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圍城打援?國共內戰,我軍屢次採用此戰法,讓國軍吃盡苦頭

蘇文說歷史 發佈 2021-08-10T04:11:43.800415+00:00

我們都知道「圍魏救趙」,古代兵法三十六計之一,孫臏圍攻魏國目的不在攻城,而是解趙國的危局,是戰場上很妙的一種打法。今天想說的是,古人有「圍魏救趙」,今人則有「圍城打援」,國共內戰前期,解放軍對於此戰法是運用自如。什麼是「圍城打援」?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圍攻城市,攻打援軍。

我們都知道「圍魏救趙」古代兵法三十六計之一,孫臏圍攻魏國目的不在攻城,而是解趙國的危局,是戰場上很妙的一種打法。今天想說的是,古人有「圍魏救趙」,今人則有「圍城打援」,國共內戰前期,解放軍對於此戰法是運用自如。

什麼是「圍城打援」?

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圍攻城市,攻打援軍。最早於土地革命時期,這就是紅軍慣用的一種基本打法,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更加遊刃有餘,以至於解放戰爭中後期,國軍屢次「上當受騙」之後,看到解放軍進攻大城市,甚至故意不派援軍,就是不給你「打援」的機會。

所謂「圍城打援」,在國共內戰中,指我軍包圍城市目的不是要奪取城市,而是想吸引援軍,然後在城市外圍殲滅援軍,這也符合毛澤東等人,在解放戰爭中一貫倡導的軍事思想:最重要的是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

不過這個戰法也不是那麼容易上手操作的,有很多細節需要把握。

比如,包圍哪座城市才能吸引更多援軍,也就是如何選擇「誘餌」城市?比如,敵人援軍真趕過來了,應該在哪個地方攔住援軍展開擊殺?再比如,包圍城市要如何做到「以假亂真」,既要大規模攻城來迷惑敵人,又要用兵適度來保留實力以便打援,這個度應該怎麼把握?

首先,在如何選取「誘餌」城市的問題上,古人早就給出答案了,叫「攻其所必救」。

這裡的「所」指的是要害城市,意思是你只要進攻敵人的要害城市,那麼敵人必然會派兵來救援。這裡的要害城市有很多類型:

1、都城、首都,在「圍魏救趙」里,孫臏包圍的就是魏國都城大梁,當然這個在現代戰爭里並不容易操作,都城外圍一般都是重兵防禦很難靠近;2、交通樞紐,或者重要軍事補給基地,就是擾亂敵人的大後方,戰場上最重要的事情,除了作戰就是保後勤,因此後方出問題,必然派兵援救。3、敵人防禦體系中的重要戰術城市,有些城市看似很小,但是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類型,比如西北戰場上,彭德懷率領西野打的宜川戰役,宜川城市雖小,但卻是胡宗南的重要棋子,被胡宗南視為關中屏障,因此解放軍包圍宜川後,胡宗南立馬派兵馳援。

總的來說就是,這個城市要足夠重要,能夠吸引敵人願意派兵援助,同時其附近要有敵援軍部隊,最好是靠近指揮部或親信下屬的部隊,如此造成的威脅更大,但同時敵人駐防此地的兵力不能過多,否則等到敵人援軍趕到,容易造成自己被兩面夾擊的局面,打援不成反被殲滅,這就是得不償失。

其次,應該如何選擇「打援戰場」?

敵人援軍正往此地趕來的時候,應該在何時何地阻擊援軍,理論上講,最合理的位置就是「中間點」,也就是圍攻城市與敵援軍駐地之間的1/2處,在這個地方開展阻擊,使敵人兩頭不能顧。

同時就國共內戰而言,解放軍相對而言兵力較少、武器裝備較差,因此打援戰場最好選在一些山林、峽谷、盆地,使得敵人的重武器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同時要提前埋伏再給予突然襲擊,這樣才能保證成功「打援」。

最後,「圍城」的時候,必須要做的足夠真實,基本原則就是,先以壓倒性的兵力兵臨城下,迅速掃除外圍據點,當作真實攻城來打,這樣才能使城內的守軍迅速發出緊急求援,等到敵援軍往此地趕的時候,再減弱攻城火力,重點集中兵力放在「打援」上面,圍城是手段,打援才是最終目的。

在國共內戰中前期,這是解放軍最擅長的殲敵手段之一,1945年爆發於重慶談判期間的上黨戰役,就是我軍「圍城打援」的成功案例之一,此次戰役中,成功殲滅了閻錫山部隊13個師共3.5萬人,其中有近3萬人都是在打援作戰中消滅的。

同樣的,爆發於1948年的宜川戰役,西野的傑作之一,也是解放軍「圍城打援」的典型案例之一,總共殲敵2.94萬人,其中2.4萬人都是在打援戰場上殲滅的。

總的來說,國共內戰中,解放軍圍繞國軍政府最看重的「城」而大做文章,圍而不攻,攻而不克,吸引敵援軍,然後重點殲滅援軍,達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目的,讓國民黨軍隊吃盡了苦頭。

不過等到了1949年之後,國共雙方實力發生逆轉,解放軍處於優勢地位,逐漸減少了圍城打援的使用頻率,而是換成了快速追擊、窮追猛打、行進間殲敵、大迂迴大包圍等戰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