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罵王朗,是罵給孫權聽的

千古名將英雄夢 發佈 2020-06-08T03:20:24+00:00

自東漢末年劉璋時期,南中就已處於半獨立狀態,劉備入蜀後,在南中地區設庲降都督,也就是統管四郡的最高軍、政機構,欲加強對南中的控制,然而夷陵戰敗後,蜀漢政府權威下降,益州郡豪強雍闓竟引兵殺死郡太守正昂,宣布獨立,不料劉備又派了成都人張裔去接班,雍闓心想你來一個我殺一個也不是事兒啊,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38)

主筆:閒樂生

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五月,漢昭烈帝劉備駕崩,後主劉禪即位,丞相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封武鄉侯,開府治事,並領益州牧。蜀漢政權的諸葛亮時代,正式到來。

然而,諸葛亮從劉備手裡接過的,是一個內憂外患、人心惶惶的爛攤子。

首先是內憂。早在去年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就趁著劉備病重舉兵拒守,這年二月諸葛亮前往永安後又開始大著膽子攻打臨邛,所幸諸葛亮留下輔佐劉禪的益州治中楊洪相當能幹,一番神操作輕鬆擒斬黃元。

而更糟糕的是益州南部的南中四郡。自東漢末年劉璋時期,南中就已處於半獨立狀態,劉備入蜀後,在南中地區設庲降都督,也就是統管四郡的最高軍、政機構,欲加強對南中的控制,然而夷陵戰敗後,蜀漢政府權威下降,益州郡(今雲南東部一帶)豪強雍闓竟引兵殺死郡太守正昂,宣布獨立,不料劉備又派了成都人張裔去接班,雍闓心想你來一個我殺一個也不是事兒啊,於是宣布:「張府君如瓠壺,外雖澤而內實粗,不足殺,令縛與吳。」就把他綁了送給孫權做禮物,心想有了孫權做靠山,晾他劉備不敢再管我益州郡閒事兒了。而牂柯(今貴州一帶)太守朱褒與越巂(今川西南一帶)夷王高定看到雍闓挺牛啊,也紛紛響應雍闓,舉兵反叛,並圍攻了越巂郡與鍵為郡交界處的新道縣(今四川甘洛縣東北)。時任犍為太守的李嚴馳往救援,將高定擊退。而李嚴也因此功被劉備升為尚書令。

另外一邊,孫權雖然剛在夷陵之戰打敗了劉備,很想乘勝追擊占點便宜;但曹丕大軍壓境,讓他不得不克制貪慾,先對付北方的威脅。所以這時西邊有豪強綁了蜀漢官員來降,自然又讓孫權心思活動了——這是一個筆無本包賺的好買賣啊,不做白不做。

於是,孫權送了一頂空頭官帽「永昌太守」給雍闓,讓他去攻打永昌郡(今雲南西部一帶),同時任命劉璋的兒子劉闡為益州刺史,讓他居於交州和益州的交界處,與朱褒雍闓等人相呼應。原來,劉備拿下益州後,就將劉璋父子遷居南郡公安,而荊州被孫權拿下後,劉璋父子又歸了孫權,成為孫權圖謀益州的新棋子。劉備氣個半死,你孫權還想讓他們故地重遊不成?火起來乾脆讓蜀漢的庲降都督李恢兼領交州太守,以示對東吳交州的圖謀,怎麼也要噁心一下對方。

但無可否認,最近幾年,益州南中四郡已幾乎算是脫離了蜀漢的控制(只有孤懸西陲的永昌郡還在堅持抵抗),再加上夷陵慘敗,劉備駕崩,蜀漢政權一時人心惶惶、岌岌可危。曹丕就想著是否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給蜀漢政權來個和平演變,於是授意手下的筆桿子們不斷寫信給蜀漢高層與知名人士,勸他們放棄帝號,向曹魏稱藩。其中諸葛亮收到的信最多,據《諸葛亮集》記載,這一年,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都給諸葛亮寫過勸降信,其中華歆、王朗是曹魏三公,陳群是劉備故交,諸葛璋是諸葛亮的同族子弟,許芝則是曹魏的符瑞與讖緯專家,曾專門負責曹魏稱帝的意識形態宣傳工作(注1)。

