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得主陳茂盛:尋找心中的伊薩卡島

中國攝影出版社 發佈 2021-08-10T03:22:00.678749+00:00

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頒獎現場。陳偉凱/攝陳茂盛榮獲中國攝影金像獎。陳偉凱/攝2020年12月20日,攝影界萬眾矚目的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在三門峽國際文博城大劇院舉行。紀實攝影類、藝術攝影類以及商業攝影類三大類別獎項揭曉,19位攝影師獲此殊榮。

2020年12月20日,攝影界萬眾矚目的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在三門峽國際文博城大劇院舉行。紀實攝影類、藝術攝影類以及商業攝影類三大類別獎項揭曉,19位攝影師獲此殊榮。福建省攝影家陳茂盛榮獲藝術攝影類,這也是福建省攝影界時隔十一年再次獲得中國攝影最高殊榮。陳茂盛四十多年從事攝影藝術,長期用航拍的方式記錄下他所感受的世界。

本文作者 | 韋頌

「當你啟程前往伊薩卡,

願你的道路漫長﹐充滿奇蹟﹐充滿發現。

……

千萬不要匆匆趕路,

最好是走上很多年,

最好當你抵達時,你已白髮紅顏。」

—— 《伊薩卡島》康斯坦丁·卡瓦菲斯 (Constantine Cavafy)

希臘詩人卡瓦菲斯的長詩《伊薩卡島》書寫了平凡的人們對遠行的渴望與探索未知世界的浪漫。這位詩人一定未曾料到,在遙遠的中國有一位攝影家陳茂盛,用自己的藝術生命踐行了這段令無數人心馳神往的詩句。

陳茂盛的攝影藝術生涯橫跨四十多年,系列繁多,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他長期堅持用航拍的方式記錄下鏡頭裡的世界——粗獷、細膩、豐茂、貧瘠、繁盛、荒涼。他拍攝過80多個國家的風光和人文,航拍40多個國家和地區,飛行多達近百架次,在山川和碧海中體會萬物的造化,一年又一年,不知疲倦。

現在,陳茂盛已然七十六歲,參加過國內外攝影大展並多次獲得重大獎項,部分佳作被國內外知名報刊、雜誌、網站刊登及收藏。但他並不為榮譽所累,依然堅持不懈地走在攝影創作的路上,搭乘直升機飛到千米高空,用鏡頭留下地球的紋理脈絡。他的願望,就是在有生之年,拍攝完成「一帶一路」沿線所有國家的風光。

很多人會忍不住發問,難道攝影有這樣的魅力,可以讓一個人不停地突破自我,面對年齡的桎梏也義無反顧,甚至幾度身臨險境也絲毫無畏?

是,攝影可以。因為最美的照片,永遠在下一張。

攝影,不僅可以讓生活在平凡中的人感受到更加廣袤豐盛的世界,還飽含著對自然的探索欲,對人世間的好奇感,對生活的熱愛,這些,皆是最真實活躍在血管里的搏動。

一張完成的照片,投射出的是攝影人對生活、命運、故鄉、遠方、大地的哲思發問,更是心靈中美與善、貪與惡、真實與夢幻之間的諸多感觸。只不過很多人在單調的生活中慢慢消磨了胸中的銳利意氣,漸漸地為了勞作而奔忙,同時,也淡忘了那些本應在身邊的美好。

將時光指針回撥到陳茂盛的學生時期,彼時他就讀於福建工藝美術學校,在那個實用主義至上的年代,能夠接觸並學習繪畫藝術是一件極其幸運的事情。中國的山水迢遙,西方的素描光影,對他都有著莫大的吸引力。從福建工藝美術學校畢業後,陳茂盛在廈門商業系統擔任商場布置設計和工會宣傳幹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隨著業務的擴大,宣傳需求也越來越多。於是,經歷過專業美學訓練的他接下了這個任務,拿起了在當時十分珍貴的相機,從此開始了與之相伴一生的攝影生涯。

起初,他用相機拍攝的主題大多是活動宣傳,但這些常規性的工作遠不能滿足他想要用相機留住的情感世界。他開始尋找自己內心更為親近的主題,最開始的題材是眼前就可以捕捉的風景,譬如烏雲翻卷的天空、家鄉的小城、街道上穿梭的人群、飛鳥掠過大地的影子……倘若一個人熱愛攝影,他的心靈必定隨時保持著對美的感知力和表達欲,盛大到非洲遼闊草原上角馬群體浩蕩的遷徙,還是微小到清風拂過青草葉上的露珠,都應該激起靈魂深處的一陣輕顫。

