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一般的我,是怎麼出國留學的?

澳際留學 發佈 2020-06-08T08:07:42+00:00

出國留學已經不再是精英階層的特權,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學生也可以走出國門,出國留學將逐步常態化、平民化,那麼許多家境普通的留學生是如何完成出國留學,改變自己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留學生的經歷吧!

出國留學已經不再是精英階層的特權,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學生也可以走出國門,出國留學將逐步常態化、平民化,那麼許多家境普通的留學生是如何完成出國留學,改變自己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留學生的經歷吧!


@亞里士多德的溫暖
我本科是在一所雙非一本院校讀哲學,家鄉是一個不知名的小縣城,工薪家庭,但在小縣城也不算有錢。爸媽在五六線城市工作,奶奶為了補貼家用掃大街。但父母一直重視教育,我知道他們借錢也會供我上學,所以我也一直努力學習,不讓他們操太多心。

因為中介費太貴,我的留學申請全程DIY,最終實現去歐洲留學讀研究生的願望,還拿到了學費一半減免和獎學金。
在留學期間,我兼職送外賣,一天工作4小時,一周做5天,工作加小費一個月能轉到1400歐元。本來預了10萬元人民幣留學,現在多出來的錢也還能讓我能多去見識一下不同地方的風景,去體驗不一樣的環境與生活。
雖然可能要面臨一定的經濟壓力,但我相信只要對自己的選擇足夠堅定和執著,總有一天會夢想成真。
@Michael
家境一般不是不能出國留學,但是你要做好比別人更加努力的打算,也要做好承受更多負擔的打算。
大一的時候,第一次和我爸說了出國的念頭,但是他當場就爆發了,跟我發微信說「實話告訴你,我工資卡就只有1800元了。」為了多掙點錢給我上學,他膝蓋已經傷到差點走不動路了,也沒去做手術。
大三成功參加了學校出國的交換項目,我爸開始了解並接受我要出國的事實。但是也在這一年,我媽因為出車禍,雙腿殘疾,沒有去到原來的單位上班,主要是在家炒股,但家裡主要掙錢的就變成了我爸。

為了供我出國,我媽賣掉所有股票,和原來公司的同事借了一筆錢,我爸找了一圈同事親戚,他倆借錢和貸款總共湊夠了50萬,剩下的10萬靠我自己之前掙的和信用卡貸款給勉強湊齊了。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一年工資大概是20萬美元,慢慢幫忙還清了家裡之前的借款。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夠決心夠努力,這些經歷都會讓你變成更好的自己。

@XXXD
我家不到三線城市,父母年收入也不過5萬,大學靠獎學金幾乎沒多少花費。出國也是父母借的朋友幾十萬。績點屬於中上級別,不過與工作相關的專業課都是TOP的。出國前我問我媽,花這麼多錢讓我出國,不心疼嗎?我媽說,「心疼是心疼,這不是指望著你以後可以賺更多錢還給我們嘛。」
在留學期間我跟幾個中國室友合租一套房子,比學校宿舍要便宜不少,也有去中國餐廳兼職做服務員,賺一點自己的零花錢。基本上每頓都是自己做飯,成本成本不過1~2美元的食材,但做出來比飯店10美元的還要好吃。
到畢業回來的時候,卡里還有幾萬人民幣沒有花完,全部給回了爸媽。但是在留學期間的這段經歷,真的讓我見識了許多,變得更加獨立和自信。
@strongger than stronger
我是已經工作幾年了,國內還有房貸,拿到offer之後擔心學費和生活費負擔不起,一度想著是不是要把房子給賣了。所以最後還是向朋友開了口,問朋友湊齊了4/5的學費,就這樣出國了。
出國之後發現身邊很多同學都比自己小,相比他們,感覺自己的目的更加明確——長見識、拿學歷以及練英語。所以在室友出去逛街或者去酒吧和餐廳聚會時,我會找機會跟老外聊天,參加學校組織的一切能鍛鍊英語的活動,當然對於花銷也是精打細算,不必要的花銷能省則省。

到最後這些目標也都一一達成。現在回想起來,雖然當初的決定有些冒險,但只有朝著自己想要的生活硬著頭皮往下走,你才能成為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人。


@匿名
想我出生於中國最大城市的一個工人階級家庭,家裡的長輩都沒上過大學。小學六年級時父母都下崗失業,我媽後來就在超市打工,每天工作12個小時,整整這樣工作了十年。
進大學之後本來立志要出國留學,父母也表示支持,並表示家裡還有15萬積蓄可以供我出國讀研。但我知道15萬對他們來說是一生的積蓄,但對於出國留學費用來說還是杯水車薪。
所以我暫時放棄了這個想法,憑什麼要父母放棄僅有的養老本供我上一個前途未卜的學位?畢業後我進入一家外資投資銀行工作,用這些收入還了大學貸款和郊區房子的房貸。
工作幾年後,我申請到了全美排名前3的商學院讀MBA,學費全是貸款。我想說的是,家境一般不是不能出國,如果不想依靠父母的力量,也可以將計劃延遲,等到自己有經濟能力了再去看世界也不晚。

