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大漢江山永固,劉邦做出了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舉措

細數歷史人物 發佈 2021-08-05T20:41:02.644920+00:00

劉邦鎮壓「淮南王」黥布作亂後,帶著箭傷回到長安。此時劉邦深知自己命不久矣,為了大漢江山永固常在,劉邦做出了政治生涯中最後一個舉措——白馬之盟。劉邦和功臣集團約定,「非劉不王,非功不候,不如約,天下共誅之」。這一盟約在以後的大漢400年的歷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劉邦鎮壓「淮南王」黥布作亂後,帶著箭傷回到長安。此時劉邦深知自己命不久矣,為了大漢江山永固常在,劉邦做出了政治生涯中最後一個舉措——白馬之盟。
劉邦和功臣集團約定,「非劉不王,非功不候,不如約,天下共誅之」。


這一盟約在以後的大漢400年的歷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期間除了呂后大肆分封呂氏族人,和王莽「新政」之外,沒有出現一個外姓諸侯王。非劉氏子弟,無論功勞再大,最高只能封「列侯」。


到此就不得不提漢朝的」爵位系統」了,一開始漢朝的「爵位系統」是照搬秦朝的。但是秦朝的「二十等爵」是建立在「軍功」之上,隨著大規模戰爭的地消失,這一套「爵位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而且秦朝規定,宗室子弟也不是特權階級,也必須通過軍功換爵位。這讓新興的漢朝功臣集團難以接受,他們認為自己捨命奮戰,就是為了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此時,「爵位制」面臨著改革。


同樣都是「二十等爵」,秦朝的「爵位」最高是「徹侯」,。而漢朝的「爵位」最高是「王爵」,也就是諸侯王。諸侯王的兒子可封侯,也就是「王子侯」。由於漢朝還保留著「分封制」,劉邦白馬之盟後,「王爵」、「王子侯」也就僅僅限定在劉氏宗親範圍之內,成了皇室的專利品。但皇室爵位不在「二十等爵」之內,所以說白馬之盟將皇室子弟,從軍功爵位系統中剝離出來,自成一套分封系統。


漢武帝時期,劉徹實施「推恩令」,大幅度限制「諸侯王」權力,使得諸侯王只能享受「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事」。此後,「諸侯王」、「王子侯」僅僅只是「貴族爵位」,成為皇權的附屬品,不再對皇權構成威脅。

此外漢朝的爵位還有「民爵」和「吏爵」的區分,從第一等爵到第八等爵,屬於「民爵」,就是地位俸祿都很少的爵位。從第九等爵位到第二十等爵位,屬於「吏爵」,就是地位俸祿都比較高的爵位,也稱「官爵」。再往上就是皇親國戚之類的「貴族爵」了。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皇帝為了籠絡百姓,大量的賜予百姓「民爵」。有的皇帝甚至全民「賜爵」,使得「民爵」價值貶低。加上大規模的賜爵,相應的物質財富的獎勵就相應減少,甚至沒有, 「民爵」在民間也不再受歡迎。其次,隨著大量的土地被兼并,小農民破產,不得不依附與大地主階級。這種沒有任何實惠的「身份爵」,也就失去了意義。

官場腐敗也在加劇,皇室權威日漸勢弱,賣官鬻爵的現象嚴重。這就為一些商人、大地主提供了便利,他們只要花一筆錢就可以買到「爵位」,這樣一來更加快了爵位的貶值速度。

同時,漢代官僚制度越來越完善,掌握實權的官職越來越受重視。官員的等級高低和爵位大小相掛鈎,但是官職比爵位要重要的多。爵位也就慢慢變成官職的附屬品,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清朝。


其實到了東漢時期,「民八爵」已經了失去意義,大部分的民眾幾乎都不知道。到了漢末三國時期,「二十等爵」就徹底失去作用,已經無人提起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