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氣候變化,秦大河、丁一匯、張建雲院士這樣說

中國氣象科普網 發佈 2021-08-11T22:15:30.387618+00:00

氣候變化關係全球和各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指出,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人類命運與共,單邊主義沒有出路,並承諾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氣候變化關係全球和各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

上指出,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人類命運與共,單邊主義沒有出路,並承諾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圍繞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及對策等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和張建雲各自給出觀點

01 1.5℃升溫幅度目標艱巨

行動要及時、協調和持久

氣候變化給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經濟社會帶來了全方位、多方面的影響和風險,並引發食物和水短缺、貧困、洪災、物種滅絕、暴力衝突等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指出,由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組成的全球氣候系統正在變暖,冰凍圈普遍退縮,海洋持續增暖和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根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預計今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之前高出1.2℃

#

「 他說

秦大河——

人類活動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加速。秦大河表示,如果不管控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氣候系統將進一步變暖,進而導致地球系統喪失恢復力,進入「熱室地球」這一不穩定狀態,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面臨的氣候風險加劇,甚至面臨滅頂之災。

「2010年至2019年是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採取及時、積極、協調和持久的行動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所在。」針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深遠影響和潛在風險,秦大河認為,急需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採用低碳和清潔能源,增加碳匯以及改變生活和行為方式等,進一步促進地球可持續發展。

他呼籲,每個人從身邊做起,小到避免使用一次性杯子、不浪費一粥一飯,大到投身科學事業、創新科學技術,這都是為實現中國承諾、實現地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秦大河指出,要遏制逐漸失控的全球變暖,實現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之前2℃以內、努力將升溫幅度限制在1.5℃的目標,需全球共同努力,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團結合作,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共建清潔美麗的地球家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02 全球增溫無一倖免

科學認知至關重要

從19世紀後期開始,地球五大圈層均發生了明顯變化。雖然,從古至今氣候總在不斷變化,但是近幾十年或上百年的增暖是過去幾百萬年乃至更長時期內前所未有的。

丁一匯介紹,現代的全球變暖是快速的。從1850年至1900年的50年間至今,地球增溫約1℃,尤其是最近50年的增暖速率超過了過去兩千年地球任何時期50年的增溫速率。這樣的增暖發生在全球每一地區。

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導致了暴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及海平面上升、極地海冰融化等相關問題。對此,人類的應對和適應至關重要。丁一匯強調,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單純是一個科學問題,其應對與適應還是人類可持續性發展和繁榮的重大科學體系與行動計劃。

#

「 他說

丁一匯——

「為適應氣候變化,我們需做好氣候風險評估工作;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預警系統,減少與避免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災害和全球性災難。」丁一匯說。此外,為更好地預報預估地球氣候的未來變化和情景,還要大力發展無縫隙氣候與氣候變化預測系統

中國在《巴黎協定》開啟的共同治理氣候變化新時代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並承諾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日前,我國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這是艱巨的挑戰,也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責任與擔當。」丁一匯說,「需要全方位做出重大轉變,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以最優的路徑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

03 嚴守三條紅線

保障我國水安全

水文水資源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直接和最明顯的領域之一。氣候變化對其時空分布及循環過程也產生深刻影響。有關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觀測的水面蒸發總體呈現減少趨勢,平均降水量總體呈現非顯著性增加趨勢,水資源一級區水資源分布有顯著變化。

張建雲介紹,近年來,我國北方河流河川徑流量總體上呈現顯著性減少趨勢,特別是海河、黃河、遼河流域,這一變化使得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問題更加嚴峻。

基於模擬技術對河流徑流減少原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北方河流徑流減少主要受到人類活動影響,例如黃河流域徑流減少,人類活動對其影響超過6成;而南方及西北地區河流河川徑流量的變化則主要由氣候變化引起。

#

「 他說

張建雲——

「這些變化將會使得我國原本不平衡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銳,所帶來的水文極端事件,如大暴雨、長期乾旱等發生頻率也將有所增加。」他呼籲,為了減緩需求壓力,應嚴守「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達標率控制」三條紅線,同時大力推進高效節水農業、工業。同時,還需提升水系統韌性,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

隨著全球變暖持續影響,我國冰川融水整體上呈現增加趨勢,增幅與局地升溫強度有關。冰川融水的增加改變了西部流域洪水季節性節律,導致洪水提前、洪峰提高。此外,溫度、濕度和降水的變化也會對農業灌溉需水、工業冷卻用水造成影響,據調查結果顯示,溫度每上升1℃,我國冬小麥灌溉所需用水增加約3%,工業冷卻用水增加約1%-2%

資料來源 |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全媒體 央視新聞

中國氣象科普

微信公眾號:qxkpw2014

新浪微博:@中國氣象科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