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梅PK清華副教授:不要站在高樓上,傲慢地指著大山

天空樹 發佈 2021-08-12T01:46:29.216009+00:00

文 | 劉娜來源 | 閒時花開她說,我們要鬆弛下來,要發現孩子的喜愛,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要引領孩子發現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而她說,我們必須拼了,要不停地刷題,要死記硬背,要用填鴨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貧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廈大和川大。

文 | 劉娜

來源 | 閒時花開


她說,我們要鬆弛下來,要發現孩子的喜愛,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要引領孩子發現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

而她說,我們必須拼了,要不停地刷題,要死記硬背,要用填鴨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貧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廈大和川大。


她們,一個是清華大學副教授,一個是華坪女中的老校長。


她們,不僅僅是她們,也是撕裂的我們。


集體的迷茫


為人父母,我們到底要怎麼教育孩子?


管得多了,是專制,是控制,是裹挾,是情感綁架,是過度期待。


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的施虐,最終招來叛逆和控訴。


管得少了,是敷衍,是潦草,是無為,是放任自流,是不負責任。


是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輸在一條條起跑線上,難免在比較中重返焦慮


圖片來源:電影《歲月神偷》


「看新聞說,又有學生自殺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健康和心理,馬上就檢討自己是不是管得多了。


又看新聞說,大學生遍地都是,不讀大學工作都找不到,馬上就想到自家熊孩子的成績,又覺得必須狠狠管。」


這是我在後台經常收到的高頻率留言,應該道出了很多老父老母的心聲。


這樣的心聲,讓我想起前幾天引起廣泛熱議的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老師的一個演講。



演講的爭議


劉瑜老師那段 42 分鐘的演講,我看了不下 5 遍。


她演講的原題目是《不確定的年代,教育的價值》。


這個瀰漫著嚴謹生硬學術氣息的標題,被自媒體改為《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後,迅速大火。


標題多重要,由此可知道。


演講中,劉瑜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


不確定年代裡,對教育的普遍焦慮,成了這屆父母都非常確定的事情。


當學歷和技能,成了好工作和高薪酬的象徵,所有家長都被一根無形的指揮棒,趕到了軍事競賽的跑道上。


看誰成績好,看誰會的多,誰就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劉瑜老師的演講


你的孩子 10 點睡,我的孩子 11 點睡,他的孩子 12 點睡。


你上 2 個補習班,他上 4 個補習班,我上 8 個補習班。


最終,我們的孩子在一路設計和要求中,考上了大學。


卻不知道自己熱愛什麼,要幹什麼,為了什麼。


徹頭徹尾地成了空心人。


甚至,有的還沒有考上大學,就跌落進抑鬱和自殺的深淵,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為了讓更多人從唯分數、唯名校、唯成功的焦慮中跳出來,劉瑜老師自我調侃了一番:


我家孩子以後就開個奶茶店就得了,不行開個煎餅店也行。


在她看來:


為人父母,與其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讓孩子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跟隨自己內心的熱愛。


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過上自己想要過上的那種人生。


實話實說,劉瑜老師的這個演講,我覺得還是挺有道理的。


如果非要挑點毛病的話,就是她拿自家孩子當例子,說「孩子可以去賣煎餅和奶茶,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的調侃,有點過了。


而後來,自媒體的渲染傳播,恰好抓住並放大了這一點,也擊中了很多老父老母的焦慮。


以至於後來,因為這個演講,網上明顯出現兩派爭論:


挺她的 VS 罵她的。


相比前者,後者的聲音更響。


爭論觀點,概括如下:


劉老師,您是清華大學的副教授,您全家都是清北博士,您女兒在清華附小讀書,你竟然說你家孩子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請問,您對普通人是不是有什麼誤解?


現在哪個學校不是用成績和分數說話?


作業做不完,成績上不去,領導苛責老師,老師傳達家長,家長必然要焦慮地批評孩子,怎麼可能從軍事競賽的跑道上下來?


為人父母,我們倒是想給孩子鬆綁,讓他/她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當個無憂無慮、歡天喜地的少年。


但是,如果他連大學的門兒都摸不著,將來一日三餐沒有著落,一年四季顛沛流離,又拿什麼支撐自己的熱愛和夢想?