注1:見《三國志 文帝紀》注引《獻帝傳》:「太史丞許芝條魏代漢見讖緯於魏王曰……群臣奏曰:『伏見太史丞許芝上魏國受命之符……』」

關於這些勸降信的內容,史書沒有記載,但《三國志 許靖傳》中記載了另一封王朗寫給蜀漢司徒許靖的信,上云:「於時忽自以為處唐、虞之運,際於紫微之天庭也。徒慨不得攜子之手,共列於廿有二子之數,以聽有唐『欽哉』之命也。」把曹丕比作取代唐堯的虞舜,將曹魏比作紫薇天庭,千載而下讀之,仍覺噁心到家。

總之,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輿論戰。雖然諸葛亮等蜀漢核心大臣不會被這些破信影響,但就怕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與意志薄弱的豪強被對方帶著走啊,於是,諸葛亮決定來一次「筆戰群儒」,集中火力,讓大家看清楚曹魏篡漢稱莽、厚顏無恥的真面目!

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魏不審鑒,今次之矣;免身為幸,戒在子孫。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崇、竦稱莽之功,亦將偪於元禍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強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繼之以篡。縱使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又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干擬者哉!

從這篇被稱為《正議》的文章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北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信心是非常足的,當初劉秀以萬人之軍,幾乎全殲王莽四十萬主力大軍,一舉摧毀了看似強悍的新莽政權。而曹丕就是下一個王莽,兵再多,也不過是給我軍刷經驗的,有何懼哉?所以有些人說「蜀漢人少國小就不該窮兵黷武」是完全錯誤的「投降主義路線」,如果實力稍不如人就割據偏安、閉守退縮,萎靡不振,坐等別人來統一,那麼劉邦被放逐漢中時就不該反抗,劉裕也不要北伐,岳飛也不用收復中原,朱元璋一開始給陳友諒跪了就行,南明則直接舉旗投降好了,暖風歌舞樓外樓,老婆孩子熱炕頭,還傻傻奮爭個屁啊!

與這篇《正議》類似的還有諸葛亮寫給蜀漢讖緯大師杜微的信,內云:"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欲與群賢因其邪偽,以正道滅之。」看來正史中的諸葛亮,也還是很會罵人的,總之,曹丕是土龍芻狗,曹魏是邪門歪道,是偽政權,全天下的正道人士應該共滅之!

從這篇文章也可以進一步證明,諸葛亮對曹丕確實非常厭惡。曹丕這個人不僅篡漢,而且小肚雞腸,刻薄骨肉,殺妻囚叔,比曹操還要心狠手辣,曹操殺邊讓、孔融、楊修還只是為了權力鬥爭、曹丕卻只為了一點小脾氣就殺害了功臣子弟鮑勛和名士楊俊,並差點殺了老叔曹洪;甚至還姦淫了從前曹操後宮裡的女人,所以曹丕死的時候,卞太后都不肯前去送葬(注2)。母親對兒子都如此,身為敵國的諸葛亮自然更不可能接受曹丕,就算死也不會向他稱臣的。

注2:見《世說新語》:「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宮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後出看疾;太后入戶,見直侍並是昔日所愛幸者。因不復前而嘆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應爾!」至山陵,亦竟不臨。

所以,諸葛亮這些公開信的效果還是蠻好的,自這番筆戰過後,益州北部就再沒有發生過叛亂,而曹魏見蜀漢鐵板一塊,也基本放棄了和平演變的思路。就算日後要再用這招,也得等諸葛亮死後了。

至於南中四郡的叛亂,諸葛亮「以新遭大喪,皆撫而不討」,讓他們先折騰幾年。等蜀漢這邊"務農殖穀,閉關息民,民安食足」之後,再來對付他們。況且,如今雍闓在名義上還算是孫權的臣子,若加以討平,等於是跟孫權又開幹了。以目前蜀漢的國力,實在不可再與魏吳兩國同時交惡,所以當務之急,還是要與東吳重新結成聯盟,以共伐曹魏。至少,要讓孫權保持中立,不能再讓他支持南中叛亂、跟曹丕藕斷絲連了。

