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諜戰劇唯有《偽裝者》,模式化的《秋蟬》差得太遠

溟瞾影視館 發佈 2021-08-05T21:21:43.512986+00:00

但在當下的市場中,不論是之前收視成績相當不錯的《麻雀》,或是近來收視率節節攀登的《秋蟬》,其設計路線幾乎與《偽裝者》南轅北轍,這也就是《麻雀》與《秋蟬》口碑不好的原因了。

溟瞾影視館執筆原創:

偶像諜戰劇《偽裝者》之所以能夠大受歡迎,是因為該劇始終把"諜戰"擺在第一位,"偶像"僅作為元素點綴劇中。但在當下的市場中,不論是之前收視成績相當不錯的《麻雀》,或是近來收視率節節攀登的《秋蟬》,其設計路線幾乎與《偽裝者》南轅北轍,這也就是《麻雀》與《秋蟬》口碑不好的原因了。




不講究"諜戰"的偶像諜戰劇,本質上仍是偶像劇

傳統諜戰劇模式化的設定、套路化的情節,以及毫無緊張、刺激感的鏡頭語言、剪輯水準,還有主要演員對角色的把控不到火候,只能感慨《秋蟬》前幾集的品質相當差勁。可以大膽推測,或許這部已經積壓三年之久的"老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任嘉倫積累的足夠高的人氣,才有了重見天日的機會。

在筆者的印象中,上一部值得從頭追到尾的偶像諜戰劇還是15年的《偽裝者》。該劇多日霸占收視榜單第一名,在國產劇市場上激起了不小的水花,豆瓣評分足有8.5也說明該劇的質量很有保障,最後還斬獲了多個影視節的數十項獎項。從各個方面來看,《偽裝者》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年度諜戰大劇。雖仍然保留著"偶像劇"的外殼,但在內核上卻也不輸給《潛伏》《黎明之前》這類高質量諜戰正劇。

《偽裝者》爆火之後,先後有李易峰的《麻雀》、陳學冬的《解密》、張若昀的《驚蟄》也打著偶像諜戰劇的旗號熱火開播,但不論是在代表觀眾緣的收視率,還是代表質量的豆瓣評分上,後者們都難與《偽裝者》相提並論。深究其原因,《麻雀》《解密》《驚蟄》的"諜戰"只是元素,偶像才是表現重點,演員演技不紮實、情節漏洞百出,實在難以讓觀眾認同它們是一部正經諜戰劇。

援引網易的評價:

一直說著偶像融合抗戰,拍來拍去也無非是放個偶像演員來演共產黨,整個氣場都和劇集格格不入,換幾套衣服就叫時尚,弄個前衛點的髮型就叫fashion,但究其根本,偶像還是偶像,抗戰還是抗戰,觀眾既不會因為偶像去熱血抗戰,也不會因為抗戰而痴迷偶像。但是,《偽裝者》卻做到了,什麼是偶像抗戰劇,這就是,最終,都是靠演技說話,或者說最終都是靠誠意說話。

而此次的《秋蟬》,顯然是相似於《麻雀》之流,除了限制於傳統諜戰劇模式化的設定,在具體情節上也是漏洞頻頻。諜戰戲份相當兒戲,還搞了一出近來市場上相當"流行"的CP配,很顯然,這是一部粉絲向十足的偶像劇。




那麼《秋蟬》到底是缺了什麼,而不至於是一部合格的偶像諜戰劇呢?

  • 偶像諜戰劇剛需之一:演技

自出道以來,同多數青年演員一樣,在任嘉倫表演履歷中,幾乎沒有主流表演獎項的獲獎或提名,也就是說他的表演談不上存在什麼特別的閃光點,但同時也很少聽說他在哪一部劇中演技被抨擊。從《大唐榮耀》到《錦衣之下》,在這類古裝偶像劇中,任嘉倫的表演還是能夠令人滿意的。

但《秋蟬》畢竟是諜戰劇,即便是偶像諜戰劇,也絕對與"嚴肅"二字脫不開關係。

國產諜戰劇在質量上的兩座大山,《潛伏》與《黎明之前》的兩位主演孫紅雷、吳秀波,二人本就是出演正劇出身,表演履歷又相當豐富,對人物心理一絲一毫的變化,都能夠用潤物細無聲的演技讓觀眾在沉浸中深刻地感受到。

任嘉倫作為偶像派演員,演技值得肯定,可在基調嚴肅的諜戰劇里,這樣的演技就不足夠了。主要角色大都是在"潛伏"的狀態下長期隱忍,整個過程可謂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故,會對於演員的微表情、細微動作有較高要求,多數情況下需要亂中求穩、考驗張力,少數時間則會考驗演員的爆發力。

