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時,基本上就完全放棄了,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歷史啟迪錄 發佈 2021-08-12T03:07:21.679401+00:00

歷史上,劉備對孫權的局面,是打贏了也吃不下。所以劉備當時的局面是這樣的:夷陵之戰輸了,蜀漢和東吳還可以共同對抗曹魏,但是畢竟是輸了,比不去東征的情況要差很多;夷陵之戰贏了,他什麼也得不到,甚至很可能需要獨立對抗曹魏,這種情況比不去東征差得非常多。

歷史上,劉備對孫權的局面,是打贏了也吃不下。所以劉備當時的局面是這樣的:夷陵之戰輸了,蜀漢和東吳還可以共同對抗曹魏,但是畢竟是輸了,比不去東征的情況要差很多;夷陵之戰贏了,他什麼也得不到,甚至很可能需要獨立對抗曹魏,這種情況比不去東征差得非常多。劉備當時的局面,就不要去考慮江東,集中主力搞關中就可以了。

劉備在的時候出兵關中,劉備自己可以獨當一面,也不會將魏延當成偏將使喚,這樣還能多一個方面將領,假設黃權這時候冒出來,這樣劉備手底下能有好幾個獨當一面的將領。張飛未必會死,死了就算了,不死又多一個大將。這樣算下來,再不濟也不會比諸葛亮北伐更差,贏得關中的可能性要比諸葛亮高很多。

只要曹魏從淮南伐吳,劉備打江陵,吳國必亡。曹丕沒有聽信劉徹的建議,選擇觀望,結果最終什麼也沒撈到。而且孫權打贏後馬上對曹丕置之不理,曹丕顏面大失。劉備為什麼曠日持久在夷陵耗?就是等魏國出兵呢。但凡曹丕想立下點功業,就絕對會出兵的。君不見,司馬氏為什麼要伐蜀?就是為了立下蓋世功勳好篡魏建立晉朝。

失去一切的孫權很容易被江東豪門拋棄,但他必然不會坐以待斃。這樣江東首先爆發內亂的可能性會很高,易於攻取。同時,蜀軍原本是順流而下的局面,吳軍只能小心謹慎地應對,避免被蜀軍長驅直入。可是一旦蜀軍獲勝,大軍前出,那麼局面就會變成曹軍具有順流而下的優勢,蜀軍就需要小心謹慎地應對。奪取關中之後,劉備想打趙國就打趙國,想打楚國就打楚國,剩下的事就不麻煩了。

重點是趕緊招徠人才,這個時候會有很多人不遠千里、拋棄什麼荊州徐州青州揚州冀州幽州的一畝三分地來投劉備的。諸葛亮的隆中對說的很清楚,劉備的終極目標只能是興復漢室,關於舊都,所以,曹魏是主要的對手,只有先解決曹魏才能再解決東吳,這是劉備的政治正確,但劉備拿下四川和漢中以後就不這麼想了,還是想柿子挑軟的捏,跟江東又鬧了太多的不愉快,所以,打東吳基本上就完全放棄了諸葛亮的政治主張,所以,沒辦法,諸葛亮怎麼能留在身邊用呢,兩個人都尷尬。

劉備的失敗是註定的,可惜孔明精明一世也未曾料此結局,劉備當年桃園結義的目標是複製漢室,而其後居然將桃園結義的"義"字凌駕於"復興漢室"之上了,所以釀此敗局,東征只為關張復仇,所以興師於感情用事。

諸葛亮之所以輔劉備而不輔東吳甚至曹魏,其實是懷著士大夫報國(大漢)的決心而選定這個有著大漢皇室血統的梟雄(懦夫),本是想借著他的血統實現報國夢想,但畢竟劉備父子倆,其實二阿斗,可惜了諸葛亮的畢生才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