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後,封建統治者是如何處理外交關係的?

清論歷史 發佈 2020-12-13T06:00:37+00:00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如今的南京城加冕登基,明帝國由此建立。對於帝國皇帝來說,自己並不是"大明之天子",而是"天下之天子"。為了確立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帝國皇帝不斷派遣使節與周邊地區國家建立起建立並嘗試著構建起宗藩關係。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如今的南京城加冕登基,明帝國由此建立。對於帝國皇帝來說,自己並不是"大明之天子",而是"天下之天子"。為了確立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帝國皇帝不斷派遣使節與周邊地區國家建立起建立並嘗試著構建起宗藩關係。

那麼在明帝國建立之後,封建統治者是如何具體處理外交關係的呢?對帝國周邊地區的國家,帝國皇帝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一、 明帝國與朝鮮建立起緊密的宗藩關係

朝鮮雖然地域狹小,但其歷史也非常之悠久。自公元10世紀初期開始,對朝鮮半島實行有效統治的是王氏高麗政權。在蒙古崛起之後,王氏高麗便迅速倒向了蒙古一方。無論是內政還是軍事,高麗時刻都受到蒙古人的控制。

時間來到元朝末年,此時元朝境內農民起義運動規模愈來愈大的消息已經傳入到朝鮮半島。當時朝鮮的恭愍王王祺藉此機會清除了朝野內外的親元派勢力,重新獲得了對高麗的控制權。在明帝國取代元帝國之後,高麗又迅速倒向了前者。為了討好朱元璋,王祺甚至將自己的年號都改為洪武。

不過需要提到的是,此時的高麗並沒有徹底和蒙古斷絕聯繫,而是同時承認是蒙古及明帝國的藩屬國。直到明洪武朝末期,高麗才因政權更迭而加速倒向明帝國。

也正是從這時起,高麗不再是高麗,而是被朝鮮取而代之。對此,河北北方學院法政學院的閆曉靜碩士在《從宗系辯誣事件看明朝與朝鮮外交渠道的特點》一文中曾經提到:

掌握高麗大權的李成桂,於1392年建立李氏朝鮮,是為李朝太祖。李朝伊始,便積極主動地對明朝奉行"事大保國"的外交政策,與明朝建立了穩定的封貢關係,成為東亞封貢體系的典範。

當朝鮮徹底割裂與蒙古之間的關係之後,才能夠算得上是明帝國真正意義上的藩屬國。在此後的時日裡,朝鮮不斷派遣使臣與帝國通好,並從帝國內部汲取了許多先進的政治制度,也學習了許多超前的經濟政策(與朝鮮自身經濟政策相比)。甚至在服裝、習慣上,朝鮮都開始逐步向明人靠攏。

可以說,明帝國一直與朝鮮之間保持著十分親密的關係。即便到了明代後期,這種關係也並未發生改變。當日本進攻朝鮮時,明皇依舊選擇派兵援助,也就是所謂的"萬曆朝鮮戰爭"。直到明帝國覆滅之後,二者之間的宗藩關係才宣告結束。

二、明帝國與越南之間的關係變動較為劇烈

明帝國與越南之間的關係,與日本和朝鮮之間的關係存在著較大的不同。當時越南並不叫越南,而是稱安南。這裡起初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領土的一部分,後因戰亂等緣故才脫離中原王朝的控制並自立。然而即便如此,越南在大多數時間裡依舊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藩屬國。

明代初期,越南一直和明帝國保持著相對緊密的關係。但是在公元15世紀初期時,因越南內部發生變亂的緣故,越南開始脫離明帝國的控制。為此,永樂帝發兵南下,重新占領了此處。永樂帝本想將此劃入帝國版圖之內,但卻因遭到越南人的反對而無法實行有效統治。不得已,明皇只得將軍隊撤離此處。

不過有趣的是,當時間來到公元16世紀前期時,越南卻主動要求併入明帝國版圖之內。此後,越南和明帝國之間的宗藩關係便不復存在了。

像越南這樣由藩屬國轉變為帝國的一部分,這種例子其實並不多見。從永樂帝時期越南人反對明廷在此設立行政機構並實行有效統治的舉動來看,越南人是發自內心不願意融入帝國之內的。至於和明帝國的宗藩關係,想來是越南為求自保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而已,為的就是尋求一個龐大且強大帝國的庇護。

至於後來越南要求主動併入帝國境內,想來也並非是真情實意的,而是受時勢所迫。當然,明皇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也並沒有過多干涉越南,而是賦予其自治權後作罷。

三、明帝國與日本的外交關係一直"不清不楚"

明帝國與鄰國日本之間的關係,可謂是一言難盡。從洪武一朝開始,就有失去君主的流浪武士(浪人)渡海來到明帝國境內。這些浪人通常不能夠和帝國百姓和睦共處,而是以劫掠的方式獲取基礎的生活物資及財富。隨著浪人渡海的人數越來越多,倭寇之亂已經成為了威脅帝國沿海地區安全的一大威脅。

為了解決倭患,洪武帝曾多次嘗試與日本方面建立起外交關係,但卻並沒有成功。原因在於此時的日本正處於南北朝的混亂時期,根本無心顧暇外交事務。同時,日本人甚至不知道曾經兵犯日本島的元帝國已然滅亡,而如今屹立在日本西方的早已經是新生的明帝國了。

即便在日本南北朝時期結束後,日本與明帝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依舊是"不清不楚"。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原因,主要在於日本並不想和明帝國建立起宗藩關係,而是想結為平等的外交關係。但是帝國皇帝卻不這麼認為,帝國皇帝為維護自己的尊嚴,是根本不會允許日本天皇或幕府將軍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二者之間因此而產生的矛盾很明顯是不可調和的。

四、結語

對於中國古代的封建君主來說,彰顯自己功績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能夠突出自己的功績的選擇,無非也就是幾類。比如開疆拓土、經濟繁榮等等。而增加藩屬國數量、擴大帝國對外的影響力,也是許多封建帝王的選擇之一,歷代明皇也不例外。

不過對於明皇來說,通過武力的方式增加藩屬國的數量實際上是違背了初衷。最好的情況就是,帝國能夠與周邊地區的國家和睦相處。雖然雙方建立的是朝貢關係、是一種不平等的外交關係,但帝國皇帝並沒有興趣去干涉藩屬國內政。這種不平等的關係,僅僅維持在外交層面而已。

雖然明帝國最終並未與周邊地區的國家全部建立起朝貢關係,但是對外的文化輸出卻並沒有因此而停止。無論是朝鮮、日本還是越南,其各個領域都受到了明帝國不同程度上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在帝國已經覆滅後還依舊存在。


參考文獻:

【1】《從宗系辯誣事件看明朝與朝鮮外交渠道的特點》,閆曉靜著

【2】《高麗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