊,而是僅向側面開火。結果很有趣:T-70的45毫米M1932坦克炮即使在100米處都無法穿透「黑豹」坦克傾斜的側裝甲,但在500米處就能從側面穿透其豎直行動部分。「黑豹」的原始設計中會用5毫米厚的裙板裝甲來覆蓋這部分,但實戰中它經常被省略了。45毫米火炮可在300米處穿透「黑豹」的後裝甲,在400米處穿透炮塔的側面。

該坦克還被用45毫米次口徑穿甲彈進行試驗,在100米處射穿了主炮炮盾,因為它是鑄造的,韌性比較低性。

第二個上場的是邱吉爾III型坦克上的6磅炮,不過它也沒有進行前裝甲射擊測試。實驗顯示「黑豹」坦克車體和炮塔的側面裝甲可以在900-1100米處被英國火炮輕鬆穿透。美國M4A2「謝爾曼」坦克上的75毫米M3坦克炮和蘇聯T-34坦克的76毫米F-34坦克炮可以分別從700-900米處和1000米處輕鬆穿透側面裝甲。

KV-85、IS-1和SU-85坦克所使用的85毫米D-5T坦克炮是第一種進行「黑豹」坦克前裝甲試射的火炮。結果令人很難堪,即使在100米外,該炮也無法穿透「黑豹」前裝甲,而是在傾斜的前車體上發生跳彈。只有通過重複射擊之前命中的部位或者僥倖命中上下裝甲板之間的連接接頭才能實現穿透。儘管,85毫米炮彈的撞擊會破壞裝甲間焊縫,顯然用更強大的武器更換D-5的想法是正確的。

D-5T的替代品是IS-2重型坦克所使用的122毫米D-25T坦克炮。該炮在1400米處射擊的第一炮就擊穿了「黑豹」坦克前裝甲。這些試驗還催生了這樣的傳奇故事:一枚炮彈穿透了「黑豹」坦克的前部,然後擊倒了後板。真實的情況是,在對535號坦克的炮塔側面進行射擊時,炮彈穿透了左側裝甲後還震落了右側裝甲板,將其向外拋出了幾米。

下一個試驗是由安裝在ISU-152坦克殲擊車上的152毫米ML-20火炮在1200米處進行射擊,圓形彈頭從「黑豹」首上裝甲彈起。但這沒關係,炮彈在坦克裝甲上形成了一個360x470毫米的破洞,可以保證讓其失去作用。另一輛坦克被擊中的是炮塔側面。這張照片在側裝甲上形成了一個350x370毫米的破洞。然後,炮彈在炮塔內爆炸,導致部分毀壞。

這些試驗的結果表明,蘇聯紅軍在1943年末已經擁有了對抗德國新坦克的武器。儘管如此,蘇聯專家還是做出了正確的結論。準備用於T-34/85的85毫米火炮威力不夠,難以與「黑豹」正面戰鬥。它只能在1000米外穿透「黑豹」坦剋薄弱的火炮防盾。

D-5T的另一種替換選擇是改進自B-34海軍炮的100毫米火炮。蘇聯使用它研製了兩種類似的武器,即S-34(TsAKB)和D-10T(9號工廠設計局)。最後,D-10T贏得了競爭。但是,試驗表明,這種火炮只能在1200米處擊穿「黑豹」坦克的前裝甲,從1500米處發射的炮彈則不能穿透。

122毫米D-25T坦克炮被證明是出色的。BR-471尖頭穿甲彈在1500-2000米處就能大機率擊穿「黑豹」坦克的前部(儘管在很遠的距離上有些射擊發生了跳彈)。1944年夏天測試了鈍頭的BR-471B炮彈,有效攻擊距離增加到了2500米。

紅軍中的「黑豹」

「黑豹」坦克在1943年秋天開始在東部戰線大量出現。早期的D型逐漸被改進的A型所取代。後者於1943年8月投產,並於秋天出現在前線。這些戰車確實數量眾多,並給處於進攻中的蘇聯紅軍製造了很多麻煩。