簡而言之,言而總之,反對劉瑜老師的網友認為:


劉老師這個演講,道理說得都對,但並不接地氣兒。


其結果,不僅沒有緩解這屆老父老母的焦慮,反而讓更多人在憤怒和羞愧中,變得更加焦慮。


為什麼,一個教育精英,一位堂堂清華大學的副教授,一名曾用學術和文字影響了很多人的公共知識分子,因為這樣一個演講,遭到了這樣的圍剿和質疑?


當想到張桂梅老師和大山里那些女生的故事後,我也找到了背後的真相。



底層的死磕


63 歲的張桂梅老師,剛剛被中宣部評為了「時代楷模」。


儘管,這並不是一個寬容的時代,但選張桂梅老師為「時代楷模」,我想沒有人能提反對意見。


拿命教書的張老師,堪稱這個時代的良心。


她盛年喪夫,無兒無女,把自己嫁給貧困山區,把貧困孩子當自己的孩子。


以超過 90% 的升學率,將 1800 多名雲貴山區的女孩,送出大山,送到高校,送抵這些孩子父輩們無法企及的平台和軌道。


在接受採訪時,張桂梅老師坦然道出的這些細節,是另一類孩子接受的教育常態:


每天凌晨 5 點,她就像半夜雞叫的周扒皮一樣,督促姑娘們起床跑步晨讀。


從教室到餐廳,女生們都是跑步前行,3 分鐘到達,吃飯時間每頓只有 10 分鐘。


為升學率,老師們要狠心逼著孩子們不停刷題,見題型越多,死記硬背越熟練,大腦里儲存的知識點越多,考場上出現意外的可能越小。


「拼了,不停地刷題,人家說刷題對孩子們不好,但我們也沒有別的辦法啊。


不這樣,我們的孩子就去不了浙大、廈大、武大和川大。」


必須用不留退路的決絕和果斷,向著那個叫高考和大學的龍門,用勁兒一跳,奮力一躍。


不能有半點的鬆弛,不可有半點的懷疑,不許有半點的懈怠,不該有點半點的偷懶。


因為這是唯一改命的機會,也背負著一個家幾代人的希望。


只有苦苦奮鬥,考上大學,來到城市,才能擺脫父輩的貧窮和愚昧。


才能穿越風雨和疼痛,成為一個看起來不那麼艱難的普通人。


這是看多了苦難和偏見的張桂梅校長的偏執,也是背負很多壓力和重託的山村孩子的死磕。


這和劉瑜老師那場演講相左,甚至是背道而馳。


它未必就是正確的,但這不妨礙它就是一群群孩子的生存之本和拼搏信念,也構築起這個國家教育體系里,龐大且堅實的底座。


底層的焦慮執念。


精英的隨遇而安。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


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一個在高樓上,一個在深山裡。


一個試圖用道理安撫人心,一個在用行動詮釋焦慮本身……


圖片來源: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它們之間天壤地別的懸殊,揭示了當下教育 6 個殘酷的對比和真相:


對比的真相


▍底層 VS 精英


——你站立的地方,決定你說話的立場。


劉瑜老師,本科和研究生在人大,博士和博士後在美國,如今在清華任教。


丈夫周濂是人大教授,女兒就讀清華附小。


雖然,她也曾靠一路苦讀從江西縣城,來到首都北京,但她今天已經是學術精英,所接觸的圈子和人脈,是獲得諸多榮譽仍堅守大山深處,始終和貧窮和愚昧作鬥爭的張桂梅校長,還有以張校長為代表的那群人,無法比擬的。



縱觀教育界這麼多年的諸多爭端,其實爭來爭去,沒有任何共識可言。


不同的階層,勢必導致不同的處境;


不同的處境,勢必衍生不同的感受;


不同的感受,勢必形成不同的見識;


不同的見識,勢必催生不同的言行……



別人家一家子都是博士和教授,再不濟有很多礦產和房產。


咱們家都是勉強混個溫飽,買個房子都要分期 20 年的普通人家。


在教育孩子上能相提並論嗎?