回首望去,陳茂盛的青年時代洋溢著文藝、搖滾、勇敢、拼搏的精神,更有一種全然不在意物質,一心只追求精神豐盛的孤勇。

在那時,審美沒有被刻板限定,沒有一成不變的流量式打榜,沒有粉絲枯燥的語言控評,沒有流水線一般的文創作品。但是影視上有風華絕代的美人,放映廳里播放著時至今日仍然經典的老電影,還有從心底自然吶喊出的搖滾樂。這些歲月緩慢而堅定地滋潤著他的心靈,整個世界都是青春勃發、筆直往前的。

他決定,將攝影當作自己一生追求的事業。

根據西方星象學的分析,出生在八月份的人是獅子座,天生具備領導者的威嚴,但在陳茂盛的身上卻不見一絲讓人有壓迫感的氣場。問及為何要選擇最為危險、最為困難的航拍式攝影,陳茂盛回答的話語簡單樸素,笑容和煦溫和:「 就想看看這美麗的地球。」

的確,想要離開大地,尋找另一種觀察角度,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變成一隻飛鳥。

陳茂盛選擇航拍的方式並不像現在常用的那樣,在平地上操控無人機就可以完成拍攝。實際上,無人機永遠不能代替親身乘坐小型飛機航拍的效果,因為飛行的高度以及空間跨度仍受到一定限制,所攜帶的攝像系統設備也不能達到專業相機的水準。

乘坐小型飛機航拍,優勢在於創作者不僅可以親臨其境,時刻保持攝影師與攝影器材的在場感,且在飛行高度、空間跨度上都是無人機航拍器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一些艱險的地貌,如大面積的沼澤、坎坷的山地、鬆軟的沙漠,無人機根本無法達到起飛的條件。人類可能沒有想到,現代的智慧科技來到千萬年的自然環境中,居然有毫無辦法的一刻。這時,想要取到高空的景色,唯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自己飛上雲端。

在小型飛機上航拍,人要來到1000米左右的高空,為了視野的絕對開闊,飛機的艙門經常會被卸掉,攝影者除了一條牢牢捆住自己的鋼絲繩,別無其他的防護措施。雖然來到了俯瞰大地高度合適的空域,但人體畢竟還是血肉之軀。高空氣流獵獵,眼睛睜開過久,會被迎面而來的風吹到流淚不止;為了操縱快門,隨身不可能戴著手套,陳茂盛即使在手指凍到僵硬時還要捕捉腳下大地呈現出的畫面。

更加可怕的是寒意侵人的環境,無論穿著再保溫的裝備,在高空中只要停留兩分鐘,整個人就會被徹底吹透,從頭到腳不留一絲熱氣,重返地面時,因為一邊的臉頰被風吹得太久,即使是用巴掌打,也完全喪失了痛感。加上飛機滯空時間有限,受到強風、鳥群、氣流等高空氣候突變因素影響,一趟飛行下來,雖然要忍受疲勞和危險的折磨,也可能會無功而返。

然而,這也是飛行航拍的魅力與趣味所在。攝影者基本上沒有時間停留在空中進行刻意構圖、擺拍、抓拍等動作,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空間自由發揮,更多的是需要依靠心靈的直覺和紮實的攝影基本功以及豐富拍攝的經驗來進行創作。

「要將判斷交給手指,觸發快門之時,就不能再回頭。」

為什麼要這樣說?是因為陳茂盛即使在高空航拍之時,在顛簸升降的機體上,他依然使用反轉片拍攝的方式,這種挑戰絕非一般人願意嘗試。

反轉片以其色彩絢麗、質感細膩為專業攝影師所推崇,但它的寬容度卻很小,過曝或減曝都將直接影響到拍攝的質量和成敗。因此,使用反轉片拍攝對攝影師而言是極大的挑戰和考驗。尤其在機會稍縱即逝,艱苦寒冷的高空進行拍攝,對著腳下光線萬千的變化,要駕馭掌握好曝光值,非一般攝影人所能及。

哪怕跋涉過時空的長河,人類也永遠不能征服地球。當群山擁有一萬個文學中的比喻,群山依然是群山。跨越了生死滄桑和無數王朝變遷,那永恆不變的風景就是這顆星球留下的禮物。

因為陳茂盛拍攝視角的大膽浪漫,旅行者們在平地上用徒步、騎行、汽車等方式無法達到的區域也可以一覽無餘。在南部非洲海灣,陳茂盛就拍攝到了這樣一張作品:陸地和海洋在長久的碰撞摩擦中形成沼澤,沼澤大半部分被赤紅鮮艷的藻類覆蓋,一直連接到最邊緣處,那紅色潑辣濃郁,幾乎要傾瀉而下,觀者甚至生出一種衝動,生怕畫框承載不住紅的重量,會潑溢出來,要緊跑幾步伸手接住流淌下來的顏色才好;沼澤的另一半生長出鬱鬱蔥蔥的森林,河流在其中蜿蜒穿過,扎入沼澤的鋒利支流像是連接著心臟的動脈血管,匯入海洋的部分如同童話中人魚消散時軀體的雪白泡沫,無可知其來路,亦無可尋其去處。