起初,蘇軍低估了德國坦克的防護力。根據1943年秋髮布的戰術指示,「黑豹」坦克很容易被85毫米火炮擊毀,而在向駕駛員和無線電操作員艙口射擊時,57毫米炮也綽綽有餘。實際上,「黑豹」比「虎」式更危險,因為它具有更好的前裝甲和威力更大的主炮。

「黑豹」坦克也最終成為IS-1重型坦克的首個對手。IS-1的前裝甲能夠抵禦「虎」式坦克使用的88毫米炮,但75毫米KwK42 L/70炮的威力更大。IS系列坦克的裝甲必須進行增強。即使這樣,後期生產的IS-2炮塔仍然容易被「黑豹」坦克的火炮擊穿。

蘇聯坦克手擊毀「黑豹」和「虎」式坦克的獎勵相同,均為500盧布。「黑豹」和「虎」式坦克也常常會在戰報和新聞報導中混為一談。然而,由於其較弱的側甲,「黑豹」經常會成為輕型坦克的犧牲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蘇聯紅軍曾經使用繳獲的「黑豹」坦克進行作戰。第一個此類使用的記錄發生在1943年秋天,例如,第59坦克團曾經短暫地使用一輛「黑豹」坦克。儘管俘獲了很多這種德國新坦克,但進入蘇軍作戰序列的坦克數量很少。主要原因是這些坦克,尤其是早期的「黑豹D」型,可靠性實在太差。

隨著被繳獲「黑豹A」型越來越多,情況有所改善。但是直到戰爭結束,有關「黑豹」坦克可靠性的評價仍然很低。紅軍在1944年初取得了一系列攻勢戰役的勝利,其獎勵是就是繳獲了德軍的許多重裝備,其中包括大量的「黑豹A」型坦克。一些坦克當場進行了修理,但大多數都被送到了位於喀山的修理廠。很快收到了關於缺少光學設備的投訴,這些光學設備是完全修復坦克所必需的。1944年8月,為繳獲的戰車編寫了簡短的使用手冊。這些手冊主要基於NIBT試驗場上對「黑豹」坦克進行的試驗報告。

被繳獲的「黑豹」在1944年夏天得到廣泛的使用。例如,第51獨立摩托車團擁有一個重型坦克連,由五輛「虎」坦克和兩輛「黑豹」坦克組成。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開始之前,僅剩下一輛「黑豹」,而且還需要修理。整個七月,該坦克一直處於「中等修理」狀態,繼續參加戰鬥。這種情況並非唯一,烏克蘭第一方面軍許多使用這些坦克的部隊都抱怨「黑豹」坦克的技術複雜度。

被俘的「黑豹」坦克也在第8近衛坦克軍中使用。8月18日,第59近衛坦克旅在波蘭Jasienica附近繳獲了黨衛軍第五裝甲師的三輛「黑豹A」型坦克。第二天,這些坦克被移交給了第62近衛重型坦克團。當時,該團裝備了11輛IS-2坦克,俘獲的德國坦克被編入由蘇特尼科夫(Sotnikov)中尉指揮的坦克連,並塗上了第62近衛重型坦克團的標誌。

被俘「黑豹」的可靠性問題不僅困擾著蘇聯紅軍。二戰結束後,法國人裝備了大量「黑豹」坦克,他們也因為這些坦克的低可靠性而大受其苦。也許出於相同的原因,「黑豹」坦克迅速從世界各國的軍隊中退役。相對而言,四號坦克和三號突擊炮的表現要好得多,在某些國家中一直使用到上世紀60年代。

但是。以此來貶低「黑豹」坦克的地位是不公平的。這種德國坦克影響了所有國家的坦克發展路線。例如,英國戰後的「百夫長」坦克就在許多方面和「黑豹」很類似。即使是戰場上的對手,蘇聯坦克設計師也對其進行了高度的評價:沒有比碰到「黑豹」更糟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