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眼裡的羅馬崛起

新民說ihuman 發佈 2021-08-05T21:47:56.305873+00:00

公元前8世紀中葉(或早些或晚些,傳統上認為羅馬建城日為公元前753 年4月21日),義大利中部的數個部落選中一片河流道路的交匯之地定居了下來。這片土地易守難攻:一側是山丘,另一側是台伯河。此外,還可以向途經此地去往海路的商賈收取過路費。

公元前8世紀中葉(或早些或晚些,傳統上認為羅馬建城日為公元前753 年4月21日),義大利中部的數個部落選中一片河流道路的交匯之地定居了下來。這片土地易守難攻:一側是山丘,另一側是台伯河。此外,還可以向途經此地去往海路的商賈收取過路費。

在建城之初的幾個世紀裡,羅馬慢慢由部落聯盟演變為真正的城市,築起了城牆、駐紮了軍隊、建起了廟宇、擁有了自己的神話傳說。據傳說,最最古老的羅馬王國由國王統治。現在我們已經無從分辨王政時期的傳說有多少是臆想,又有多少是事實了。

公元前510年,性醜聞葬送了這個王國,至少羅馬人自己是這麼講的。貴族們不滿於王子的猥褻行徑,將國王和王室成員逐出了城外。羅馬共和國得以創立,每年選舉執政官掌管最高執政權。羅馬的權力制衡體系如此之複雜,以至於法學家們至今仍在不吝筆墨地闡述,但仍有很多疑問尚未釐清。

幾個標榜自己歷史悠久、血統純正的家族長期把持羅馬政權。但隨著國家發展,其他社會階層出身的人也開始覬覦權力。為了打破貴族們對此的壟斷,平民們一次次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威脅要遷離羅馬,在鄰近地區另尋佳地自建國家。隨著危機消弭,貴族與平民的關係也不再那麼水火不容。

台伯河谷很快就容納不下這個年輕的國家,周邊部落陸續加盟羅馬政權,隨後義大利半島的剩下部分也被併入進來。半島上最後被羅馬征服的是南部的希臘城市,也就是所謂的「 大希臘」。

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為登上地中海大舞台做好了準備。但它的競爭對手迦太基也出現了,這是一個由近東的腓尼基人在非洲北海岸(現今突尼西亞)建立的王國。兩強的首次碰撞以劃分各自勢力範圍收場,而此時的羅馬人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艦隊。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羅馬的歷史險些被終結:要是在坎尼戰役慘敗後,羅馬人未能積蓄起力量並擊潰來勢洶洶的敵人,歐洲文明史恐怕就要被徹底改寫了。與迦太基的第三次布匿戰爭幾乎演變成一次掃蕩:羅馬人徹底擊潰了苟延殘喘的對手,控制了迦太基此前的勢力範圍—西西里、西班牙和北非一部分。

儘管戰事勝利了,羅馬的經濟發展卻不太順利,廉價的奴隸勞動力自新領地湧入導致義大利本土出現了就業和支付危機。貴族出身的格拉古兄弟試圖推行土地改革和其他一系列新政,卻遭到富有貴族的抵制。格拉古兄弟的改革方案最終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實現,但兄弟二人都喪命於暴徒之手。

羅馬共和時期的最後百年充斥著恐怖和血腥。在國家不斷擴張的邊界上,戰爭從未停息。羅馬內部的政治力量失去平衡,寡頭與平民勢力兇狠對抗,國家凋敝,人民期盼鐵腕人物的出現。他們的等待並不漫長。羅馬的新一代政治家意識到,在這個搖搖欲墜的國家中,無論是喧鬧嘈雜的公民大會,還是巧言善辯的元老院都左右不了政治,只有軍人的長劍才管用。獨裁官你方唱罷我登場,連帶清洗前任的追隨者,外加沒收財產。

當前途無量的統帥朱利烏斯 · 愷撒與另兩名角逐最高權力的對手結為三巨頭同盟,並遠赴高盧(現今法國)征服蠻族時,反反覆復的血腥內戰似乎即將終結。但九年後,愷撒率領在高盧戰爭中得到淬鍊的精兵,調轉槍頭,進軍羅馬。紛爭再起,愷撒最終擊敗其他競爭對手,卻未能享受到勝利的果實。他缺少治理國家的明確規劃,而對手們認為他是在覬覦王位。羅馬人對國王的袍服有著強烈的過敏症,公元前44年3月15日,共和制度的維護者策動陰謀,暗殺了愷撒。

共和國並未因此得到挽救:共和派與愷撒的追隨者打起了又一場內戰,共和派隨後敗北。十年後,愷撒派內部再起硝煙:老將安東尼與愷撒的甥孫兼養子—年輕的屋大維一決雌雄。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與希臘東部地區的支持最終未能挽救安東尼,屋大維取勝,成為唯一的、無可爭議的主事者。

當共和制向帝制過渡之時,羅馬的領土擴張首次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礙:羅馬人在近東的安息帝國遭遇慘敗,另一場潰敗則發生在日耳曼。這兩場大敗終止了羅馬邊界向東南和北方擴張的步伐。

屋大維(公元前27年獲得「 奧古斯都」之稱號)是一位圓滑且富有遠見的政治家。他不試圖取消共和體制和官職,從不自稱皇帝或獨裁官,似乎是憑藉道德威望在統治國家。但當年事已高的屋大維熱切地著手物色繼承人時,大家才明白過來,重返舊時的共和自由體制已是無望了。

奧古斯都確立的體制使得國家命運密切仰賴於最高統治者的個人品質。「 昏君」治下諸事不順:尼祿燒毀了羅馬城並肆意處決忤逆之人,卡利古拉將馬牽入元老院並導演了小丑般的遠征;「 賢君」治下則福利增長,稅收順暢,行省繁榮。公元 2 世紀初,圖拉真時期的羅馬疆界擴張到極致,達到了羅馬人所知世界的幾乎所有角落:從荷蘭到埃及,從葡萄牙到亞美尼亞。

公元3世紀,國家遭遇系統性危機。疆界在蠻族進逼下步步後退,商業停滯,出生率下降。傳統的羅馬宗教被包括猶太教及其衍生的基督教在內的東方信仰所擠占。「 士兵皇帝」(常常是出身外省的平民,被軍隊擁立才登上帝位)如走馬燈般交替,幾乎無人得以善終。最終,戴克里先果斷重組了從稅收到行政區劃等國家制度。戴克里先已經不在意是否保留共和制的門面,也正是他把帝國一分為二,以便更好地進行防禦。

東羅馬帝國(史稱拜占庭帝國)此後延續了超過一千年。西羅馬帝國則國祚不長。幾乎完全由蠻族僱傭兵組成的軍隊終究不能,或者也不想抵禦邊疆受到的侵襲。公元476年傳統上被認為是古羅馬歷史終結之年,那一年日耳曼首領奧多亞塞廢黜了西羅馬末代皇帝—一個名為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的小男孩。

本文摘選自《羅馬傳》

點擊原文連結購買本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