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部性教育日劇時,我想起了高中時代臉紅心跳地聊羞羞的事

青杏 發佈 2021-08-12T00:32:09.644496+00:00

文 / 李鈃瀅 在英劇《性教育》之後,我終於看到了一部與中國性教育困境類似,又或者說相對西方而言更加含蓄的東亞文化電視劇——《17.3關於性》。此劇從三個女高中生的視野出發,講述了她們在進行性、慾望、親密關係自我探索時經歷的故事。

文 / 李鈃瀅


在英劇《性教育》之後,我終於看到了一部與中國性教育困境類似,又或者說相對西方而言更加含蓄的東亞文化電視劇——《17.3關於性》。此劇從三個女高中生的視野出發,講述了她們在進行性、慾望、親密關係自我探索時經歷的故事。



毫無疑問,她們的探索並非是一帆風順,坎坷則成為了常態。在缺乏校內性教育的前提下,三個女生常常會有迷茫與不安的時候,靠著彼此的支持才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她們也有過意見分歧的時候,然後又會努力想辦法和好——在愈發了解彼此與自己的過程中,她們從懵懂逐漸成長為大人。


事實上,在觀看這部連續短劇時,我感覺自己回到了高中時代。每天放學,在繁重的學業生活之外,我會與好友三五成群地聊起那些羞羞的事情,臉色會因話題的尺度瞬間發紅,心情則激動又有點慌張。



|| 當性的煩惱,多如牛毛


女生的第一次發生在什麼時候呢?


這個問題,從劇名就已經知曉。據一項研究數據表示,大多數女性發生性關係的年齡,都是在17歲左右。那麼在本片中的三位女主角,就恰好處在這個春心萌動的階段;但她們對性的了解,卻是一知半解,甚至帶著一些偏見與刻板認知。



比如面對要不要發生性關係時,她們一方面會陷入「討好男生」的困境中,另一方面也會對「沒有慾望的自己是否是異類」產生質疑。至於自己的需要,卻沒有完全清楚。直到其中一個女主角,稀里糊塗去了男友家裡,遭遇了不好的對待後,才意識到性這件事,更應該是兩人在溝通前提下,再做好了安全措施才發生。


比如多元性向。當異性戀在社會占主流的時候,無性戀女孩在家長的認知中只是一個未來好老婆、好妻子的形象,雙性戀男孩會被同班同學嘲笑是「gay」。作為多元性別的他們,只能通過主動出櫃的形式,去獲得家人、同學的理解。



比如性病,當其中一個女主角因為性不小心生病了,那麼考慮到如何別人求助,坦誠自己的經歷,又不用承受蕩婦羞辱,則是一件忐忑、令人慌張,又極其需要支持的事情。慶幸的是,她們一直守候著彼此。


比如避孕。當商店不賣保險套給中學生,學校老師又不教導避孕知識,學生只能因為自己的意外,付出了一個代價——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她就要承擔起育兒的責任,還因為懷孕被強迫退學,生活隨之陷入一片迷茫中。


比如家長對性的抗拒態度。當家長一方面從不談性,另一方面卻偷偷用著電動棒,無疑是對小孩而言帶來一個巨大的衝擊。直到她們主動與家長對話,分享自己對性議題的看法,才知道家長一直以來的擔憂,兩代人的隔閡才由此得以和解。


這三個女孩,遇到的就是上述種種問題。這同樣也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從不了解性,也不知道如何出櫃自己的性向,對去做性病、懷孕的檢測更是趨之若鶩,害怕苛責無法跟別人傾訴,直至有天被其他人發現,秘密才需要找到一個安放之處。


慶幸的是,她們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時不時有矛盾,偶爾也會講出一些帶著負面評價的言論;可獲取到性的知識後,她們的態度又會迅速改變,為自己的過錯道歉,再更好地支持彼此,從而解放自己對性的束縛。



|| 從劇情到真實生活,社會支持仍然缺乏


不過,當我看完這部劇之後,除了感慨女生們最終得以成長,另一個問題卻在腦海中跳出來:在故事的結尾中,她們雖然都獲得了與性相關的信息,但為什麼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走得如此艱難呢?


這個問題,實際上指向了劇中沒有明確的一個話題,就是當下的性教育,缺乏了一系列的社會支持:既沒有專門講述性教育的課程,又無法在圖書館中找到相關的書籍;即使在劇中出現對此議題非常了解的生物老師,但師資明顯不足。



比如在「避孕」這一集中,當學校的老師知道有女學生懷孕後,考慮到學校的名聲以及校園風氣,選擇直接放棄了這個明明成績很好、有希望進入好大學的學生,讓她退學。至於女生的未來發展,學校沒有任何預備方案,也對性教育完全沒有重視。


除了校園環境不夠性別友好,缺乏了性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個體在原生家庭中,也同樣無法獲取有用信息。當電視劇出現了有性的場面時,家長只會迅速轉台,直接對這個話題避而不談,甚至是恐嚇自己的小孩,警告她不要過早發生性關係,卻從來不會主動傾聽小孩的感受,又或者詢問他們的需求。


因此,在原生家庭與校園環境中,都缺乏一個可以談性說愛的安全空間,那麼這些年輕的高中生們,只能選擇自我探索。雖然這三個女主角,最終還是獲得了很多與性相關的知識;但在劇中另一些自我探索的男孩,則是選擇了以A片為標準,只學會了玩弄女性,忽略了平等、尊重與溝通的重要性。



更難受的是,這部短劇顯示的不僅是日本遇到的問題,同樣也出現在當下的中國。雖然2020年10月17日,在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第一次出現了「性教育」這個詞,並強調了「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這次「性教育」成功出現在法律上,離不開一直推動性教育學者劉文利的努力。但她面對媒體卻坦言,為了讓更多學校使用她主編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曾經找了很多學校校長,卻被他們提議把「性教育」換成「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等。


這如此「談性色變」的狀態,等在教材真的在學校應用時,就遭到了家長的抗拒。在2017年的時候,曾有家長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北師大的性教育課本「尺度大」,隨後經過營銷號斷章取義,導致了教材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收回。


如今到了2020年,好消息雖然已經傳來,但性教育能否之後成功落地,可以不被校方猶豫是否改名字,不被保守的家長舉報,還難以確定。更重要的是,性教育不能只給學生了解身體,還應該拓展到多元性別教育、性別平等教育,讓學生能夠從生理到心理都能找到認同感。


我不希望在未來,年輕一代只能從電視劇中了解性教育的信息。畢竟,日劇中三個女主角,正是曾經迷茫、時至今日對性還有很多不解的我們,曾因性、性彆氣質、親密關係都或多或少經歷了不好的事情,或許無法像女主角們一樣都能迎刃而解,甚至早已留下了心理陰影。


因此,在那些糟糕的狀況發生之前,我們更需要保證性教育在社會支持上的完善,讓個體真正有權利,且自由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