@凡小美是個角色
我家鄉是某准一線城市,父母都是普通職工,年收入大概10萬左右。我本科在北京一所著IT院校上學,交了個女朋友,和男朋友一起參加了學校和美國對接的交換項目,本來約好畢業後一起出國,但我們最終在畢業前分了手,但還是各自收到了不同學校的offer。
我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都明白想要向上層階級流動的唯一方式就是讀書,所以他們自己抵押了一套房子,加上向親戚那兒一共弄到的60萬供我去美國留學。
在機場送別時,我媽說:「你要清楚,你現在沒有任何退路。你唯一的目標就是畢業後找到一份工作把學費掙回來,生活上能省就省。畢竟錢就那麼多了,花完就沒了。」

在美國留學的那段日子,是很累,但很快樂。我努力學習,儘量省錢。兩年我實際只花了45萬,畢業後在美國找到了一份9萬的工作,慢慢也幫家裡還清了債務。

留學帶給我們的,遠比想像的要多,留學對每一個人的改變都不同,但是對每一個人的影響都將十分深遠。

生涯轉換
出國留學較為短期的意義在於通過留學經歷,提升自身在就業市場的價值,以實現「生涯轉換」。

學歷獲取
獲取國外教育機構授予的學位,是大多數人選擇出國留學的初衷。大概從方鴻漸同志的克萊登大學學位開始,國人對於「洋學位」,還是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的崇敬之情的。雖然海歸數量越來越多,但相對於「土學位」,「洋學位」在就業市場上的確更加受到青睞。
從整體上來說,國外的教育水平確實仍然領先於國內,其在「思維能力培養」上的優勢仍然十分明顯(這一點我們在之前《土博士與洋博士》已經討論過);同時,國外大學的入學門檻卻普遍低於國內同等水平高校(無論是本科、碩士還是博士學位)。
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說,按要求完成課業任務,順利畢業拿到學位,都是對每一位出國留學的同學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留學的「保底意義」之所在。

技能提升
事實上,「學歷」與「學位」本身並沒有實在價值,其意義只是向相關者(比如僱主)提供一個「能力信號」。
在時間緊張、信息不對稱的招聘過程中,基於學歷開展篩選的確是一種相對高效率的方式。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真正賦予「海外文憑」價值的是其背後的「求知過程」,洋學位可能有助於跨越初期的入職門檻,但一身紮實的技能才是在職場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如何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我認為重點在於完成從「被動受教育」到「主動要求知」的模式轉變。
在應試教育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包括我自己在內)往往習慣了「老師布置任務-自己完成任務-老師做出評價」的反饋模式,這種模式在特定情況下(比如應付考試)是高效的;然而,從職業發展的角度考慮,這種模式並不足以支持我們的長持續進步。
為此,我們必須發展「自己找尋問題-自己布置任務-自己收集資源完成任務」的「主動求知」反饋模式,來提升自身的技能。而國外(相對)更加包容、自由的教育氛圍為這種模式轉變提供了很好的環境。

豐富人生經歷
除了幫助完成生涯轉換,實現職業成功。走出國門求學,更加重大、長遠的意義在於豐滿自己的人生。
培養自立能力
出國留學對於豐滿人生的第一個意義體現在促進個人的自立上。出國留學意味著獨自一人面對完全陌生的學習與生活環境,這對於每一個留學生來說,都是不小的考驗。
客觀上來說,儘管過程痛苦,但這種「無論如何都得面對」的「逆境」可以大大提升個人的自立能力。這種「自立」,不僅包括獨立照顧生活、完成學業的實際技能,更是體現在精神的「完全斷奶」上。通過這種對抗逆境的體驗,個人可以以更加獨立、自信的姿態面對整個人生的旅途考驗。

完善思維體系
愛因斯坦關於教育有如下洞見:「大學教育的價值,不在於學習很多事實,而在於訓練大腦會思考。」愛因斯坦此處提到的「事實」指的就是知識。
知識當然重要(畢竟是我們出國留學的第二大意義),但知識不是教育的全部內容,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內容。一些不會被頻繁使用的知識註定會被忘卻,但思維作為一種能力,一定會讓人受益終身。
在所有思維能力中,批判性思維是世界範圍大學教育中獲得最多重視的方面,它具有兩個重要特徵:第一,批判性思維善於質疑通常被接受的結論,而非無條件接受所謂權威觀點;第二,批判性思維善於採用分析性和建設性的論理方式對疑問和挑戰提出解釋並做出判斷。
眾所周知,國內的教育方式一直「長於知識灌輸,短於思維培養」,而出國留學就給予了我們「取長補短」的最佳機會。在思維與表達沒有那麼多禁忌、束縛的環境裡,我們理應比完成作業、通過考試、提高業務能力、找到一份好工作收穫的多一些。

總之,再也不要因為家庭經濟的因素而放棄出國留學的念頭。你真正要考慮清楚的,是自己為什麼要出國留學,並且明確留學之後,你要往什麼方向發展。
雖然可能要面臨比別人更大的經濟壓力和學業壓力,但是既然下定決心要成為更好的自己,那就硬著頭皮往下走吧。就算現在暫時去不了,終究也還是要出去看看這個世界的。


關鍵字: