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看望主席可配槍,去世後捐獻眼角膜;毛澤東:王鬍子心腸好

夏目歷史君 發佈 2021-08-12T00:26:10.758835+00:00

說起最讓老百姓感到熟悉的開國上將,想必很多人腦海里的第一反應便是王震上將:因為王震上將身上的故事太經典了;此外,王震還曾擔任過國家副主席。1、1908年,王震生於湖南瀏陽的鄉下。和尋常的勞苦大眾一樣,王震的家裡,在舊社會一直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

說起最讓老百姓感到熟悉的開國上將,想必很多人腦海里的第一反應便是王震上將:因為王震上將身上的故事太經典了;此外,王震還曾擔任過國家副主席。

1、

1908年,王震生於湖南瀏陽的鄉下。

和尋常的勞苦大眾一樣,王震的家裡,在舊社會一直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其實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窮人都是在這種生活環境中渡過的。由於生活的壓力和折磨,很多人對於這一切,都產生了接受心理。

英雄少年時候就和常人不一樣。王震便是如此。

王震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了一個和尋常人不同的想法:那就是為什麼地主老爺生來就可以壓迫老百姓,為什麼自己家人辛苦勞作,要讓地主坐享其成?

很早少年王震對這一切產生了質疑。於是,在質疑中,王震開始尋找改變社會的道路。

當時是亂世,尤其是湖南的動亂更讓人觸目驚心:南北軍閥為了搶奪地盤,在湖南大打出手,而由於軍閥混戰也導致湖南的治安成為了最為惡劣的地區,很多土匪趁機坐大。時至今日,很多湘西土匪的傳說,至今依舊讓人津津樂道。

王震覺得,在亂世中,想要實現自立、改變人生,就需要有槍。於是,1922年,14歲的王震選擇當兵。

不過,當了一段時間的兵,王震發現當兵距離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實在是太遙遠了——因為湖南當時只有舊軍隊。

所謂的舊軍隊,他們大多數是軍閥武裝。軍閥的理想就是搶地盤,而後魚肉鄉里、敲骨吸髓。而軍閥的所作所為恰好是王震深惡痛絕的。

於是,王震最終選擇了退役,當了一名鐵路工人。王震可能此時沒想到:因為鐵路工人的經歷,自己這輩子的人生路出現了改變。

2、

1919年中國發生了著名的五四運動。而在此之前,俄國爆發紅色革命。布爾什維克思想也隨之傳入中國,1921年,中國的紅色組織正式成立。

當然,這一切的變化,當時的王震是不知道的。不過,隨著紅色組織的誕生,王震則不可避免的和紅色組織產生了交集與來往。

紅色組織代表著工人階級的利益,因此,紅色組織在中國成立以後,第一項工作就是成立工會,發動工人運動。

而當時的中國,規模最為龐大的工人,莫過於兩種:一種是紡織工人,一種就是鐵路工人。紅色組織積極在這兩個群體里進行宣傳革命理念,王震作為鐵路工人,自然也就接觸到了布爾什維克的思想。

接觸到布爾什維克思想的時候,王震感到心頭一亮:自己苦尋多年的救國之路,想不到居然在這裡碰上了——布爾什維克的理論,解釋了剝削階級為何存在,以及剝削階級最終的宿命;當然,也提到了被殖民國家的鬥爭以及鬥爭前景。

這些,都讓王震無比振奮。於是,王震果斷參加了工人運動,此後他還一度擔任了工人糾察隊的隊長。

1927年4月,老蔣在買辦資本的支持下,背叛了革命。而在反動軍警的威迫之下,很多工人糾察力量被敵人所鎮壓。革命的前景如何,已經成為很多悲觀主義者所擔心的話題了。

不過,這一切局勢,都沒讓王震感到畏懼。相反,王震還在這一年的5月,成為了我黨的正式成員——單就這個選擇,就說明他此時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了。

並且,王震在革命低谷中,依舊堅持繼續為工人運動而奔走。

1929年,組織將王震調到紅軍內,參與湘贛根據地的建設工作。此時,距離王震上次當兵,已經過去了足足七個年頭。

雖然同樣是當兵,不過,王震此時的心境是截然不同的——因為舊軍隊是沒有前途也沒有理想的軍隊。而紅軍,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軍隊,並且,紅軍有著光明的前途。

