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蒙冤入獄斗酷吏,再任宰相勸立太子,更為復興李唐留下伏筆

歷史的視界 發佈 2020-12-14T18:01:14+00:00

導讀:上文我們說到,狄仁傑倔強和傲氣,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但其實,這樣清高傲骨的性格,也給他自己帶來了致命的災禍。就是因為他的性格,一場要取他性命的陷害降臨到了他的頭上。狄仁傑的性格給自己帶來災禍我們知道,在一個儒家思想盛行的國家,男權社會。

導讀:上文我們說到,狄仁傑倔強和傲氣,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但其實,這樣清高傲骨的性格,也給他自己帶來了致命的災禍。就是因為他的性格,一場要取他性命的陷害降臨到了他的頭上。

我們知道,在一個儒家思想盛行的國家,男權社會。要當一個女王,她要沒點特別的手段,她是當不成的。因此,武則天在政治方面政治鬥爭方面,足夠稱得上是心狠手辣,殺了不少人。而且還搞過酷吏政治,說白了就是一種恐怖統治。

武則天鼓勵告密,寧可錯殺絕不放過,而且她還會獎勵告密的人。這樣告密的人越來越多,就要有專人來處理,於是就出現了酷吏。在酷吏中有一個叫來俊臣的人,十分殘忍,甚至還寫了一本《羅織經》,教人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

他還發明了許多殘酷的刑罰,像醋灌鼻子、用火烤等等。這個來俊臣只能用無恥來形容,「羅織」其實就等同於是「誣陷」,他這是一本操作手冊,告訴他的那些嘍囉們,怎麼樣能夠誣告別人,還能夠成功能讓皇帝相信。

這種事都是見不了台面,很丟人的一些事情,但是他敢寫出來,可見此人根本毫無道德底線。由於來俊臣手段毒辣,別人審不下的案子,他都能審下來。武則天很欣賞這一點,在洛陽的麗景門裡頭設立了推事院,專門讓來俊臣審理犯人,所有進去的人沒有能回來的。

當時,來俊臣為了討武則天歡心,顯示一下自己的業績,就誣告兩個曾經得罪過他的大臣謀反。但是,就單純的兩個大臣不可能構成謀反。於是來俊臣就想到了敢於直諫,一身正氣的狄仁傑。就這樣,狄仁傑及其他七個大臣,就被小人誣告,進了不見天日的死牢。

但是,來俊臣怕自己一下子折磨死幾個忠臣,會招來麻煩。便說,「如果你們承認謀反的話,就可以免除死刑」。狄仁傑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但他擔心忠臣們死後,這些小人會更加猖獗,導致武則天成為一個昏君。所以,為了能有機會再見到武則天,

狄仁傑只能說道,「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

看到狄仁傑輕易的向誣告自己的小人低頭認罪,其他的大臣們紛紛痛罵狄仁傑是個貪生怕死的軟骨頭。但狄仁傑的服軟,讓酷吏們覺得喜出望外。來俊臣的一個手下覺得有機可乘,他也想辦幾件案子,落個高官厚祿。

他認為狄仁傑是個突破口,就對狄仁傑說,「我也想得個一官半職,你能不能幫幫我,把楊執柔告發如何?到時候我一定給你好處」。楊執柔是另一名清正廉潔的宰相,狄仁傑聽了,心裡很不舒服,便問道:「你要我怎麼告發呢?」

酷吏說:「你就說你謀反的時候,他和你是同謀。」

​這等於要讓借狄仁傑之手去陷害別人,狄仁傑不幹了。他是有原則的人,你要我給我自己頭上潑污水,行,潑就潑。但是你要讓我害別人,對不起,我堅決不干。所以狄仁傑採取的辦法是,一頭撞到柱子上,他要自殺。

酷吏們被狄仁傑嚇了一跳,但又想他已經認罪,沒什麼好審的了,就將狄仁傑放在大牢里關押著,也漸漸對狄仁傑放鬆了警惕。一天,狄仁傑寫了一封血書塞進棉衣里,然後讓獄卒交給他的家人。狄家人立即拿著這個血書面見武則天。

