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眼裡,這些名窯瓷珍居然不值一提

中國收藏雜誌 發佈 2021-08-12T02:48:02.602663+00:00

歲末年終是個回顧與展望同時進行的時間節點,其實也很適合談古話今。古人的生活態度,對今天的我們或許也有許多啟示作用。這一次,小編想請大家將目光投向一個玩出優雅與從容的時代——晚明。在第12期雜誌中,我們隆重呈獻的特別策劃「大約在晚明」可謂分量十足,大咖雲集。

歲末年終是個回顧與展望同時進行的時間節點,其實也很適合談古話今。古人的生活態度,對今天的我們或許也有許多啟示作用。

這一次,小編想請大家將目光投向一個玩出優雅與從容的時代——晚明。在第12期雜誌中,我們隆重呈獻的特別策劃「大約在晚明」可謂分量十足,大咖雲集。不難發現,個性鮮明的文人們愛玩、會玩,玩的花樣多,且有鮮明的好惡和獨到的見解。

對於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瓷器,他們一方面欣賞其釉色之美、裝飾之華,一方面卻嫌其「惡俗」缺乏古意;一方面如文震亨輩對於古窯新瓷語多嫌惡,一方面這些文壇巨擘卻又紛紛收藏古瓷,並以評鑑歷代窯器為時尚……如此「矛盾」的審美意趣,使得晚明瓷器的風格常常遊走於雅俗之間。

為此,我們邀請到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孫悅來為各位解讀晚明「博物君子」鑒瓷的觀點,以及他們在雅俗之間徘徊的矛盾心理。

文、圖 | 孫悅

史學界認為的晚明時代,通常是指明萬曆到崇禎時期(1573年至1644年)。而就陶瓷生產而言,嘉靖後期景德鎮御器廠的管理制度開始鬆動,新原料、新工藝陸續出現,進而影響到陶瓷器的器型特徵、裝飾風格等均有所改變。因此,陶瓷史上的「晚明」時代當從嘉靖朝開始。

明代晚期的瓷器生產取得重大發展變化,使得陶瓷器的藝術性大大增強。陶瓷,不僅僅是百姓的日常用物,其藝術價值也愈發受到重視。歷代古瓷珍品逐漸被博物君子視為古董雅玩,成為收藏鑑賞界的新寵。

宋瓷不被看好

宋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故宮博物院藏

此瓶即《長物志》中所說蓍草瓶。在晚明文人眼中,這些宋代瓷器都是「不宜日用」「不入品」的俗物。

晚明士大夫以品鑑賞玩歷代文玩珍品為好尚,產生了許多以此為內容的書籍專著,如《格古要論》《遵生八箋》《宣德鼎彝譜》等。其中,文震亨的《長物志》堪稱典型的代表作品。全書以園林建構為中心,用皇皇12卷的宏大篇幅全面論述、評析了晚明時代的時尚用器標準,內容幾乎涉及到士大夫生活的各個方面,可視為晚明士林的「百科全書」。

梳理《長物志》一書,其中提及陶瓷類文物20餘處,主要集中在卷七「器具」類。該卷所列各類器具50餘項,涉及到陶瓷類的用物包括香爐、香盒、箸瓶、筆格等17項。將這些內容梳理羅列,可以窺見陶瓷窯器在晚明士夫階層生活中的角色。

孫悅依據《長物志·卷七》內容統計製作的表格(部分)

表格中述及的種種瓷器,主要集中在官、哥、定、龍泉等宋代名窯,明代本朝只有明初的宣德窯出現多次。可見,此時的古窯器能入得士夫青眼者品類有限。且從這些評價來看,以文震亨為代表的晚明士林階層似乎對於這些陶瓷古窯並不欣賞,評語中多次出現「非雅器」「不如品」「不可用」等詞彙。