這類角色的確不好演,畢竟大多數情況是要在平穩中用別人難以察覺到的微表情、細微動作來表達內心情緒的翻江倒海,這一點孫紅雷、吳秀波能做到,而任嘉倫限於戲路不寬、表演經驗也差前輩一些,稍顯不足。同樣,飾演宮本倉野的李亭哲也沒有表現出這類"深城府"角色的層次性。

至於劉歡(飾池城),早前在《虎嘯龍吟》中的表演就令人印象深刻,收放自如、千面萬化。開場,與他有著深刻情誼的同志就死在他的面前,而他與此人助手交接的時候,在表達那份悲情的時候,相當克制,卻能明確地傳達出痛不欲生的情緒來。

不過也得看見,前兩者使用了配音演員,雖然音色上更加雄渾,可在嘴型上明顯有些出戲,這也是限制演技的原因之一。

配音限制演技水準,但並不意味著全都是配音的鍋,畢竟在劇中張涵予老師也使用了配音,但自身的演技過硬、氣質契合,塑造的形象相當有味兒。

  • 偶像諜戰劇剛需之二:明快的節奏

為什麼說注水的諜戰劇(可以延伸到所有劇集)不好看呢?這類題材的影視劇,特別需要一個個情節爆點來支撐劇情推進,但在拋出情節爆點之前,需要積累足夠的信息量,得讓觀眾理解、認同這個爆點。而沒有足夠的情節爆點,很難調動觀眾的腎上腺素以及激起共鳴。

《秋蟬》首集,多名角色就慷慨就義,試圖給主角營造出一個相對"孤僻"的社會環境。很多人會覺得該劇節奏夠快,但筆者認為這只是編劇的一廂情願,這種不給出足夠的預設信息量,而進行的單純情節爆點堆砌,快的不是節奏,只是進度條而已。

以張涵予飾演的檀香為例,在其慷慨赴死之前只是簡單交代了他的身份、與葉沖的關係,並沒有展現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物,性格、心理刻畫幾乎不存在,那麼這樣一個人物經過激烈槍戰從容赴死,又如何能給觀眾以代入感、引起共鳴呢?這種為打而打、為死而死,卻不顧忌觀眾帶入感的情節,即便節奏再好,也很難產生"爆點"效果。

可以這麼認為,《秋蟬》試圖創造明快的節奏,但在此過程卻忽視了觀眾的體驗感(壓迫感、刺激感),另外,由於交代的信息量有限,甚至有可能導致更多的情節漏洞。

  • 偶像諜戰劇剛需之三:新鮮的模式設定

《潛伏》已經過去十餘年了,十餘年間多數諜戰劇仍然照搬該劇的模式設定:在敵對陣營的臥底行動,先一步步擺除指控、成為骨幹,後或以生命為代價挫敗敵人的重大陰謀。《麻雀》《滲透》《驚蟄》,哪一個不是呢?即便是像《黎明之前》那樣情節細緻嚴謹,也不過是在舊的形式下創造優秀內容。

這些年,筆者印象里,還是雷佳音、陳數的《和平飯店》令人難忘。需要在相對密閉的環境中(飯店)與敵人鬥智鬥勇,男主角也不是簡單的潛伏人員,而是誤入"虎穴"的生瓜蛋子,因此主角的成長過程除了有代入感,也相當清楚得當。雖然難與《潛伏》相提並論,但該劇所創造的新鮮的模式設定儼然已經成為一塊金字招牌。

諜戰劇畢竟特殊,因為總是離不開在敵人眼皮子底下竊取物品這一項,在類型風格上很難說轉變為喜劇,也不可能徹底成為滿娛樂屬性的劇集,所以在模式設定上的創新就顯得難能可貴。可《秋蟬》沒能做到這一點,甚至於在劇情細節上也難以令人滿意。




《秋蟬》不盡如人意,核心在於編劇

對諜戰劇來說,演員班底固然重要,可劇作的核心與靈魂絕對是編劇。敵對陣營之間的明爭暗鬥、爾虞我詐,都需要劇本有足夠的衝突爆點,這樣不論是考驗張力還是爆發力,演員才能有發揮的餘地。

有好的劇本,即使演員略差,那種鬥爭的緊張、刺激感仍然存在,只是會少一些真摯的情感;但要是劇本砸了,這齣敵我雙方的對抗大戲就真成了"菜雞互啄"。

總而言之,《秋蟬》質量不佳演員是逃不了干係的,但更應負責任的當是編劇與導演團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