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明臣,楊士奇,通達之人必有謀微之處

朝史暮想 發佈 2020-12-12T04:58:17+00:00

大明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太子少師——楊士奇,明代前期著名的閣臣,入閣四十餘年,擔任首輔二十餘年,歷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數朝,為當時內閣「三楊」之首,亦是當世聞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楊士奇 但凡了解一些明史的朋友,對楊士奇這個名字絕不陌生。

大明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太子少師——楊士奇,明代前期著名的閣臣,入閣四十餘年,擔任首輔二十餘年,歷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數朝,為當時內閣「三楊」之首,亦是當世聞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但凡了解一些明史的朋友,對楊士奇這個名字絕不陌生。這位服侍過明初五位君主的老臣,在明清兩代都頗受好評。但一個人終究是複雜的矛盾體,拋開他身上的種種光環,楊士奇也是一個優缺共存的人。

家貧而不墮,寄下而不薄

楊士奇是江西泰和縣人。很多文章說楊士奇自幼家貧,父親早逝,母親改嫁,但楊士奇仍然堅持刻苦讀書,以致後來終於進入仕途。這段描述說對也對,但多少有些誤導輿論的嫌疑,似乎要為我們呈現一個底層學子通過自己努力,終成棟樑的勵志故事。

楊士奇的家鄉,有著極盛的學風。楊士奇的祖上,是出過進士的,所以嚴格來說他家算書香世家。即便是楊士奇的父親,也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文化學者,以教學為業,家中藏書頗厚。所以楊士奇家雖然不算是富甲一方,但起碼勉強有小康的標準。只是楊士奇父親逝世後,家裡的確陷入了困境,生活水平大不如前。

母親是改嫁了,當時的楊士奇大概三四歲的樣子。但不要小看了楊士奇的母親陳氏。陳氏的娘家其實也是當地有名望的望族,陳氏的伯父就是明初著名的大學者陳謨,如果不清楚這個人大家可以去查一下他的資料。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楊士奇父親逝世後,陳氏依舊非常注重楊士奇的學業,甚至不惜賣了家中僅剩的老母雞為兒子換書;同時我們也能理解了,為什麼陳氏帶著楊士奇能夠輕鬆改嫁,且楊士奇的繼父後來還做到了德安府同知。

很多人會用大量筆墨來渲染楊士奇在繼父家,偷偷做了神主牌位來祭祀楊家先主這個故事,以此來說明楊士奇不忘本。也因為這件事,楊士奇的繼父恢復了楊士奇的「楊」姓,並覺得孺子可教,大力培養楊士奇。

這個故事是沒什麼問題,但講這個故事的人刻意隱去了很多細節。

第一,楊士奇母親改嫁的時候,楊士奇的年紀不超過六歲。這麼小的年紀,對生父的很多事情其實是印象模糊的。甚至說如果好好教導,楊士奇以後在認知上是能夠認同繼父家族的;

第二,楊士奇之所以造神主牌位祭祀,是因為繼父家不允許楊士奇去祭拜繼父一族的先祖。這個可以理解,因為楊士奇終究算是外姓旁人。

所以楊士奇感受到了失落,於是母親告訴了楊士奇是楊家人這個事實,故而楊士奇偷偷造了神主牌位祭祀。

第三,按照當時泰和的風俗,改嫁女子帶前夫孩子過去,孩子改姓繼父之姓是很正常的,對於楊士奇並沒有絲毫的侮辱或者輕怠意味。甚至楊士奇當時在繼父的幫助下,已經進入了當地最好的學校開始啟蒙教育。

所以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知道,楊士奇自己要認祖這件事,是機緣巧合之下發生的,並不是一個四五歲孩子發於對親生先祖的認知而刻意去祭拜。同時楊士奇的繼父對楊士奇照顧有加,並且一直都在盡力培養他。

但不論繼父如何照顧,楊士奇的幼年生活終究是在寄人籬下的日子中度過。更何況繼父後來因受牽連丟官罷職,所以楊士奇很小的時候就懂得如何看人眼色行事。這個不是缺點,而是生活環境磨練的生存技能。而這項特質,無疑為以後楊士奇混跡朝堂,提供了諸多助益。

楊士奇其實有過兩次科舉的經歷,但是都落敗了。當然,這個不是說楊士奇能力不行,很大程度上和當時泰和流行研究《易經》有關。再者從洪武六年到洪武十五年這個期間,朱元璋是停止了科舉取士的。

