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膝關節隱患:膝關節畸形,如何預防膝骨關節炎侵襲?

風濕免疫科趙劍醫生 發佈 2021-08-12T01:27:31.018364+00:00

膝關節作為人體結構最複雜、負擔最重、活動最頻繁的關節,可謂多災多難,經常受到膝關節創傷、膝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多種病患的侵犯,尤其是膝骨關節炎,在中老年人人群中十分常見,所謂「人老先老腿」,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受到膝骨關節炎的侵犯。

膝關節作為人體結構最複雜、負擔最重、活動最頻繁的關節,可謂多災多難,經常受到膝關節創傷、膝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多種病患的侵犯,尤其是膝骨關節炎,在中老年人人群中十分常見,所謂「人老先老腿」,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受到膝骨關節炎的侵犯。膝骨關節炎源於軟骨的退行性病變,外傷、肥胖、慢性勞損等都是發病誘因,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膝骨關節炎和膝關節畸形也有親密關係!

O型腿與X型腿這樣的膝關節畸形是如何發生的?


說到膝關節畸形大家會聯想到什麼,羅圈腿?日本兵?潘長江在電影《舉起手來》中飾演的日本兵,可是帶給我們不少歡笑,並且在劇中上演了一幕「O型腿」到「X型腿」的矯形,讓人啼笑皆非。與膝關節炎關係密切的膝關節畸形,主要指得就是O型腿和X型腿,O型腿就是我們常說的羅圈腿。

膝關節畸形體現在下肢力線不良,下肢力線指得是髖關節中心、膝關節中心和踝關節中心的軸線,人在站立、行走時,重力就沿這條線往下傳遞,O型腿和X型腿的人和健康人相比,下肢力線在膝關節處發生了較大偏移,重力的傳遞也跟著偏移,膝關節在運動過程中受力也發生改變,就容易導致損傷發生。


膝關節畸形是如何發生的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那就出生後的嬰兒似乎都是O型腿!這其實是正常的,嬰兒因為在子宮內長期雙腳內彎,出生後就有膝內翻現象,通常在1~1.5歲開始走路時逐漸變直,在三歲左右又開始轉變為膝外翻,直到7歲左右再恢復正常。所以,嬰兒在成長過程中會有一個膝內翻——力線正常——膝外翻——力線正常的過程,在這個正常範圍內,家長不必過於緊張。

而膝關節畸形真正高發的階段,則是在青少年。青少年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如果不注重站姿、坐姿、走姿或運動不當,比如走路外八字、稍息姿勢站立、經常盤腿坐、經常跪坐、蹲馬步或下蹲鍛鍊姿勢不當等,膝關節受到向內或向外牽拉的力量,時間長了就會引起支配膝關節的肌肉力學失衡,關節發生移位,從而導致膝內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的發生。

而除了生長發育這個原因以外,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及其他代謝性骨病、骨骼發育不良、膝關節創傷、感染等原因,也可能引發膝內翻或膝外翻畸形。


膝關節畸形除了影響美觀,這些危害也要重視!


膝關節如果出現膝內翻或膝外翻畸形後,首先就會影響美觀!尤其是女性,女性天生就比男性生理性外翻明顯,在青春期發育過程中就更容易出現膝外翻,也就是X型腿。出現畸形後,首先看上去就很不美觀,此外畸形會導致側面看上去腿短,走路時因為平衡還容易形成鴨子步等,都會影響美觀。不過,與健康方面的危害相比,美觀上的影響倒是輕的了。


膝關節內翻或外翻畸形,主要危害包括:


  • 影響心理健康——右膝關節畸形的人,因為腿部形態或走路姿勢的影響,容易受到別樣的眼光,可能會對生活、工作甚至情感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
  • 影響身體穩定——膝關節畸形的人,因為下肢力線不良,腿部骨骼受到影響發生偏移,行走時與正常人相比穩定性較差,進而會影響到脊柱,導致全身骨骼關節的組合角度發生偏移,影響整體穩定性。
  • 引發諸多疾病——膝關節畸形的人,因為受力錯位膝關節發生偏移,膝關節周圍軟組組形態發生改變,膝關節關節面受力不均,就容易引發內外側副韌帶損傷、髂脛束綜合徵、髕骨關節疼痛綜合徵,嚴重的患者還會發生膝骨關節炎。

我們今天重點說的是,膝關節畸形會導致膝骨關節炎。膝關節畸形會導致膝關節發生偏移,關節面的間隙也會出現一邊狹窄的情況,在從事運動時,膝關節受力也就會偏向狹窄的一側,不用說就知道,狹窄一側的關節軟骨更容易發生磨損。當膝關節軟骨磨損到一定程度,露出軟骨下骨端直接摩擦,機體就會代償性的長出骨刺來恢復關節的力學穩定,長出的骨刺如果刺激到周圍組織,就會產生疼痛症狀,同時,磨損脫落的關節軟骨碎屑充斥在關節腔內,可能誘發炎症反應,產生膝關節紅、腫、熱、痛的症狀,這就是膝骨關節炎。