3、

王震進入紅軍的時候,距離紅軍的成立已經過去兩個年頭了。雖然只是過去了兩年,但是,對於中國革命來說,這兩年的發展進程,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

在1927年的時候,紅軍沒有根據地,也沒有正確的軍事鬥爭理念——當時相關主事者認為應該學習蘇聯的模式,以城市作為根據地。經過兩年的發展,紅軍已經確定了以農村作為最初的根據地,並且,紅軍的根據地也已經如同雨後春筍一樣。

不過,紅軍發展的同時,也迎來了空前的壓力。起初蔣介石只是把李宗仁、閻錫山等新軍閥當做自己的主要對手,對於「工農革命軍」(紅軍的前身)並沒有放在眼裡。

不過,隨著紅軍在全國範圍如火如荼發展,蔣介石也逐漸將紅軍視為自己的頭號敵人。因此,對紅軍的根據地進行了全方面的進攻。

王震就在老蔣全面進攻的「陪練」中,從團的政委,發展到了軍的代軍長,乃至省軍區司令。甚至在贛南的蘇區中央都聽說王震的戰鬥事跡,稱讚王震作戰勇猛。

1934年,王震擔任紅六軍團的政委。在紅軍時代,紅六軍團是後來紅二方面軍的重要組成部分,算是紅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王震能在紅六軍團擔任政委,可想而知組織對王震工作能力的認可。

4、

紅軍長征期間,王震跟隨紅六軍團參加並完成了長征。並且,在長征期間,王震對於毛主席的指令,幾乎全部都不折不扣進行完成。

1937年7月,全面抗戰打響。經過我方和南京方面協議,紅軍三大主力最終改組成為八路軍。王震被委任為三五九旅的副旅長,之後又被提拔為旅長。

八路軍抗日的第一站是在山西——當時日軍攻占北平以後,向山西進軍,閻錫山的大軍在日軍攻勢面前幾乎沒發揮多大作用。

當八路軍進入山西,打算和日寇交戰的時候,閻錫山部下的軍官幾乎覺得八路軍是來湊熱鬧的——因為閻錫山部隊的裝備可比八路軍強大太多。八路軍全是步槍,拿啥對付日本人的坦克飛機?

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閻錫山的部下目瞪口呆。那就是八路軍在對日作戰中,竟然取得了不少勝利。其中,王震參與了很多次對日作戰。甚至蔣介石的部隊在和日軍交戰的時候,王震率部奉上級命令,也曾參與協助蔣介石的部隊。

1938年,日軍在華進入勢頭正旺的時期——當時南京已經被日軍攻陷,重慶方面對抗戰的局勢產生了悲觀情緒,甚至於日軍可以輕鬆奪取國軍重兵把守的城池。

在這個背景下,王震率領自己的部隊光復了寧武等七個縣城,並在這七個縣城成立人民政權,和日寇長期周旋。

雖然七個縣城聽起來地盤不大,但是,意義卻十分深遠。

首先,在日本占領區內,建立根據地,一方面可以協助正面戰場的抵抗運動,拖住日軍的兵力;另一方面,也極大鼓舞了人心——最起碼全國老百姓可以知道,雖然國軍不斷丟失國土,但是八路軍卻收復了很多國土,說明抗戰還是充滿光明前景的。

而且雖然做了旅長,但是王震依舊不忘身先士卒。在杏樹嘴戰鬥中,日軍為了給八路軍點顏色瞧瞧,於是動用了「絕活」——毒氣彈。

日軍用心歹毒,他吃准了八路軍武器裝備差,邊區政府窮,肯定不會有化學武器的防禦工具,於是用毒氣彈來對付八路軍。王震為了鼓舞士氣,竟然冒著鬼子的毒氣,沖入日軍陣地。

這一番衝擊,也讓日軍變得戰慄起來:日本本以為八路軍看到毒氣彈,肯定全都會嚇跑了,沒想到八路軍還真敢迎難而上發動衝鋒。最終,日軍士氣低迷,戰線崩潰,我軍取得了一次大勝。

