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和普通人拍照有啥區別?這篇文章告訴你拍好照片的秘訣

攝影教學堂 發佈 2021-08-05T21:25:16.160328+00:00

很多人都喜歡拍攝照片,有的人拍攝技術高超,經常拍攝出好看的照片;而大多數人拍照都是屬於普通水平,照片效果也趨向普通。

很多人都喜歡拍攝照片,有的人拍攝技術高超,經常拍攝出好看的照片;而大多數人拍照都是屬於普通水平,照片效果也趨向普通。那麼,攝影師和普通人拍照有啥區別呢?難道普通人拿著和攝影師相同的器材、拍攝一樣的攝影題材、站在相同的拍攝位置就能拍好照片嗎?答案是否定的,本文將告訴你拍好照片的秘訣。

1、對拍攝器材的熟悉程度不同

攝影師和普通人的區別之一,就是對拍攝器材的熟悉程度不一樣。

拍攝器材就是我們拍攝的工具,大多數人只會簡單的按下快門,這無疑是器材的巨大浪費,特別是被商家帶偏節奏的器材黨們,真的能將手中的高端設備充分發揮出作用嗎?要是用這些高級器材拍出來的照片效果,沒有人家手機拍攝出來的照片效果好,那還不是無地自容嗎?所以,不要追求高端器材,將手中的器材用好就行,哪怕手機也能拍出很好的照片,關鍵在於熟悉它。

而攝影師、攝影愛好者們對於拍攝器材的熟悉程度就會很高,根據拍攝需要來設置相機參數,既可以控制曝光量,又能控制拍攝效果。攝影師們在同樣的曝光量下,可以開大光圈而提高快門速度來獲得較淺的景深,比如拍攝人像特寫;可以減慢快門速度而縮小光圈來拍攝慢門,比如拍攝拉絲瀑布等等,這些都要求拍攝者對於器材要熟悉。

所以,想要拍好照片,熟悉器材很重要。

2、攝影基本功底不同

其次呢,攝影師和普通人的攝影基本功底是不同的。大多數人拍攝照片是因為看到的風景、人物具有觀賞性,所以就拿起手機或相機來拍照了,但想要把看到的美景更好的記錄下來,可不僅僅是按下快門按鈕。

攝影師則會考慮景深問題,想要更清晰的記錄美景就選擇大景深,如選擇廣角端拍攝、縮小光圈等;而想要重點突出某一個閃光點,可以考慮藉助淺景深來虛化背景,突出閃光點。也要兼顧考慮拍攝角度的問題,是要平攝、還是俯拍、仰拍,或者是要拍攝正面、側面還是背面等等;另外光線要怎麼運用才會是最佳的,順光、側光、還是逆光;還有曝光三要素的設置、測光區域的選擇、對焦模式與對焦區域、白平衡、構圖等等。

所以,想要拍好照片,攝影基礎要打牢。

3、對構圖的理解、畫面元素的「取捨」有差距

攝影構圖,是決定照片好壞的關鍵要素之一,也是攝影師與普通人拍照的區別之一。

就像第二點所說的那樣,大多數人看到美好事物就想將所見畫面記錄在照片中,但沒有想過照片中的主體、陪體和背景要怎麼搭配;如何避免雜亂元素的干擾;如何引導觀眾的注意力來突出拍攝主體;如何傳達出拍攝者的意圖,也就是照片的主題等等。

而攝影師們需要通過前後移動或調整焦距來限定照片的邊界,儘可能摒棄雜亂背景和無關元素;然後根據幾何線條,如道路河流、橋樑欄杆或其他線性的物體來引導觀眾視線,或者藉助框架將主體框柱來達到突出主體的目的;同時藉助淺景深來簡化拍攝背景,使得照片整體簡約,主體又突出。

對於初學者而言,構圖可以從簡單的構圖法開始學習嘗試,漸漸從固定的構圖方式到無定式的對畫面元素進行安排。再對畫面元素的「取捨」方面多加深入學習,「取」關鍵主體、陪體,「舍」去雜亂和無關要素。

4、對照片的後期處理程度不同

照片的後期處理,是讓照片優化的有效手段。

相信很多人在完成前面的拍攝之後,就想著將照片直接使用,這其實並不太建議,因為後期對照片潤色優化,可以讓照片效果更加完美。就像很多攝影師不會給別人看原圖,為啥呢?原圖的照片效果大多偏普通,攝影師是儘量保留更多細節來留到後期優化的,前期保證曝光、表情、姿態等細節就可以了,處理之後的照片才能發出來給人看。所以,攝影師們拍攝一張照片是會花費很多時間精力的,並非像大多數人那般拿起相機就是「咔咔咔」一頓拍攝。

我們可以嘗試在拍攝結束之後,對照片進行一個簡單的處理,必要時進行深度的優化處理,會讓照片的檔次逼格再次提升,不要去排斥後期處理,它是我們的好幫手。

拍好照片的秘訣是什麼?

綜上所述,攝影師和普通人拍照有啥區別呢?那就是攝影師會更熟悉器材、更熟練運用各種攝影知識、更懂得如何構圖和後期處理,並且大多會帶著目的性去拍攝照片,不是盲目的按下快門,這是對攝影的思考。

所以,想要拍好照片的秘訣就是先熟悉自己手中的拍攝器材,掌握基本的攝影理論知識,學會構圖,學會拍攝前的思考、查資料和多加練習,要帶有攝影目的去開展拍攝工作,最後再選擇後期處理對照片進行優化,有很大的可能性會拍出好照片。

希望本文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期待攝友們能分享更多經驗技巧,歡迎留言補充、討論、分享和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