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看邊嘆氣,這尺度國產沒法拍

雲納君 發佈 2021-08-09T23:38:14.165596+00:00

2015年《聚焦》上映——2016年2月29日,萬眾矚目之下,《聚焦》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實至名歸,名垂青史,敏感話題...可再看這部電影,又會覺得有絲諷刺的意味在裡面,倒不是電影騙了觀眾,而是現實世界比電影的影像世界,實在要殘酷的太多太多...



2015年《聚焦》上映——

2016年2月29日,萬眾矚目之下,《聚焦》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影片。

實至名歸,名垂青史,敏感話題...

可再看這部電影,又會覺得有絲諷刺的意味在裡面,

倒不是電影騙了觀眾,而是現實世界比電影的影像世界,實在要殘酷的太多太多...


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的附刊《聚焦》的一組記者和編輯注意到了一個被遺漏的報紙報導:

「天主教的Geoghan神父曾涉嫌非法性侵男孩」

Geoghan(吉歐根)是當地天主教的神父,Dussourd(迪蘇爾)是他虔誠的教徒。

迪蘇爾是個聰敏能幹的女人,她養育著八個孩子,三男一女,再加上侄女的四個女孩。


或許足夠對信仰的虔誠,喬根經常來到她家與孩子們交談。

迪蘇爾當然是高興的,神父屈尊來到家中,給孩子帶去洗禮,這已經是天大的榮幸。

神父在長達近兩年的時間裡,幾乎夜夜造訪她家,但是迪蘇爾不知道的是,

在那扇門的背後,是那位叫做吉歐根衣不遮體的下流,在八個孩子中,只有那個女孩未曾受到神父的「垂青」,其他的男孩無一倖免,最大的十二歲,最小的四歲。

如果不是孩子的異常舉動,迪蘇爾壓根就不會注意到這件事。


事情暴露後,迪蘇爾曾向吉歐根提出訴訟,但是那張狀紙怎麼也到不了高層手裡,

甚至迪蘇爾被當地的教區居民指責:污衊神父,污衊上帝。

迪蘇爾不得已離開此地,強權面前,無果而終...


另一方面,約翰·吉歐根被教會停職,並接受心理治療,但隨後又被派去新的教區。

似乎從1984年開始,當時剛上任波士頓總教區的最高負責人,第一年的紅衣主教伯納德·勞,便知曉了吉歐根的事情,但還是把它送去了其他教區...

1993年吉歐根從教堂離職,不再擔任教堂的教職,但此時他已經在這片地區待了8年。

即便離職,66歲的吉歐根也從未停止過他的行為,其中有受害者中,是一名為洗禮儀式身著禮服的輔祭


紙遮不住火,這件事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有超過130個人在法堂上親自控訴了吉歐根對他們的『侵犯行為』——跨度數三十年,六個教堂地區。

主教會通過私下調解的合約方式,用1000萬美元私下處理了50個案件,但是剩下的84卻始終無法解決。


它們的存在就像是隨時會被爆發的活火山,迫於壓力下1998年,教會開除了吉歐根的神職,並剝奪了他一切的特權...

剩下的81個未了的訴訟案卻還沒有被解決...


「波士頓環球報」的聚焦小組對81個未了的訴訟案感興趣,他們試圖去挖掘這件事情背後的真相,可越往深處走,越發現這件事遠沒有他們想像的這麼簡單。

他們先是提出上訴,迫使教會解密那81份未了的訴訟案,隨後又通過了解這些未了案的律師了解大量不為人知的細節,施壓教會閉嘴,隨後又親自走訪那些被教父侵犯的家庭記錄調查...

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在波士頓,遠不止一個吉歐根的存在。

根據,SNAP(被神父侵犯的互助小組)掌握的證據顯示,僅波士頓就有13個。

而曾給「那些教父治療」的醫生則說,波士頓地區大概有九十多個神職人員來過他們醫院。

聚焦小組在深入調查時發現,那些「潛在犯罪」的教父們被停職時都有著「病假」兩字——

根據排除和推算,發現有87個神父離「潛在犯罪」的動機很近。


隨後聚焦小組開始從這87個的小組裡開始排除,通過走訪和實地調查以及檔案分析,最終把名單鎖定到了70個神父的名字——

而這僅僅只是波士頓地區...