中老年人需警惕膝骨關節炎,膝骨關節炎也可導致膝關節畸形


有相關統計,骨關節炎在40~60歲人群中,發病率為10%~17%,到了60歲以後,這個數據就激增到了50%,而70歲以上人群膝骨關節炎發病率有多高呢,70%,也就是每10個七旬老人中,有7個患有骨關節炎,其中又以膝骨關節炎最為常見。

膝骨關節炎之所以隨年齡增長發病率激增,和膝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有關係。我們的身體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衰老,軟骨也不例外。關節軟骨在20歲以後,其成分就逐漸發生改變,導致其彈性下降、脆性增加,吸收震盪的能力下降。關節軟骨代謝所需的營養,來自於滑膜組織分泌的滑液,滑液還起著潤滑軟骨的作用,滑液的成分也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化,就會導致老化加劇,並且導致軟骨耐磨性下降,綜合起來,就導致關節軟骨更容易磨損、破壞。


有研究顯示,在40歲以後,幾乎90%的人都存在關節軟骨退變的現象,只不過,除了軟骨退變以外,膝骨關節炎的發生還和體重、運動量、創傷、感染、畸形、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係,因為個體情況的不同,並不是每個膝關節軟骨發生退變的人,都會表現出臨床症狀,即便如此,膝骨關節炎仍不容忽視,據統計,我國膝骨關節炎患者超過5000萬人。

前面我們說了,膝關節畸形容易導致膝骨關節炎,實際上,膝骨關節炎在病情進展過程中,同樣可以導致膝關節畸形。膝骨關節炎發生源於膝關節軟骨的磨損、破壞,進而引發骨質增生和炎症發作,關節軟骨發生破壞的位置不會是剛好的均衡的,破壞偏向一側那關節一側間隙自然也會狹窄,膝關節也會向一側漸漸偏斜,久之就會出現內翻或外翻畸形。


除此之外,導致膝骨關節炎發生的肥胖、創傷等因素也可導致膝關節畸形。體重越大的人,關節受力越大,關節受力不平衡也更容易發生,久之就容易導致膝骨關節炎,也容易導致膝關節畸形。膝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等軟組組的創傷,會導致膝關節穩定性下降,一方面容易導致軟骨損傷,另一方面容易發生關節移位,可誘發膝骨關節炎和膝關節畸形。

所以,對於膝關節畸形的患者來講,我們要積極預防膝骨關節炎。而對於膝骨關節炎患者來講,也要通過積極藥物治療、物理治療、自我治療,來控制症狀、延緩病情進展,預防膝關節畸形發生。


膝關節畸形者如何保護膝關節,免受膝骨關節炎侵害?


01 / 矯正


通過閱讀上面的內容,我們已經知道膝關節畸形不僅僅是不好看,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隱性的威脅,所以務必要引起重視。膝關節畸形有輕重之分,對於輕症的非病理性膝關節畸形,可以採取非手術性的矯正方法,比如通過一些鍛鍊來調整相應的肌群,或者採用器械矯正,來平衡身體肌力、恢復膝關節的穩定結構。對於重症的非病理性膝關節畸形,則可能需要通過手術來矯正,病理性的膝關節畸形則不能盲目矯正,需要結合原發疾病進行治療。無論是矯正還是治療,都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02 / 維持正常的體重


體重過大,會造成膝關節長期負荷過重,膝關節因為其特殊的結構,每增加一分體重,髕股關節面受到的負荷成倍增加,更容易導致關節軟骨磨損。對於膝關節畸形的人來講,體重越大,膝關節受力不均的情況就越嚴重,關節移位也會越嚴重,就會導致畸形迅速發展,且容易發生膝骨關節炎。

03 / 改變運動習慣


對於有膝關節畸形的人群來講,要更小心膝關節炎的危險因素。首先是要減少劇烈運動,比如打籃球、踢足球、打網球等經常需要扭轉膝關節發力的運動,避免關節創傷發生;其次,要避免久站、久坐、久蹲以及長期搬運重物等容易造成膝關節勞損、營養不良的運動或姿勢,避免膝關節老化和損傷加劇。

04 / 適當運動


膝關節畸形者,可堅持相應的鍛鍊來矯正膝關節畸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抗阻訓練,即通過手、膝對抗,來鍛鍊膝關節內側或外側某一側的肌肉。要預防膝骨關節炎,患者更需要堅持規範的鍛鍊,考慮到畸形的存在,最好在膝關節無負重或低負重的狀態下來鍛鍊肌肉,比如坐姿抬腿、仰臥交替抬腿等,體育鍛鍊的話,以散步、游泳最好,運動舒緩且時間不可太長。

其實,膝關節畸形很多人都有,只不過一般要到肉眼可見的明顯狀態時,才引起人們的重視。有膝關節畸形不用慌,輕微的下肢力線不良可能人人都有,大多數並不會引發不良反應,但如果合併體重肥胖、經常劇烈運動、經常從事重體力活的話,就要注意膝關節的保護,要遠離這些危險因素,同時採取適當的鍛鍊,來消除隱患,避免膝關節損傷、膝骨關節炎發生。對於膝關節畸形比較明顯的患者,可能在久站、久走後都會膝關節酸痛,這時候要及時就醫,根據醫生評估建議進行矯正治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