後來楊士奇就開始了遊學和做老師,期間磕磕絆絆,一直到了他三十七歲那年。

以建文順勢,以永樂乘勢

楊士奇三十七歲時,建文帝要找人修《太祖實錄》,有人便推薦了以史才出名的楊士奇。按理說這個事情是官方的政治任務,怎麼會從民間找人來修?有人就說,那是因為朱元璋殺的人太多,文官集團都不願意幫他說話。朝廷沒法子,只能從民間選人。

這個說法你聽聽就好了,因為完全是在胡扯。但楊士奇能夠進入翰林院當撰官,也是有一定的機緣在裡面。

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後,大量重用南方世族文人,提升文官集團的政治地位,進一步打壓大明的開國功勳集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南方文官開始得到重用。這可以算是建文帝當時推行的用人基調。

而推薦楊士奇去修史的人叫王叔英。洪武時期最高也就做到了縣令,建文年進入了翰林院。而王叔英是浙江黃岩人,他有一個非常要好的至交,叫方孝孺。

所以有這層關係在,我們可以知道楊士奇能夠進入翰林院,說到底還是迎合了建文帝要建立自己嫡系班底,重用南方文人的政治趨勢。

楊士奇也是當時為數不多沒有走科舉路線而入朝為官的南方文人。

緊接著,就是鼎鼎有名的「靖難之役」了。朱棣打進南京城之後,楊士奇是屬於當時第一批向朱棣「歸附」的建文舊臣。

我這裡沒有埋怨楊士奇其心不忠的意思,只是多少會有些好奇。畢竟方孝孺,王叔英等人,最後都選擇了和朱棣死磕到底,而楊士奇卻能輕易地轉變自己立場。因為說到底,他屬於建文朝的受益者。

後來我在其他的地方無意間看到了楊士奇的幾篇文集,言語間都是事君,治民,盡職之詞,再對比後來朱棣用楊士奇,解縉等人時的委以重任,我似乎明白:這其實是年輕的文官後輩與作為新君朱棣之間的一次雙向選擇。

對於朱棣而言,他靖難成功,依靠的他身邊的武將集團。這批人在朱棣成為皇帝之後,自然是屬於核心團隊的。但治國依靠武人是不行的,需要大量文官的參與。朱棣同樣需要組建自己的文官班底。

那些幾十歲上了年紀的文官,要麼是建文帝的死忠,要麼就是洪武年留下來的老油條,唯有翰林院這批三四十的年輕後輩,是最容易被朱棣洗腦和掌控的。

同樣的,像楊士奇等人,如果按照朝廷正常的升遷途徑,要熬到位極人臣是很難的。而楊士奇的觀點中,在忠君報國這件事上,明顯是以事論而非以人別的。什麼意思,就是誰坐在皇帝的位子上,我就給誰幹活,反正做的工作都是為百姓謀福,反正你們誰做皇帝大明依舊是大明。

從後來朱棣正式建閣,讓楊士奇,解縉,黃淮等官階低下的文官入閣參預政務來看,除了需要政務顧問的因素外,多少有為這些年輕後輩刻意創造晉升途徑的意味在。

於是野路子出身的楊士奇,成為了內閣中唯一一位非科舉上位的閣臣。至此,也就開啟了他參政議政的官宦生涯。

善揣意達情,嘆奉君好權

聊聊楊士奇做官的事情吧。

永樂年,楊士奇沒什麼大的出彩,因為牛人太多,皇帝鋒芒也太盛。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朱棣是一個非常獨斷專行的人,而且馭下頗嚴。這和朱棣極強的權力欲有關,畢竟是在戰場上流血廝殺打下來的江山,又有這麼幾個不省心的兒子在。

所以永樂年間的臣子,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情,受到皇帝莫名其妙的處罰。當然,這個莫名其妙是對局外人而言的,局內人其實是清楚皇帝動機的。比如楊士奇就被下過獄,因為朱棣時常不在南京,要麼去找蒙古人打架,要麼去北方監督北京的營造。

楊士奇等人是太子朱高熾監國時的輔臣,所以朱棣要「提點」朱高熾的時候,一般都是拿這些輔臣下手。

楊士奇是少數能夠洞悉朱棣動機,且妥善處理問題的官員。

比如朱棣詢問楊士奇太子監國的時候,表現怎麼樣。楊士奇回答說,太子勤勉有加,有些事情和我們商量著來,有些事情自己會思考後做決斷,有些事情會等候皇帝的批覆。

看似楊士奇是在報流水帳,但實則是在打消朱棣的顧慮,因為朱棣就怕太子趁自己不在的時候奪權。所以楊士奇只說太子勤勉,卻沒有夸太子做事如何得體,也沒有詆毀太子做了哪些錯事,讓朱棣自己去思考。

事實上,楊士奇一直都是朱高熾的人,但搞到後來,連朱棣都覺得楊士奇是一個中間派。

包括在回答朱棣關於漢王朱高煦是否有反心的問題上,楊士奇也是用的這個套路,大概意思是:朱高煦不願意就藩,一直要待在您身邊,您自己覺得他是不是有問題?這才是字字誅心。

憑心而論,內閣「三楊」,論政務謀斷以楊榮為首;論品性德操以楊溥為佳,楊士奇為什麼能成為三人之首?