5、

1939年,蔣介石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此時日本人不斷誘降蔣介石。

而蔣介石也覺得日本人不可怕,人民軍隊的發展太快,那才叫可怕。於是蔣介石一方面在抗戰方面仍舊保持著積極態度,當然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另一方面,他竟然出動了軍隊包圍陝北,打算對延安的經濟來個大封殺。

在如此緊急狀況之下,延安方面自然要高度重視了。

延安方面經過考量,認為包圍邊區的部隊,應該具備兩個特點:一個是部隊規模別太大,否則分散抗日力量,另一個則是戰鬥力要強,這樣才能保障邊區安全。

最終,王震的部隊被選中,他得以帶領部隊返回陝北。

蔣介石對陝北的方針是圍而不攻。老蔣覺得陝北地區的經濟規模脆弱,因此,只要封鎖陝北的物流,不愁陝北方面不崩潰。

而對於老蔣的惡毒手段,王震奉命帶領部隊開始了南泥灣大生產運動。這期間,王震的部隊一方面要和國軍的部隊打防禦戰,另一方面則需要進行農業生產。但是即便如此,王震的部隊還是完成了生產和戰鬥這兩個大任務。

陝北大生產的消息,也傳到了海外。於是有海外的記者專門來陝北採訪。有外國記者甚至表示:這旅長的手,和農夫的手一樣,長滿了因為農耕而產生的老繭。

6、

王震的一生,有過「三次長征」。

第一次長征是發生在紅軍時代。這時期,王震跟著紅六軍團從湘贛蘇區走到了陝北。

第二次長征則發生在1944年。這一年,日寇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納粹德國也瀕臨敗亡。對於反法西斯盟國來說,這一年可以用形勢一片大好來形容。不過,遠東戰場的局面卻依舊嚴峻:由於日軍的臨死前的反撲異常瘋狂,國軍依然存在潰敗。

這一局面,讓延安的毛主席不得不重視。於是毛主席和幾位其他領導經過研究,決定成立八路軍南下支隊,在華南地區建設根據地。其中,王震為支隊司令員。

王震就這樣帶著支隊的將士南下建設根據地。不過,這一路上,日寇和國軍的封鎖線就多達一百多道。這番奔波,王震的部隊一共奔襲長達兩萬多里。因此,毛主席將這一事件,稱之為第二次長征。

第三次長征則發生於解放戰爭期間。當時是1949年3月,距離新中國的成立,只有七個月的時間。不過,此時,西北地區的局勢依舊是讓我方最為覺得糾結的。

——因為此時,我軍在華南戰場上,處於渡江戰役的前夜,對於渡江戰役的勝利,我軍胸有成竹;西南戰場上,四川軍閥其實歷來和老蔣貌合神離,也容易對付;唯獨西北地區,我方的群眾基礎較差,並且當地環境特殊,而且,胡宗南和馬步芳等軍閥此時也擰成一股繩,想來對抗我軍。因此,解放西北需要早做準備。

王震於是主動請纓,擔負解放西北的任務。而由於王震部隊作戰勇猛,讓新疆的地方決策者意識到了只有和談才有前途,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王震在此期間,率部多次奔波,還曾率領軍隊翻越雪山。

這期間的艱難困苦,可謂是第三次長征。

王震大軍進入新疆以後,率領解放軍的將士在新疆進行生產建設,極大推進了新疆社會的生產進步。1954年,新中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此時,鐵道的建設則成為重點工作,王震當時被委任為鐵道兵司令,負責建設鐵道的工作。

1955年,王震被授予上將軍銜,並在第二年被調任為農墾部的部長。不難理解,這項任命,與他在新疆的建設成就是息息相關的。

7、

而在王震革命道路上,毛主席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兩人的關係也是極其密切的。

——在1925年的時候,當時的王震還是一名鐵路工人糾察隊隊長。由於接到送毛主席前往長沙的秘密任務,兩人曾有過一次短暫相處。

當時的毛主席就語重心長的教導過還是小戰士的王震:「當革命者要付出而不是索取。既然做革命者,就要準備付出一切。」

而此後的王震,也是一直將這句話當成座右銘,激勵著自己前行。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是毛主席與王震之間的交情進一步升溫的時間段,當時王震領導的游擊隊在瀏陽一帶多次阻擊敵人的進攻,鞏固了我黨的湘贛革命根據地。毛主席看到曾經青澀懵懂的少年,進步如此迅速,內心也是極其欣慰的。