正好這個時候,尚書鄧芝主動找到諸葛亮,說:「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吳好。」

鄧芝,字伯苗,東漢第一開國功臣鄧禹的嫡系子孫,也就是南陽豪族新野鄧氏的家主,東漢末年大亂時舉族遷至蜀地。諸葛亮一看,這不正是最好的大使人選嗎?OK就是你了!於是在劉禪即位僅四個月後,便任命鄧芝為中郎將,去東吳開展外交工作。

然而,蜀漢與東吳連年大戰,互相敵視,信任基礎已非常薄弱,而且最近曹魏一直在搞和平演變,謠言四起,孫權都吃不准蜀漢能否堅持下去(注3);所以對鄧芝避而不見,鄧芝明白,現在是展現自己話術的時候了,於是寫了封信給孫權說:「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

注3:諸葛亮最顧慮的也就是這一點,所以《三國志 鄧芝傳》說:「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

孫權一看哎呀這鄧芝挺有意思啊,那就見見吧。兩人見面後,孫權倒也坦誠,直接就說:「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偪,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

鄧芝一看,這次出使,果然首要任務還是要打消孫權的顧慮啊,於是當場表態說:「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脣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亦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首先,蜀漢並不怕東吳,夷陵戰後,劉備在永安布置了重兵,特別是白帝城就設在長江江北伸入江心的長灘上,四面都是崇山峻岭,獨此城雄踞江中,三面臨水,極難攻取,只要重兵把守,吳兵便永遠無法進入蜀中;反而是吳魏若開大戰,蜀漢趁機順流而下,東吳可就要面臨滅頂之災。

孫權領略到鄧芝的縱橫家風範,大為震撼,看來蜀漢還有好些能人哪!呂蒙可以白衣渡江偷襲江陵,難道諸葛亮就不可以嗎?去年十一月的曹丕三路伐吳,不僅使得南郡殘破(注3),而且東面戰場也損失了近萬人(注4)。看是還是不宜和蜀漢搞僵。而沒過多久,諸葛亮筆戰王朗等人的公開信也傳遍了天下,孫權一看蜀漢的精氣頭還挺足啊,那還何必去曹丕那邊裝孫子呢,於是正式與曹魏絕交,並在建興二年夏,以太子太傅張溫為輔義中郎將,前往交好蜀漢。

注3:見《斬殺關羽並全取荊州,是孫權一生最大的失敗

注4:見《三國志 吳主傳》:「冬十一月,大風,(呂)范等兵溺死者數千,餘軍還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略數千人。」

張溫是吳郡四大家族(顧陸朱張)中張氏家族的家主,身份名望並不低於鄧芝,而且「文辭占對,觀者傾竦」,是個外交大才,東吳丞相顧雍甚至贊他「當今無輩」,看來孫權還是很有誠意的。而張溫一到蜀漢,就上了一封相當拍馬屁的表章,不僅承認了蜀漢的帝位(稱劉禪為陛下),還將劉禪比作上古時代的中興之主殷高宗與周成王,言下之意諸葛亮就是中興名臣傅說與周公旦,蜀漢君臣一體,國勢必興。於是諸葛亮又在建興二年與建興三年兩次派鄧芝與陳震回訪東吳,與孫權正式締結盟約。而張溫回到吳國後,在朝野間大肆「稱美蜀政」,於是,兩國的關係進入蜜月期,比劉備時期還要蜜。

當然,蜀漢雖與東吳結盟,卻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原則,鄧芝回訪東吳時,孫權很嘚瑟的說:「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不料鄧芝卻義正言辭地拒絕道:「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看來追求統一是蜀漢集團的共識,孫劉聯盟只是過渡階段,不到最後統一,戰爭不會結束。這不是窮兵黷武,而是一個政治集團的理想與信念,而孫權對此也表示理解,大笑道:「君之誠款,乃當爾邪!」於是與蜀漢正式簽訂盟約,並將劉闡召回東吳,由益州刺史改任御史中丞,而蜀漢也撤掉了李恢的交州刺史職務,以示誠意。這樣雍闓等南中叛將沒有了靠山,諸葛亮就隨時可以去討平了。建興三年春三月,曹丕第二次大舉伐吳,諸葛亮覺得這是一個解決南中問題的好機會,於是正式上表後主,準備大張旗鼓,南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