因為楊士奇最能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有人給朱棣檢舉了一份禮單名冊,朝中很多官員都榜上有名,唯獨沒有楊士奇。朱棣問為何?楊士奇說自己沒在名單上是因為當時自己有事沒有牽扯其中。如果沒有意外,自己肯定也是對方送禮的人選。然後強調這些都是朝中同僚簡單的人情世故,不涉及任何政務。

朱棣最後的決定是讓人燒掉了名冊。

這就是楊士奇的厲害之處。所有的皇帝都不喜歡自己下面人結黨,喜歡孤臣。楊士奇非常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做孤臣容易,做能臣難,因為說到底皇帝還是需要你做事的。而要做事,就必須要有圈子,要團隊。楊士奇這次關於禮單的問答,你能琢磨出點為官之道嗎?

包括宣德年時,明宣宗朱瞻基要廢掉胡皇后,改立孫氏。皇帝態度堅決,且取得了太后的同意,楊士奇是勉為其難同意的。楊榮甚至為了幫皇帝廢后,還列了胡皇后的幾大罪狀。

楊士奇就出了個主意,以胡皇后身體有病為理由,讓胡皇后自己辭掉後位,並且讓皇帝仍然按照以前的待遇妥善安置胡皇后。這應該算是當時廢后最好的解決方式,所有人的面子上都過得去。甚至在胡皇后逝世後,楊士奇也為胡皇后的待遇問題幾次去爭取過。

楊士奇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明明做一件事情可能是有動機的,卻所有人都會念他的好。當然,我們也注意到,因為永樂時期適應了朱棣的一言堂,再加上幼時的生活經歷,楊士奇是屬於那種說話做事非常謹慎,甚至能夠妥協原則的人。

比如宣宗廢后這件事,比如對於王振的妥協。我不說王振這人如何,也不說王振和明英宗朱祁鎮的政治關係怎樣,單單說王振最後能夠順利攬權,其實和楊士奇的縱容是密切相關的。

我們可以在很多史料中看到楊士奇對王振的「禮遇」,甚至王振的一些政治訴求,包括人事任免,楊士奇也都會儘量滿足。

其實我是能夠理解楊士奇的,因為永樂年留下的心理陰影實在太大,這種奉君的習慣不是換幾個皇帝就能改變的。遇到明君的時候,自然不會出現什麼大的紕漏。但如果遇到君主不夠成熟,或者其他勢力異軍突起時,楊士奇的奉君觀念,往往就會自縛手腳。起碼在正統年時,王振的做大做強,就和內閣的旁觀縱容有密切關係。

除了所謂的奉君觀念,也和楊士奇的權力欲有關。因為即便到了正統年間,內閣也一直只有「三楊」,沒有補充進新鮮血液。

因為楊士奇一直很排斥讓新人進入內閣。

後來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名臣王直,李賢等人,其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楊士奇的排擠,這點做得連楊榮都看不下去。其後果其實是很嚴重的。

其一,造成官員梯隊的斷代;其二,造成後來王振勢大,無人能遏;其三,「土木之變」後,竟然需要于謙這樣的兵部官員出面支撐大局,內閣被完全邊緣化。這也間接導致了後來於謙的死。

所以楊士奇之為官,有功有過,但能夠成為明初的名臣,總體上來說是他穩定了明初的局面,且資歷夠老,人緣也佳,風評自然不會太差。

結言

楊士奇因為溺愛兒子,以致兒子在鄉鄰為非作歹,引發眾怒而問罪。楊士奇也因此致仕回鄉。正統九年三月十四日,楊士奇終於閉眼長眠,享年八十歲。這位曾經位高權重的老人,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說實話,這些年對於歷史人物評議的風向是不對勁的,很多人為了推翻之前的人物定性,為了反對而反對,就比如現在對楊士奇的聲討之聲越來越響,從其人品,篡改史實,用人不公等方面對其嚴厲批判。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因為只要做一個簡單的代為思考:批評者就一定能做得比古人更好嗎?如果不能,那請諸君口下留德,多看一些客觀的,積極的因素。如果說歷史沒有如果,那麼古人則更不需要後人的妄自評議了。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