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玻璃,窗戶上糊紙不冷嗎?原來古人這麼聰明

舊匣子 發佈 2021-08-09T23:30:51.443191+00:00

在古代沒有玻璃作為窗戶材質的時候,一般中層階級的人,他們的窗戶都是用紙製作而成。不過即便材質看上去並不牢固的紙糊窗戶,其作用性能一點也不比現在的玻璃窗戶要少。許多人也許以為窗戶紙一捅就破,又不防火,十分不保險,但其實早在古代,聰明的古人早就想出了許多辦法進行規避了。

在古代沒有玻璃作為窗戶材質的時候,一般中層階級的人,他們的窗戶都是用紙製作而成。不過即便材質看上去並不牢固的紙糊窗戶,其作用性能一點也不比現在的玻璃窗戶要少。許多人也許以為窗戶紙一捅就破,又不防火,十分不保險,但其實早在古代,聰明的古人早就想出了許多辦法進行規避了。

首先說一下古代窗戶的種類,在紙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之前,尋常人除了用竹木製成的蓬窗以外,還有使用琉璃打造的窗戶,也就是所謂的琉璃窗。它的材質與玻璃很相似,甚至外觀比一般的玻璃窗戶還要好看,比如趙飛燕宮殿使用的綠琉璃就是其中之一。其次當時還有一種名叫雲母的特殊窗戶,也是用礦石製作而成,有著極強的透光作用。

不過這些半化工式的窗戶在當時都是罕有的奢侈品,除了皇室宗親以外,一般人很難使用得了,即便是商人官員也未必能有這個資本擁有。所以對於僅次於皇室成員的人而言,他們大多使用的是一種叫綺紗製成的窗戶,它是一種紡織品,不過編制的方式要較為精緻一些,許多官階人士都能使用。不過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這些東西依舊是奢侈物件,而在造紙術逐漸普及的唐宋之後,紙窗逐漸成為大眾人士的使用品。

窗戶紙在唐宋時期一般在兩種地方使用,一種是官紳士族,如富人打造的暖閣,就是用騰皮製造的紙窗搭建而成;其次就是官員辦公地,如驛站、寺廟等,窗戶都是用紙造的。

不過到了明代之後,窗戶紙的普及度和功能就變得更強了,在明朝萬曆年間,當時常用的「連紙」價格和麻布差不多,而用於製作窗戶的則一種名叫「紙筋」的材質,是一種融合石灰打造而成的新型紙質,這種窗戶紙不僅牢固性比起唐宋時期的窗戶紙更強。同時這個時代的窗戶紙還糅合了榨油技術,即在窗紙的本身塗上特殊的桐油,這種紙名叫油紙,這種窗紙不僅具備「紙筋」的牢固性,還有抗風防水的效果,備受富人階層的喜愛。

許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如果用油紙做窗的話,是否會被他人窺伺,畢竟大家族人多,很難保證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不被他人傳出。但是油紙卻偏偏具備這種防護功能,油紙除了可以擋風防水以外,還要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從而讓居住環境變得更加舒適。同時強大的透光功能也可以保證人們能夠及時發現窺伺者,這樣一來就可以防止被窺伺的事情出現。

而到了清代之後,窗戶紙的發展也到了另一個新的階段,那就是紅辛紙的普及,這算得上是南北物資結合的體現,用南方的桑皮和北方的棉杆皮結合造紙術製作而成,再配上豆油塗抹之後,窗戶紙的抗寒能力就能更上一層樓。

在玻璃窗戶還沒有在中國普及之前,窗戶紙就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主流,但這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真正完成,不過無論如何,窗戶紙的存在也正是中國人民智慧的體現,在生產力落後的時代讓人們度過了無數個冬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