不要看一個人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她站在什麼地方說。


因為屁股,很多時候,決定腦袋。


▍苦讀 VS 樂學


——所有的快樂學習,都是需要資本的。


劉瑜老師這次遭到熱議,和當年黃磊一眾明星談育兒經,遭到嘲諷一樣:


快樂自由和崇尚個性的教育,是需要金錢和資源加持的。



我們並非刻意誇大貧富差距和階層對立,但一定要看見這樣的真相:


你家境優渥,資源豐厚,才有資格和資本,讓你的孩子接受快樂教育和貴族教育。


這樣的貴族教育,是令人羨慕的,但並不具有普適性。


它屬於少數的精英,而不是大部分的底層。


窮人家的孩子必須隨大流吃苦頭,過五關斬六將,擠過獨木橋,歷經角逐和考驗,才能得到奮鬥的饋贈,拼搏的喜悅。


圖片來源:電影《純真年代》


▍活著 VS 自我


——當生計成為難題,個性也無所附麗。


「人必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這是魯迅先生在唯一的愛情小說《傷逝》中的名言,用在教育上也格外合適。


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你必須先殺出重圍,找到立足之地,才能談自我和尊嚴。


當然,每個孩子的尊嚴和夢想,都是難得可貴的。


圖片來源:電影《銀河補習班》


但現實的殘酷在於:


普通人家的孩子,你必須先用實力讓別人看見你,你的個性和熱愛,才有施展的空間和餘地。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窮孩子的自我和熱愛,都是歷經一路艱苦跋涉,才能走向開闊之地的重建和重塑。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沒有這種歷練,註定是要吃更多苦的。


圖片來源:電影《樹上有個好地方》


▍犯錯 VS 試錯


——有些人,錯一次就錯過了一生。


你隨便打開一本教育類書籍,只要看夠一頁,就會發現上面幾乎都在強調:


不要害怕失敗,不要恐懼犯錯,不要畏懼失誤。


為什麼這樣?


能出書的人,大都有了犯錯的資本和容錯的底氣,所以說這話時,才那麼寬容大氣。


但,我回想起自己的求學經歷,還有我的一些同齡人的命運,又發現:


對於有些人來說,一步錯,就是一生錯。


圖片來源:電影《獨自在夜晚的海邊》


我從農村考上大學,來到城市立足。


而我們老家村子的同齡人,不少人高考失敗後,輾轉流浪,四處謀生。


他們錯過了一場考試,也就弄丟了另一種人生。


他們的人生,也同樣是值得尊敬的。


但從機率上來說,他們的人生,比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同齡人的人生,大機率要苦很多,難很多。


國人為什麼把高考看得這麼重?


因為對於很多窮孩子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改命的機會。


圖片來源:電影《全城高考》


▍執念 VS 平和


——父母的階層,就是孩子的起點。


越是優秀的父母,越可能對孩子的教育平和。


因為,就算孩子勢不可擋地成為了一個普通人,也是一個起點很高的普通人,因為有父母在兜底。


就像劉瑜老師。


越是艱辛的父母,越可能對孩子的教育充滿期待。


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只有拼盡全力,才可能來到城市裡,和別人一起喝咖啡,成為一個看起來不那麼辛苦的普通人。


才能擺脫父母的命運和底層盤剝,在更公平更遼闊的平台上,實現一個家庭的換代升級。


就像張桂梅校長,還有普通的我們。



執念的人,之所以如此偏執,是因為沒有更好的路。


平和的人,之所以如此淡定,是因為還有其他選擇。


這無所謂對錯,因為父母的階層,就是孩子的起點。


▍跟風 VS定位


——精準定位的人,才最清醒。


教育專家怎麼說,自媒體作者怎麼說,對門鄰居怎麼說,都不如你根據自己真實的情況,做出因地制宜的決策。


我們家,我的孩子,我自己,這才是我們最該關注的事實和現狀。


圖片來源:電影《比海更深》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有多大勁兒使多大勁兒,有多大力使多大力。


能給孩子創造多少條件,就創造多少條件。


能抽出多一點時間陪伴,就抽出多一點時間。


能引領孩子走多遠,就引領孩子走多遠。


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是為人父母最大的責任,也是孩子最好的家教。


作為平凡人家的父母,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


我們沒有那麼多平台和資源,但該陪伴時,絕不偷懶;該引領時,絕不推責;該奮力一舉時,絕不錯失機會。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歡喜》


而作為普通人家的孩子,少年們也早晚會懂得: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公平的,學習也從來不是輕鬆的。


你想要得到更多尊重,創造更多價值,獲得更多自由,就要在一路跋涉中,走向更高平台,碰撞更大自我。


因為只有這樣,你才可能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這篇文章的最後,允許我套用劉瑜老師演講中,提到的一句話,和更多普通人分享:


不幸的人是一樣的,因為唯有奮鬥才能改變命運。


而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畢竟條條大路都通往羅馬。



願每個父母,都能定好自己的位,願每個孩子都能走好自己的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