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的十八路反王,為何李淵能突圍而出?

歷史ab面 發佈 2020-12-12T09:56:12+00:00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朝末年七國紛爭,而統於秦,秦末楚漢相爭,又並於漢,漢享國四百年分為三國,最終三國又被司馬家的晉朝所兼并,天下再度歸為一統,但晉朝的統治並未持續太久,五十餘年後五胡亂華,中原大地再度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進入了長達百餘年的動亂時代,史稱南北朝。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朝末年七國紛爭,而統於秦,秦末楚漢相爭,又並於漢,漢享國四百年分為三國,最終三國又被司馬家的晉朝所兼并,天下再度歸為一統,但晉朝的統治並未持續太久,五十餘年後五胡亂華,中原大地再度陷入分崩離析的狀態,進入了長達百餘年的動亂時代,史稱南北朝。到了公元581年,北周丞相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建立了大隋,八年後隋軍南下攻滅了陳朝,天下再度一統,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國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但和西晉一樣隋朝也是一個短命王朝,隋文帝死後他的次子楊廣即位,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隋煬帝,在位的十多年間隋煬帝修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西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搞得天下怨聲載道,不僅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些隋朝官員也紛紛舉起義旗,在歷史小說和評書中這些農民起義軍的首領被稱為「十八路反王」。

李密,遼東襄平人,出身於大族遼東李氏,四世三公,他的曾祖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祖父是北周太保、邢國公,父親是隋朝上柱國、蒲山郡公,出身貴族之家的李密文武雙全、志向遠大,常常以救世濟民為己任,隋文帝開皇年間李密襲爵蒲山公,隋煬帝大業初年憑藉父蔭任左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因不被隋煬帝所喜,故稱病辭職,埋首讀書,成語「牛角掛書」說的便是他的故事。後與權臣楊素之子楊玄感相交,楊玄感起兵反隋時李密曾幫其謀劃軍事,楊玄感起兵失敗後李密又輾轉來到了瓦崗寨,並深得瓦崗寨主翟讓的器重。

在李密的輔助下瓦崗軍先後攻占滎陽和興洛倉,擊殺隋朝大將張須陀,伴隨著一連串的勝利,瓦崗軍聲勢日隆,李密在瓦崗軍中的聲望也與日俱增,而且自感不如李密的翟讓還把瓦崗寨主之位讓給了李密,當時的李密可以說是風頭一時無兩。不過到了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密在宴會上暗殺了瓦崗軍原領袖翟讓,引發內部不穩,瓦崗軍的軍事實力也因此遭到重創,次年李密越王楊侗的招安,並率兵討伐宇文化及,雖然取勝但損失慘重,後被王世充擊敗,無奈之下李密西逃長安投奔了李淵,公元619年因圖謀叛亂被唐軍所殺。

王世充,本姓支,氐族人,隋文帝開皇年間因屢立軍功被封為兵部員外郎、儀同三司,隋煬帝時被授為江都丞,兼任江都宮監,深得隋煬帝的寵信,後因平定叛亂有功被隋煬帝任命為軍事統帥,率軍平定各地的小股叛軍。公元618年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越王楊侗即位,是為皇泰主,王世充被封為鄭國公,與另外六位大臣共同輔政,後王世充又被提拔為尚書左僕射,總督監管朝廷內外各項軍務,獨攬朝廷大權。在領兵大敗李密後王世充被封為太尉,公元619年時又被封為相國、鄭王,同年四月廢皇泰主楊侗,自立為帝,年號開明,國號為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攻破洛陽,王世充率部投降,被流放蜀地,途中被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竇建德,隋末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人,是東漢大司空竇融的後代,家裡雖世代務農,但竇建德為人崇尚豪俠、重信然諾,深為鄉里所敬重,曾出任里長,隋煬帝大業七年在募兵征討高句麗之時因目睹兵困民苦,遂舉兵反叛,率部歸順東海公高士達,高士達死後竇建德自立門戶,先後擊敗魏刀兒、宇文化及、孟海公等,權勢日盛,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竇建德建立夏國,自稱夏王,雄踞河北之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救援王世充,竇建德率兵攻打虎牢關,為秦王李世民所敗,竇建德被俘,押赴長安後處死。

杜伏威,本名杜堯,字伏威,齊州漳丘(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年輕時窮困潦倒,常以盜竊為生,隋煬帝大業九年(公元613年)聯合輔公祏率眾起義,占領了江淮大部分地區,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向皇泰主楊侗稱臣,拜東南道大總管,冊封為楚王,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投降唐朝,授揚州刺史、東南道行台尚書令、江淮以南安撫大使、上柱國、吳王,並賜姓李氏,武德三年杜伏威大敗李子通,盡占江西之地,武德四年杜伏威再敗李子通,並將其生擒,獻俘李淵,此時杜伏威基本完成了江淮的統一,盡有淮南江東之地,並因功加封太子太保,位居齊王李元吉之上。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江淮軍在輔公祏的號召下,宣布脫離李唐獨立,輔公祏自稱皇帝,國號為宋,受其牽連杜伏威被罷官奪爵,籍沒家眷,最終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暴卒,死因不明。據《新唐書》記載杜伏威好長生藥,誤服雲母中毒而死,也許中毒是真,但如何中毒就不得而知了,後來李世民即位後為杜伏威平反昭雪,追封吳國公。

劉武周,出身於豪富之家,年輕時驍勇善射,喜好結交豪俠,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時劉武周應募投軍東征,因軍功被提拔為建節校尉,東征回師後劉武周遷任馬邑鷹揚府校尉,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劉武周趁天下大亂之機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自稱太守,依附於突厥,並被冊封為定揚可汗。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自稱皇帝的劉武周接受宋金剛「入圖晉陽,南向以爭天下」的建議,率兵兩萬南侵併州,大破齊王李元吉,席捲山西大部分地區。同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兵征討劉武周,屯兵於柏壁,並大破宋金剛,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劉武周圖謀逃回馬邑,事情泄露後被突厥所殺。

除了上述這幾位,隋末比較著名的起義軍領袖還有王薄、朱粲、李子通、蕭銑、李軌、徐圓朗、沈法興、林士弘等,但這「十八路反王」誰都沒有最終成功,天下最後落在了隋煬帝的表兄弟李淵的手上,那麼李淵的李唐究竟有哪些優勢呢,能最終從十八路藩王中突圍出去?

其一是把握了良好的起兵時機,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當時瓦崗軍在李密的帶領下已十分壯大,吸引了隋軍的大部分兵力,而且在起兵之前李世民率軍擊敗了號稱西秦霸王的薛舉,掃除了後顧之憂;其二是占據了地理優勢,李淵起兵後迅速占領了關中,關中是四塞之地,易守難攻,相對於其他起義軍來說李唐有著一個比較穩固的大本營,而且長安是隋朝的國都,是關隴集團的老巢所在,而李淵本人就是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因此更容易為人所接受;其三是手下人才濟濟,比如劉文靜、殷開山、唐儉、劉政會等,而且在戰爭過程中大批的名將紛紛加入,如屈突通、秦瓊、尉遲敬德、程咬金、李勣等,除此之外李淵還有一個大殺器,那就是他的親兒子秦王李世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