這幅作品以方型構圖示人,不規則的曲線以巧妙的分割讓不同的色彩區域充滿畫面,畫面靈動活絡,為觀者帶來充滿律動又不失張力的衝擊感。

視覺,是萬事萬物存在的匯合點;色彩,是最能喚起人的情感波動的因素。陳茂盛早年繪畫的經驗和之後的攝影訓練一直都影響著他後來的創作方向,作為紀實攝影家,他習慣於客觀冷靜地展示現狀,用地貌色彩自身的力量去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態度。觀看他的作品,會直接地感受到天之高遠,海之清澈,地之深厚,伴隨著濃郁的色調,簡約有力的構圖,那種激越人心的表達更加破圖欲出。

仰賴於自身一次次的勇氣和毅力,整個地球幾乎都有陳茂盛飛行的蹤影。

從非洲、中東、南北美洲再到亞洲,地球的三極之地——南極、北極、西藏,從海參崴原始森林中捕魚的棕熊到南極大海中漂浮的一塊天鵝形狀的碎冰,從印度尼西亞田間奔馳的怒牛到非洲草原上的獅群。他把自己變成了一隻飛鳥,在離地1000多米的高度拍下了新疆無人區刀鋒般的石壁、美國夏威夷綠如翡翠般的平地、納米比亞沙漠赤紅色蜿蜒如蛇的脊背、約旦雄偉宏大的城市、耶路撒冷的千年聖殿、南非洲海岸層疊如絲綢般的海浪……

那些亘古不變的風景,被他的鏡頭一一捕捉,隔著千萬年的光陰,就這樣叩穿了觀者的心門。

陳茂盛在旅途中,每次都會攜帶28寸的巨大行李箱和一個大背包,加起來足足80斤。行李中最多的便是攝影器材和膠捲,膠捲還要用特製的鉛袋裝起來。這龐大的行裝在安檢抑或是託運時往往引來路人的好奇圍觀,他全然恬淡無事。

哪怕是在天涯再遠的地方,陳茂盛都會帶上家鄉廈門海堤茶廠焙制的岩茶,無論多麼疲累,只要喝上一口柔順醇厚、岩韻十足的茶湯,就感覺家鄉還在身邊。間或,旅途上碰上隨緣的人,隨時都可以拉開話匣子聊上兩句。甚或是路途方便,也可以搭上他的車輛,隨後又各奔天涯,頗有幾分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行者瀟洒。

歸來之時,他還未來得及拂落一身行塵,最愛的就是把剛沖洗出來的所有反轉片都整理清楚。閒來一張張翻閱,竟能夠完整地拼湊出大半個地球。

2020年春季,新冠疫情突襲全球,在當時,陳茂盛剛剛卸下從新疆哈密無人區及羅布泊無人區歸來的行囊。這一年,疫情改變了世界,他本來預計搭乘俄羅斯核動力破冰科考船前往北極點的計劃只好暫時停止。這是他十幾年以來難得可貴的休息期,但是,他依舊在等一個可以隨時重新出發的契機。

星辰輪轉,荒野低吟;磐石之志,終有回音。

2020,在這個格外不平靜的年份里,他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榮譽:陳茂盛以一組《大地詩意》為名的攝影作品榮膺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金像獎是中國所有攝影人畢生追逐的夢想,也是在攝影領域所能取得的全國性的最高個人成就獎。

第十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頒獎詞形象地概括了陳茂盛的藝術成就:「陳茂盛多年來一直堅持航拍,並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激情。他的腳步遍及世界各個角落,航行在天上,卻始終將鏡頭聚焦大地,在不間斷的40年的拍攝過程中,呈現給人們在地面無法輕易看見的景觀。他的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冒險,他鏡頭中那些於億萬年歲月變遷之中形成的地形地貌,記錄的是地球的歷史。他的作品,光影與色彩融為一體,畫面生動,氣勢宏偉,震撼人心,同時具備豐富的信息與完整的空間感。」

的確,攝影其本身就是拿起相機,尋找目標,然後按動快門,攝影人卻要為這聽起來極其簡單的動作付出十年、數十年,乃或是一生的歲月。獲得中國攝影界至高榮譽金像獎後,陳茂盛並沒有準備就此停步,他依然要尋覓未知的前方,直到完成他的夢想。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伊薩卡島。

伊薩卡是一個永恆的信念,它是故鄉,是每個人想要回去的地方,但旅途上的風景無不讓人興奮,伊薩卡是遠方,是浪漫,是心底永遠不停息的嚮往。

「您想拍到多少歲呢?」

「還不知道,可能要拍到走不動為止吧!(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