1947年,蔣介石命胡宗南集結25萬軍隊對陝甘寧邊區進行重點進攻,一度逼近延安,而此時的王震則臨危受命接到了拱衛中央的任務。

當時在前線的王震,十分擔心毛主席的安全,尤其是聽到毛主席還沒有撤離出延安的時候,連夜率領軍隊來到毛主席住處。

看到王震後,毛主席十分高興,連忙問他:「最近身體怎麼樣。」王震回答道:「很好沒有問題,我只擔心你的安全。」毛主席聽到這番話,笑著說:「有你王鬍子(王震外號)在,我毛澤東安全的很呢。」

從這番簡短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毛主席與王震之間的關係有多親密,王震可以不顧一切的去保護毛主席,而反之毛主席也一直義無反顧的選擇信任王震。

在建國後,有一次王震去毛主席住處,被警衛員攔住要求交槍,這是硬性要求,其實是無可厚非的,當時誰見毛主席都是不准帶槍的。

但毛主席見到後連忙說:「不用攔他,王鬍子是不會害我的,他只要不拿原子彈,什麼武器都能帶進來。」

當然,毛主席之所以會這樣講,王震性子比較剛烈,怕雙方引發衝突是一個原因。但是我們也不可否認這是毛主席對王震的一種信任。

毛主席對王震信任,也是因為他充分了解王震的人品。

——1964年,毛主席曾去十三陵觀看軍事表演的時候看到王震瘦了,詢問原因。王震則回答道:自己腸子不好。聽到這番話後,毛主席則笑著回復道:「你王鬍子的腸子不好,可心好啊!」

1993年,王震因病情加劇,最終於廣州去世,享年89歲。而在王震臨終前,卻留下了兩個遺願:第一個便是將自己骨灰撒放在新疆天山;第二個捐獻出自己的眼角膜。

新疆是自己的最後一站,他對於那裡的人民有著說不出的親切。而捐獻出眼角膜則是他對於國家最大的貢獻。看到這,我們或許不難理解了,毛主席之所以看重王震絕不是因為他能力強,他的品質,他的無私也是主要原因吶!

8、

有志不在年高。這句話形容少年時候的王震很正確。因為少年時候的王震,雖然成長與艱難困苦的環境裡,但是,卻胸懷遠大的志向。

王震的敢於犧牲精神也是讓人深感讚嘆的:1927年5月,在當時參加我黨,意味著站在了國民政府的對立面。這個選擇,意味著自己隨時隨地可能需要作出犧牲。但是王震沒有絲毫的畏懼。

這種敢於為了實現自己的追求和目的而視死如歸的精神,貫穿了王震的一生——紅軍長征時期,冒著敵人槍林彈雨依舊衝鋒;八路軍時代,迎著日寇的毒氣彈,依舊向敵人陣地衝殺,這些細節,其實都是視死如歸精神的體現。

當然,想成為像王震這樣的英雄,光是膽大還是不行的,還需要心細。

比如第二次長征期間,王震帶著有數的兵力和較為落後的裝備,需要突破敵軍一百多道封鎖線,從陝北轉戰到華南,這其中,王震的每一次決策都不能出錯,否則,都可能給自己的部隊帶來滅頂之災。

和第一次長征面對的只是國軍不同,第二次長征,王震面對著日寇和國軍的合力圍剿。但是,王震還是取得了勝利,完成了任務。這說明了王震心細——只有心細,才能做出正確科學的決策。

新中國成立以後,生產變得重要起來。其實,這期間,王震面臨的是新的長征——從帶兵打仗的將軍,轉軌成負責修建鐵路的鐵道兵司令,這個轉型需要長征。但是,王震再次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王震上將其一生為國為民,即便是臨死前想的依舊如何為國家,為人民盡最後一份力。我們中國正是因為有大量像王震上將這樣的人存在,才有了我們的如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