藏古之風日盛

文震亨的評價並非孤例。同是嘉靖、萬曆時期的士大夫李日華,在品評各類古物等次時也將白瓷、秘色青瓷、陶器列於最末等(二十三等),位在山海異味之後。還補充說,宣(德)、成(化)瓷器價格驟增,只不過是不登大雅的庸商俗賈哄抬炒作而已,將工藝精美的瓷器比作徒有其貌而位列三公的漢代名臣董賢。同樣,顧起元也在《客座贅語·卷八》中說:「鑑賞家以古法書名畫真跡為第一,石刻次之,三代之鼎彝尊罍又次之,漢玉杯玦之類又次之,宋之玉器又次之,窯之柴、汝、官、哥、定及明之宣窯、嘉靖窯又次之。」這些評語都表明,瓷器在晚明時代文人眼中還是「俗氣」之物,不符合士大夫階層追求「古」「雅」「真」「宜」的審美標準。

明宣德 青花團花龍鳳紋洗

故宮博物院藏

晚明士大夫認為,宣德、成化瓷器價格驟增,只不過是不登大雅的庸商俗賈哄抬炒作而已,但卻又樂於對其進行收藏。

但從另一視角來看,此時的古窯器已與三代銅器、古玉之類並列為古董雅玩而得以陳設於文人士夫的書房之中,則是不爭的事實。晚明文人也多有收藏、品鑑古窯器的詩詞章句。文震亨的祖父文彭便有書寫「仲夏新晴事事宜,定爐香熱海南奇」詩句的扇面來歌詠定窯香爐。明末的張岱也記錄了其叔父以五百金高價從項元汴處購得白定爐、哥窯瓶、官窯酒匜等物,並要求將這些古物「留以殉葬」,足見其對於古窯的珍視。

不僅宋代古窯備受青睞,明代窯器也成為價值不菲的藝術珍玩。萬曆時人沈德符所著《敝帚軒剩語》云:「本朝窯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古今之冠,如宣窯品最貴,近日又重成窯,出宣窯之上……至嘉靖窯則又仿宣成二種,而稍勝之。」文震亨在《海論銅玉雕刻窯器》篇中也承認了明代永樂瓷器不菲的經濟價值。這說明陶瓷器物在當時已經廣受市場的認可甚至追捧。

宋 定窯白釉刻劃花海水雙魚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晚明士大夫在品評各類古物等次時,將白瓷、秘色青瓷等排在「山海異味」之後。

明萬曆 青花人物圖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迎合文人品位

為迎合士大夫追求「古雅」的審美趣向,晚明瓷器的風格常常在器型或裝飾風格上追求古意,一些帶有仿古器型的瓷器在這時期大量湧現。明末藏書家姜紹書《韻石齋筆談》中記錄了制瓷名家周丹泉仿製「定窯鼎」的一則故事,說明「擬古」之風在明末的盛行。

嘉靖末年,蘇州名匠周丹泉路過收藏家唐鶴征家中,唐氏將自己收藏的定窯鼎爐見示,周丹泉以手度其分寸,再以「片楮」摹花紋。半年之後,周丹泉便依此仿製出與原作毫無分別的複製品。藏家唐鶴征嘆服之餘,竟以四十金的高價買下贗鼎。

這則故事表明周丹泉仿古技藝高超,也反映出這類仿古器物在當時備受推崇。至於故事中的「定窯鼎爐」是何面目,如今不得而知。項元汴的《項氏歷代名瓷圖譜》收錄了「定窯仿古文王鼎」一件,為我們展示了宋代定窯鼎的形制。項氏此書的成書年代一直備受爭議,一般認為是後世假託項元汴之名而作的偽書。僅以此件器物來看,這件三代青銅器的經典款式,宋代定窯中並無此類造型,倒是明代福建德化窯中常見有類似的器型……

項元汴在《項氏歷代名瓷圖譜》中收錄了「定窯仿古文王鼎」一件。

明 德化窯白釉雕刻獸面紋四足爐

故宮博物院藏

·························

文震亨在《長物志》里具體是如何給各種器物「打分」的?項元汴的定窯仿古文王鼎可能長啥樣?詳情敬請關注第12期《中國收藏》雜誌吧~

本文節選自

2020年第12期《中國收藏》雜誌

欲知詳情請移步微店購買當期雜

編輯:陳曦 校對:子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