此時,酷吏制度一直讓大臣們惶惶不安。狄仁傑等七個大臣的下獄,徹底點燃了大家都怒火。看到這個情形,武則天心裡也開始發慌。於是,派官員去調查狄仁傑的案件。卻不料,這個官員畏懼來俊臣,壓根沒進牢房就直接走了。

但是,此時的朝廷已經開始人心浮動。狄仁傑這樣的重臣、能臣、忠臣都保不住自己,這差還怎麼當啊?於是,大臣們安排了一個十歲的孩子進殿面見武則天。這孩子是同樣被來俊臣害死的,前任宰相樂思晦的兒子。

​在所有人都指責下,更多的血跡斑斑的證據面前。武則天終於知道問題嚴重了,但是她能承認嗎?當然不能,她不能承認自己錯了,而且她認為這樣的酷吏統治效果很好。但是,現在局勢已經很難控制了,怎麼辦呢?

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裝聾作啞。把狄仁傑他們來了個死罪已免,活罪難逃。就這樣,狄仁傑還是被貶到彭澤縣做了縣令。但是,武則天一刻也沒有忘記這個耿直辦事,心無旁騖的老臣。沒過多久,武則天又重新啟用了狄仁傑。

公元696年,北方邊境告急,契丹叛亂了,勢頭非常大,武則天就派人去打仗。但是,要打仗,後方就必須穩固。這時她馬上想到了狄仁傑,狄仁傑多次救過急,有他坐鎮後方,必定能讓人放心。於是,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刺史,前往魏州。

後來,狄仁傑因鎮守魏洲,抵禦契丹有功,很快就得到升遷。公元697年10月份,狄仁傑被任命為元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第二次擔任了宰相,時年67歲。而此時的武則天,也已經是個七十多歲的老太太了。君臣二人都步入了晚年,狄仁傑卻依舊沒有忘記自己最初的願望,要幫李唐復興。而李唐復興的第一步就是立太子。

​有一次朝會,武則天提出來,要立自己的侄子武三思為太子,以傳承百年社稷。在女皇的威嚴之下,朝中大臣都不敢反對,狄仁傑卻向女皇勸導:「據我看來,現在天下的老百姓還是留戀李唐的,皇上預立太子,非廬陵王李顯不可」。

武則天對此十分惱火,但是經過這一番理論,武則天竟然同意了他的觀點,又把李顯召回了長安,立為了太子。其實,狄仁傑想復興李唐這件事,武則天在心裡非常的清楚。但是,狄仁傑厲害就厲害在這裡,他搞這些都是陽謀,從來不是陰謀。

把所有問題放在明面上說,就包括要立李顯為太子之事,他也是放在明面上,反覆勸諫武則天一定要把李顯接回來當太子。而對於武則天來說,這是個迫不得已要接受的事實。因為,當時有復興李唐的思想的人大有人在,不光是一個狄仁傑,狄仁傑不過是這些思想的一個總代表。

作為武則天來說,她必須要接受這個事實。因此,她最後選擇李顯當太子時,相當於昭告天下,未來李唐是要復國的。

糾結了一輩子,輔佐了武則天一輩子的狄仁傑,在晚年的時候,終於通過自己的努力挽回了李唐血脈。但是他擔心只是立了太子,並不能完全保證李唐復興,於是還留了更多的一個心眼。狄仁傑為了匡復李唐,並不只靠一己之力,而是暗暗為李唐的未來布好了局。

​一次,他向武則天舉薦了荊州長史張柬之,在狄仁傑的強力舉薦下,張柬之擔任了刑部侍郎,最後升為了宰相。後來在狄仁傑去世之後,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了李顯復位,使得大唐天下又重新回歸了李氏家族。

武則天對狄仁傑的信任可以說是群臣莫及的,狄仁傑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則「每屈意從之」。武則天還曾告誡朝中官吏,如果不是重要的軍國大事,就不要勞煩狄公。狄仁傑病故時,武則天痛哭流涕的說:「朝堂空也」。

但她也萬萬沒想到,忠心輔佐了自己多年的狄仁傑,最後會下出一步廢武立唐的棋。然而,縱觀狄仁傑宦海沉浮的一生,如果沒有他心繫民生的政績,與輔國安邦的正氣,也就沒有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