教會在體制上的腐敗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但是這樣的選題與揭示過去的「水門事件」是不同的。

最艱難的不是如何克服阻力和外面的不可抗力,而是如何要去說服自己說服其他人。

無論外界如何看待教會的腐敗,又或者去看待教會更加複雜的權力交織,在美國教會幾乎是無法撼動的存在,它以至上的信仰的形式,滲透到了整個社會的生活和權力結構。


即便是曾有醜聞報導,但是人們從不會去思考這個系統性的弊病,更何況這種腐敗的系統又的確給人們帶來過好處與回報,如果真出了問題,人們只會覺得是這個人出了問題,和教會這個龐大的系統機制沒有關係。

本·布萊德里(Ben Bradlee Jr.)說:「如果是這樣的數量,人們一定是知道的。」


邁克回答到:「也許,人們就是知道的。」

在傳統文化與複雜的現實因素的包圍下,美國的價值觀便是,看待一個人的成功便是看他的財富能力,他如果不能成功,那是個人問題和這個社會沒關係,教會的人有了問題,但教會沒問題。


《聚焦》的小組曾試圖通過發表揭露的雜誌,讓人們看到這個系統性的問題,他們於2002年1月,發表了第一篇他們的調查報告,開始揭露波士頓地區那多達1000多宗教人員,包括那87位神父...

諷刺的是,這份名單其實早在之前就被小組的前任小組以郵寄的方式留在了辦公樓

這篇報導在社會上引發了巨大的討論與反響,那些涉嫌的宗教人員也都隨後被處理,可是這個龐大的教會卻從未有過改變...


小組的記者卻也陷入了道德選擇中,無論出自於對新聞的理想維護,又或者是帶有私心,在他們踏上這條船的時候開始,他們就沒辦法下去了...

做媒體的人,不是聖徒,這只是份職業。面對一卷卷令人憤怒的案件,需要時間的等待,等待時間發表,發表早了,主動權就到教會那邊去了,發表晚了,就被同行發表了,作為一個媒體人,這種職業操守,不斷煎熬著他們。


正如《紙牌屋》和《新聞編輯室》里所展示的那樣:新聞這個行業,是野心家和勇敢者的遊戲,它能帶來你其他職業曾不能有過的回報,但與此同時,它也會讓能夠讓你在一瞬間隕落,成為權力擺弄的工具。

2002年底,《聚焦》雜誌迫於外界的壓力,發表了他們最後一篇與「案件有關」的報導後關閉了專欄,《波士頓環球報》換了領導,《聚焦》雜誌也換了負責人。

他們也和過去一樣,改變了但是好像又不曾改變。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在這個封閉的體制下,「聚焦」小組的成員也未曾獲得過真正的出口。


2017年,史匹柏曾拍了部《華盛頓郵報》以此來對新聞工作者送去「崇高的致敬」

這當然是部出色的好電影,但是他的力度太小了,前半部分鋪墊的高壓,結果三下五除二,就給理想化的解決掉了...


正如網上眾多的短評訴說的那樣:

「哎,真的不知道說什麼好。當一部電影可以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這麼工整,並且工整到一個境界,而且又這麼契合當下的政治語境,反倒讓人覺得無趣了,它更像一場「預謀已久」的演說。」——豆瓣網友飲歌

懷疑編劇在Trump當選之夜就已經動筆了,否則怎麼會這麼快地弄一個既講新聞自由,又插入讚揚強大女性的電影呢?雖然一切都像套公式一樣眼熟,政治目的也非常明顯...——豆瓣網友米粒

這部電影太過於「政治正確」,以至於它所突出的「女權主義」都與當時的美國社會語境都不謀而合。


所以相比較《華盛頓郵報》我更喜歡《聚焦》,《聚焦》相比較它更加的寫實也更加深刻...

電影中有幕讓我印象很深刻:

女記者敲了那70位名單上的教父的門,質問他是否犯過那「令人不齒」的罪行,

這位前教父毫不遮掩的點頭,但是他卻語氣很慈祥的說,自己不是「犯罪」。


他曾經被別的神父侵犯過,他知道這種感受。

似乎,這一切發生的事情與權力鬥爭不過是一場輪迴罷了,

曾經媒體還有過正義的執筆,但是如今他們早已消失了發聲的權力。


當下世界,網際網路作為財富新貴,正在衝擊著一切。

曾經不可一世,高達200億美元市值的《華盛頓郵報》,在2013年以2.5億美元賣給了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佐斯。

2008年,美國的《今日美國》宣布停刊。

2012年,德國的《紐倫堡晚報》宣布停刊。

2013年,中國的《新聞晚報》宣布停刊。

....


雖然我們曾無數次暢想過融媒體的出現,帶給社會的具有變革性的改變。

可如今的最大宣發力度和最大受眾平台都掌握在了這些網際網路的財富新貴手裡,

新聞的碎片化,解構化,娛樂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很難再看到完整和獨立的新聞報導——

深度跟蹤,曾為一件事報導一年的過去時代,也不再。

新媒體是件好事,只是不知作,他何時才能回歸它第四權力的位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