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聊生?紛紛逃離?大秦真得和恨秦派說得那樣不堪嗎?

剛剛講商業 發佈 2021-08-10T03:31:07.788779+00:00

大秦真的和恨秦黨說得那麼糟糕嗎最近大秦賦熱播,但評價卻有極度分歧。有人覺得這樣的正劇很難得,有的人則很不滿。這不滿之中,有一部分恨秦黨。他們認為此劇美化秦朝和秦始皇的統一,並且指出秦朝是靠暴政統一天下,更有人說,秦就是一種倒退。

大秦真的和恨秦黨說得那麼糟糕嗎

最近大秦賦熱播,但評價卻有極度分歧。有人覺得這樣的正劇很難得,有的人則很不滿。這不滿之中,有一部分恨秦黨。他們認為此劇美化秦朝和秦始皇的統一,並且指出秦朝是靠暴政統一天下,更有人說,秦就是一種倒退。

很多人也拿出了證據,比如他們用秦書簡證明,當時秦朝嚴刑峻法,非常殘暴,所以民眾紛紛逃離。

秦朝生於西部,自然條件稍差,所以天生性格勇猛,比東部的人們兇狠一些,這可能是事實。秦朝之所以有統一天下之思想和實力,部分也在於他使用法家之術,而法家強調嚴刑峻法,對人兇狠,這也沒什麼可爭辯的。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在那個時代,普通民眾稅賦沉重,缺乏自由,而列國之間為了搶錢搶糧而互相爭地盤,其實也是一種普遍常態。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為這個朝代和始皇帝去掩蓋什麼。封建社會我們都推翻了,如果不是它不好,我們推翻他幹嘛呢。

但如果就此完全否定秦,那也大可不必。我們不是說非要給它找出什麼好處,而是我們在討論問題的時候起碼要有這樣的立場和眼光。那評價歷史最好還是看看歷史記載。我們知道史記司馬遷對秦朝很多人評價不高,但這樣的一本書,還是記載了一些秦朝的事情。

我們要注意到這些。比如說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確實給民眾帶來了很多不好的東西,比如連坐制度,告密制度。但史記里怎麼寫的呢:說秦孝公「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什麼意思,就是一開始老百姓非常不喜歡商鞅變法,但後來呢,百姓就很歡迎了。

為什麼呢,這其中還是有一些具體的事兒在裡面。比如變法規定,有軍功就授爵,但宗親非有軍功,不得封爵,這其實是論功行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襲制度,優化了激勵,同時也使得普通人有了升遷之路。另外呢,秦國立法禁止私鬥,這也優化了社會治安。

結果是什麼呢?史記說,商鞅的舉措「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所以你看,你能說秦國人完全民不聊生嗎?秦統治者不得民心嗎?也許以今天看不行,但起碼在史記里還行。

後來商鞅又幹了一件事兒,那就是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大面積開墾荒地,讓別人來種,稅賦呢也儘量實現了平等。

商鞅的變法加上後來歷代統治者持續的政策,都是讓秦國走向富強的基礎。富強之後,軍事力量才逐步增強。這才是秦國六世而並諸侯,一步步統一六國的關鍵。

討論秦滅六國的時候,有些人會陷入一種固有邏輯。他們覺得一國要崛起統一就必須是周武王罰紂一樣,要是仁義之師。但秦統一六國顯然不是這樣的邏輯,他其實是一種霸主立業的邏輯。這種邏輯我們知道,有其致命弱點,這也是為何秦朝才維持了幾十年的原因。

但因為秦朝僅僅存在了數十年就反過頭來否定他所有的一切都是錯的,都是敗筆,那顯然也是沒有道理。

秦朝及秦始皇的功過,歷史已有定論。秦雖然覆滅快,但留下了很多遺產。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各種水利工程,這些都有更長遠影響。就連我們中國的外語名字,china,都是來自秦。評價歷史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我們不能以現在的標準要求2000年前的世界,否則我們和那些傻白甜有什麼區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